摘要: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末期,德意志第三帝国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资源枯竭、工业瓦解、制空权丧失,一切都预示着败局已定。然而,正是在这种即将崩溃的末日氛围中,德国军工体系却反常地迸发出一股疯狂的“黑科技”热潮——一个又一个脱离现实、却又充满未来感的秘密武器计划相继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末期,德意志第三帝国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资源枯竭、工业瓦解、制空权丧失,一切都预示着败局已定。然而,正是在这种即将崩溃的末日氛围中,德国军工体系却反常地迸发出一股疯狂的“黑科技”热潮——一个又一个脱离现实、却又充满未来感的秘密武器计划相继诞生。这些“纸上飞机”大多从未升空,却以其异想天开的设计和超前的理念,至今仍令人惊叹。
在上期介绍了两款末日武器,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代表纳粹德国“黑科技”精神的,不只是量产型飞机,而是那些隐藏在档案深处、仅存在于蓝图和模型之间的秘密计划。本期,我们将深入三款鲜为人知却极具传奇色彩的末日战机设计:利皮施的P.13B、“容克斯”的P.009“垂直猎手”,以及福克-沃尔夫提出的“超级洛林”。这些项目虽未经历战火洗礼,却堪称疯狂年代中希望与绝望的结晶。
二战德国空军的秘密武器:利皮施 P.13B
Lippisch P.13B 是由德国航空工程师亚历山大·利皮施(Alexander Lippisch)设计的两种三角翼、无尾翼飞机之一。它是整个战争中最独特的飞机之一。早期型号 P.13A 拥有典型的三角形机身结构,飞行员坐在位于尾部根部的座舱中。
P.13A 采用以煤为燃料的冲压式喷气发动机驱动,该发动机通过机头吸入空气,因此这款飞机本质上只是一个实验项目。随后设计的就是 P.13B,不过它从未离开设计图纸阶段。
在 1943–1944 年,德国的战况急剧恶化,战争资源短缺不断削弱国家的战斗力。因此,所有新式武器的开发都受到军方严格审查,前提是它们必须具备直接的军事应用价值。
利皮施凭借自己参与梅塞施密特 Me 163“彗星”火箭截击机项目的经验,努力改进 P.13A 和 P.13B 的设计。P.13B 的开发依旧延续原始构想——也就是为德国空军(Luftwaffe)提供一种有潜力赢得战争、可量产的战斗机。
在他以往设计的 DM-1(无动力研究机)与 P.13A 的基础上,P.13B 演化为一种三角翼布局的飞机,但其布局也被调整为更加传统的单座座舱,沿着飞行轴线布置。
为了在高速飞行时提供更好的稳定性,P.13B 的扩展型尾翼部分以及三角翼的后缘装有双垂直方向舵。
这架飞机的尺寸如下:翼展:6.9 米、机长:7.2 米、机高:1.5 米
预计装备的武器为 两门 30 毫米 MK 108 航炮。
P.13A 上采用的煤燃冲压喷气发动机也在 P.13B 上继续使用,但设计有所改进:一个装有褐煤块的圆筒形“燃料篮” 被置于飞机中部的进气道内部。这个“煤篮”以每分钟 60 转的速度旋转,用以维持所需的推力;初始点火通过液体燃料火焰来实现。
空气通过位于座舱两侧的一对矩形进气口吸入,尾部的废气则通过机身后部、两片尾翼之间的矩形喷口排出。
主要的动力装置仍是Kornach(克罗纳赫)公司的“Lorin”(洛林)冲压喷气发动机,但由于其工作原理,在飞机达到时速 240 公里之前,发动机无法自行启动。因此,为了提供起飞和加速所需的初始推力,火箭助推器可能被用作辅助动力。
除了上述已知细节外,关于 P.13B 的进一步改进并没有留下可靠的官方资料。无论如何,这个项目在战争期间始终停留在设计阶段,成为二战末期德国诸多未能实现的“纸上飞机”之一。
二战德国空军的秘密武器:容克斯 Ju P.009(Hubjäger)
在1944年战役期间,盟军战斗机轰炸了整个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各个地区,使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局势进一步恶化。这促使德国当局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遏制失败浪潮,其中之一就是研发导弹与喷气式拦截机,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应对高空威胁。战争结束前,德国出现了大量类似的项目,其中许多都未能付诸实现。Ju P.009 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作为著名的梅塞施密特 Me 163“彗星”的后继机而设想的。
Me 263 是一款采用火箭发动机的单座拦截机,具有卓越的性能、紧凑的结构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能力。其性能,尤其是爬升速度,无与伦比,而且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布局——这是战斗机所需的两项重要素质。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火箭发动机的易燃推进剂存在起火风险,降落过程不稳定——飞行员必须使用位于机腹的简易起落装置降落。总的来说,Me 163 对其飞行员构成的威胁大于对盟军轰炸机的威胁。
“容克斯”(Junkers)公司对 Me 163 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改良,并开始开发可能的后继机。新设计采用水滴形机身,飞行员斜躺在机头部位。机头覆盖着一个大型透明塑料锥体,以最大化视野,而座舱则完全密封,以便执行高空飞行任务。尾翼为常规布局,具有垂直安定面和低位水平安定面。主机翼则安装在机身两侧靠下位置,正好位于中部前方。
拟配备的武器包括两门 20 毫米 MG 151 机炮,一门安装在机头右侧上方,一门安装在机头左侧下方。据称,如有需要,这些机炮可轻松替换为两门 30 毫米 MK-108 自动炮。
为了解决 Me 163 火箭推进系统的缺陷,“容克斯”设计团队将重点转向采用 10 台小型涡喷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分为三组:右侧三台、左侧两台、其余四台安装在机身下方。这种布局使发动机围绕机身、位于座舱后方形成一个环形排列。这种方式旨在提供足够的爬升速度,以便迅速拦截逼近的轰炸机。
这些小型涡喷发动机采用“容克斯”的专利设计。其起飞方式是将拦截机竖直放置,以实现最快的起飞速度——实际上,这就是如今所谓的垂直起降飞机(VTOL)。此外,它的紧凑设计也非常适合运输——一支配备这种飞机的中队可以迅速部署到德国境内的关键设施附近进行防御。
降落方式与 Me 163 相似,机腹下方安装有防滑系统。降落速度约为每小时 160 公里,即便是最有经验的飞行员,这也极具挑战性。
“容克斯”的该项目面临许多限制——该设计被称为“P. 009”。其机身内部空间不足,无法容纳供涡喷发动机使用的所需燃料。因此,机翼被设计用于储存燃料,但即使如此,飞行时间仍仅为约六分钟,仅足够对敌方轰炸机进行一至两次飞越拦截。
到当时,“容克斯”公司已在研制中型 Jumo 004 涡喷发动机以及更大功率的新一代系统,因此继续开发这类小型发动机被认为不值得浪费宝贵资源。
尽管如此,这些发动机基本能满足 P.009 的需求。由于战争是“好生意”,“容克斯”也不得不密切关注其竞争对手——宝马(BMW)在战争中的角色,这家公司也是日益壮大的涡喷发动机市场中的关键参与者。
P. 009 最终成为二战众多“纸上飞机”项目之一。
据估计,该机最大起飞重量为2000公斤,最高时速达1000公里,爬升率为每分钟1408米。
二战德国空军的秘密武器:福克-沃尔夫 超级洛林
“超级洛林”是德国航空工业在二战期间设计的众多“纸上飞机”项目之一。这款飞机由著名的福克-沃尔夫公司(Focke-Wulf,Fw 190战斗机的制造商)工程师设计,并在战争后期提出,作为一种可能的截击机解决方案。
该项目采用了当时几项先进的概念,包括后掠翼和用于巡航飞行的冲压喷气发动机。在战争期间,冲压喷气发动机因其高速性能而受到青睐,但其主要缺点是无法自行启动——冲压喷气发动机需要辅助启动系统,如火箭助推器,才能使飞机获得起飞所需的最低速度。超级洛林的设计者被认为是航空工程师海因茨·冯·哈伦(Heinz von Halem)。
超级洛林采用整体式圆形机身,机头上方带有泡状座舱罩,形状独特。机鼻处还有一个进气口,内部可以安装一个火箭发动机,用于达到约240公里/小时的最小起飞速度。
尾翼系统位于主翼之后,由一个垂直尾翼和两个向上倾斜的水平安定面组成,每个安定面末端都安装了一个冲压喷气发动机。这些发动机由洛林本人设计。发动机与机身的紧凑布置旨在减少气流扰动,营造更理想、更具空气动力学效率的轮廓。
起落架为三轮式,包括两个主起落架和一个前轮起落架,可完全收纳入机身内部。
预计的武器配置适用于单人驾驶,装备两门30毫米口径的MK 108系列自动炮,足以对盟军轰炸机造成致命打击。这些火炮被安装在机鼻两侧,靠近火箭进气口。
目前唯一已知的飞机尺寸为:机长11.6米,翼展7.6米。
和其他许多二战德国空军的飞机项目一样,超级洛林在战争结束前未能投入建造。这款飞机是与福克-沃尔夫公司另一款设计——Ta 283联合开发的,而后者也同样没有进入实际生产。
来源:胡侃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