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陆上侦察机发展史(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06:16 1

摘要:日本海军自从设立航空部队以来,就相当重视侦察机的发展,但是由于其根本的作战假定是与美国海军在大洋上进行对马式的决战,所以特别重视使用方便、用途广泛、能够随战列舰、巡洋舰队执行任务的水上侦察机,而航母部队则主要使用舰载攻击机和战斗机遂行侦察任务。尽管后来也开发了

日本海军自从设立航空部队以来,就相当重视侦察机的发展,但是由于其根本的作战假定是与美国海军在大洋上进行对马式的决战,所以特别重视使用方便、用途广泛、能够随战列舰、巡洋舰队执行任务的水上侦察机,而航母部队则主要使用舰载攻击机和战斗机遂行侦察任务。尽管后来也开发了诸如二式舰载侦察机、“彩云”等型号,但投入量产的型号和数量不多,真正执行舰载侦察任务的次数也很有限。至于岸基侦察的主力则是大型水机--飞艇,对于专用的陆上侦察机则相当轻视。这里所说的陆上侦察机,就是指日本海军以岸基使用为基本立足点而专门引进、开发的普通构型的侦察机。

福克式陆上侦察机

日本海军最初的陆上侦察机是福克式陆上侦察机。该机源自福克公司生产的“环球”客机、该客机在输人美国之后,美国福克公司对其进行了改进,这一改型更名为“超级环球”,由于性能可靠等优点,大获好评。日本也于1929年5月至6月间从美国引进了“超级环球”,第一批引进数量为6架,单价19340美元,于7月份开始投入民间航运业务。

日本引进型号与原型的区别点主要在于使用了中岛公司仿制的ジェピ夕一6型发动机(420马力,气冷星形9缸),而原型配用的是P&W 公司的发动机(450马力,气冷星形9缸)。之后,中岛公司又进口了4架飞机的散件组装。再后,中岛公司根据政府航空局的指示从美国福克公司购买了生产许可权,从1930年9月开始仿制,1931年3月18日日本国产的第一架“超级环球”完成。最终中岛公司一共生产了47架“超级环球”,后期生产的将发动机换装为“寿”二型改(气冷星形9缸。该机为单发、乘员2人、载客6人、机翼采用福克公司独特的全木制上单翼,翼型较厚,机体则是钢管骨架外加帆布蒙皮。其中还有一些将起落架换为浮筒、改装成了水上机

福克式陆上侦察机,图片中最前和最远处的都是该型号

日本军方注意到了该机的军用潜力,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三种军用飞机。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陆军急需运送伤病员的运输机,因此指示中岛公司用“超级环球”改装。由于需要增加医护人员和相应设备,乘员变为4人,可以运输伤员3人。与民用型号一样,初期型沿用了中岛仿制的ジェピタ一6型发动机,后期型则使用“寿”发动机。结果陆军并未采购,而是由各类民间团体集资购买,向陆军赠送了5架。这一型号的正式命名为“福克患者”运输机。

1933年,陆军指示三菱、中岛两家公司开发一型机上作业练习机。中岛提出的方案就是以“超级环球”为原型,换用ジェピタ一7型发动机(450马力,气冷星形9缸)和三叶螺旋桨。陆军最终采用了中岛的设计,给予该机九五式二型练习机(6)的正式编号。该机的乘员数为7人,并且加装了7.7mm机枪。在实际使用中,除了训练之外,也作为小型运输机来使用。

第三种军用型,就是日本海军的陆侦型,海军看中了“超级环球”的实用性和宽大的机内空间(在当时而言),于1932年向中岛公司提出在原机上加装大型航空照相设备和其他一些侦察装置,改装出一型侦察机,此外还要求能执行运输和轰炸任务。改装工作相当顺利,第二年就通过军方审查。1933年5月23日,海军正式采用该机,命名为福克式陆上侦察机,该机使用“寿”一型或“寿”二型发动机(均为气冷星形9缸,“寿”二型改一的功率为460马力)。实际生产量在20架左右,其中还有几架改装了浮筒,变为水上侦察机,被命名为福克式水上侦察机(C2N1)。与民用型相比,除了搭载有侦察设备之外,还加装了发动机罩,机身也有延长。部分飞机还具备携带小型炸弹的能力,装有相应设备。

C2N1的主要参数如下:全长11.09 米,高2.82米,翼展15.44米,翼面积34.37平方米。机体自重1677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700公斤.最大速度248公里/小时,升限5500-6000米,航程900-1000公里。二叶金属固定桨距螺旋桨,直径2.8米,无武装。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这款飞机并不是一种“纯正”的侦察机,系由客机发展而来的,防护薄弱,没有任何武装,对战斗机的抵抗能力几乎为零。航程有限,速度、升限相对于当时的战斗机来说,也没有任何优势。比如在C2N1人役前后,中国空军已经引进的霍克ⅡI型战斗机,其最大速度为328公里/小时,升限为7387米。如果两者在战场上相遇,C2N1很难逃脱霍克ⅡI的追杀。因此该机并不适合在战场上使用。在日军的实际使用中,也并非将该机作为单纯的侦察机来使用,而是担负了联络、运输等各种任务。日本海军对该机的分类,可以进一步说明该问题。

在至昭和11年2月24日为止的海军航空机一览表中,将机种分为练习机、实用机、特用机和实验机。福克式侦察机(包括水上型)与九O式练习战斗机和九三式陆上攻击机一起被列人特用机。到了昭和13年12月末,对该一览表进行修改之际,废除了特用机这一分类,代之以输送机,福克式侦察机的陆上型与水上型均被列入输送机内。

九七式舰载侦察机与“朝风”

从福克式侦察机的开发和使用来看,当时的日本海军对陆上侦察机根本不予重视。主要原因在于:从日本海军的作战想定来说,陆上侦察机并不必要,舰队的侦察任务可以交给舰载机,而各个基地则可以使用航程大、滞空时间长的飞行艇来担负巡逻/侦察任务。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际,日本海军正在审查中岛开发的十试舰上侦察机(C3N1),至当年9月15日,正式决定采用该机,改名为九七式舰上侦察机。中岛同时还在开发十试舰上攻击机(即后来的九七舰攻),海军曾有将该机也作为舰上侦察机使用的想法,但最终没有实施。

十试舰上侦察机的2架原型机配属给了中日战场的第12航空队、作为陆上侦察机使用。在使用中,日本海军发现该机的速度、高空性能和续航能力不足,很难进入我方掌握制空权的地区实施远距离侦察,其用途只能限定在近距离侦察和对地支援上。海军所宠爱的水上机也有同样的问题,单发机的航程同样有限,飞行艇的航程尽管足够,但升限和速度有限。随着战线的扩大,这一问题愈加明显。这时日本人才痛感没有专用的陆上侦察机是不行的。在1938年9月30日,横须贺海军航空队向军令部提出的提案中,就依据侵华战场上的教训,大力主张陆侦的必要性,提出陆侦的主要指标为速度优于敌方战斗机,航程3700 公里以上,装备7.7mm后座机枪1挺。然而提出议案是一回事,要开发出实用的飞机是另外一回事,日本海军不得已打起了民用机和陆军飞机的主意。

朝日新闻社使用的通讯联络机“朝风”号,由陆军的九七式司侦改造

1938年3月到9月间,日本海军征用了朝日新闻社的通信联络机“朝风”号(机体编号J-BAAL),配属给第12航空队。有趣的是,该机是朝日第119号机,正和我们熟知的电话号码一样,它成了海军的“救火队”。该机担负的任务是对要地的秘密侦察、天气侦察和攻击前的敌情侦察。在日方的记录中,该机参加了1938年7月16日日本海军航空队对汉口的攻击,19日对武汉地区攻击之前,又对汉口和武昌进行了侦察。

该机与其姐妹机“神风”号(机体编号J-BAAI,朝日第118号机)一样,是陆军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日军简称九七司侦)的民用改型,被称为“雁”一型通信联络机,与九七司侦的主要差别是:在前后座之间增设了油箱,取消了后座机枪,因此航程比九七司侦更大。

根据海军的资料,“朝风”的最大速度为480~50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为11400米,航程2522公里。与九七舰侦相比,速度高出93-113公里/小时,升限高出4730米,航程高出122公里。尽管航程相比前述横须贺航空队的提案还有不小差距,同时也没有自卫武器,但比起九七舰侦,“朝风”无疑更适合海军所需要的远距高空高速侦察。“朝风”不如九七舰侦之处主要是起降性能,但对于岸基飞机来说,不算什么大缺点。

塞维斯基(七パスキ一)陆侦

“朝风”在短暂被征用之后,返还给了朝日新闻社。1938年9月,日军开始用从美国引进的2PA-B3战斗机代替“朝 风”,作为陆侦使用。

2PA-B3战斗机由共和飞机公司的前身寒维斯基公司开发,是一种全金属结构的下单翼双座战斗机。起落架为可收放式,主翼和平尾前缘平直,后缘呈曲线;机体粗大,和后来的P-43、P-47很相似。日本海军引进了20~25架左右,称之为塞维斯基复座战斗机(A8V1),通常也称为S号战斗机。本来的打算是作为护航战斗机使用,后来在试用中发现该机远远达不到宣称指标,而且在习惯于水平盘旋性能良好的低翼载轻型战斗机的日本飞行员对该机的飞行性能也不满意,所以实际上只用于试飞和研究,很快就被废置,一部分转让给了民间。没有合适的陆侦使用的日本海军,看中它是双座机,就拿来“废物利用”,1938年9月将数架该机配属给了第12航空队,到12月15日,第12航空队的该机定额为6架,称为塞维斯基陆侦。

从战斗机“变身”而来的塞维斯基陆侦

该机除了机首和后座装备机枪之外,还能携带220~270公斤的炸弹,因此除了执行天气侦察和近距离侦察外,还用于对地支援和对浅近目标的轰炸任务。

九八式陆侦

尽管使用“朝风”号的时间不长,海军对于其性能还是大加好评,因此决定从其母型-日本陆军的九七式司侦(*-15)-发展出一型侦察机。九七司侦的研发开始于1935年7月,研制之初陆军提出的主要技术指标为:最大速度450公里/小时以上,作战半径400公里以上。1936年5月三菱完成了1号原型机,实际指标超过了设计要求,陆军审查之后,对其性能十分满意,于1937 年正式采用。该机也是陆军第一种司令部侦察机。最初该机使用九四式550马力气冷发动机(八-8),星形9缸,最大功率可达750马力;到1939年,陆军提出换装星形复列14缸的九九式900马力气冷发动机(八-26-I),由此产生了九七司侦二型。八-8的直径为1354mm,而八-26-.1的直径为1118mm,因此机首变细,气动外形更显流畅。

获得陆军的同意后,海军向三菱提出,在九七司侦一型(当时尚没有二型)的基础上换装780马力的瑞星一二型(八一26),并将机上装备改为海军所用型号。改进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尽管海军制式采用,正式命名其为九八式陆上侦察机要迟至1939年11月17日,但从1938年就已经开始量产,至1939年以此技术状态生产了20架。这一型号被称为九八陆侦一一型(C5M1),外形与陆军的九七司侦二型几乎一致。

之后,海军又提出换装940马力的荣一二型发动机,并将原先的二叶螺旋桨换为三叶桨。至1941年7月3日,正式采用此改型,命名为九八陆侦一二型(C5M2)。该机的最大速度提高了 17公里/小时,外形上的识别点除了三叶螺旋桨外,在机首发动机舱盖下还设有汽化器进气口。一二型实际从1940年开始生产,共生产了30架。

日本海军至战争中期,尚未设置专门的侦察机航空队,因此陆侦主要配属给战斗机部队。1939年秋,九八陆侦开始入役,配属给了侵华战场上的第13、15和高雄航空队。至当年 11月15日,第13、15航空队共有2架;至1940年5月,这两个航空队共保有6架

以下简单介绍一些九八陆侦的使用情况:1940年上半年,第13、15航空队的九八陆侦参加了1月10日对桂林、5月9日对昆明、22日对梁山、26日对白市驿机场、27~29日对重庆、30日对广阳坝的攻击行动。由于保有量有限,每次均只投入1-2架,利用其航程较大的特点,实施事前和实时的空情侦察。比如1月10日,日军根据情报获悉,我方在桂林机场集中了30架战斗机和10架轰炸机,于是出动27架陆攻和26架舰战突袭我军。当日日军出动九八陆侦2架,为突袭部队提供情报。

日本海军的九八式陆上侦察机一二型,在外形上最大的的识别点是换用了三叶螺旋桨

在1940年上半年,零式战斗机尚未投人使用、而九六舰战的航程有限,日军海军轰炸机攻击我纵深目标时,没有战斗机护航。因此在我方的英勇抵抗下,无护航的日军轰炸机损失惨重。日军就利用九八陆侦能较长时间在我方目标上空滞留这一点,将我空军的动态实时通报,利用我方战斗机滞空的空隙,引导轰炸机乘隙而入,给我方防空作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1940年9月12日,日军出动最新的零式战斗机掩护轰炸机攻击了重庆,同行的九八陆侦在攻击部队返航之后,继续滞留在重庆上空。在20分钟后,发现了我空军的32架战斗机在白市驿机场着陆,之后我方战斗起飞向成都方面飞去。掌握了我军这一动态,9月13日,日军再次轰炸重庆。在日军轰炸机返航之后,零式战斗机假装随行撤回,实则在途中游弋,等待九八陆侦的情报。在获悉我战斗机出现之后,零式战斗机突然折回,在壁山上空袭击我空军。这就是著名的“九·一三”壁山空战,我空军13架战斗机被击落,蒙受了自抗战以来最严重的空战损失。

由于零式的性能优势,我空军的战机、人员损失严重,不得已只能采取避战措施。这使得日军的气焰愈发嚣张。1940年10月4日,日本零式战斗机竟然在成都太平寺机场着陆,飞行员下机拔取我方信号旗后飞离,实为我空军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在狂妄的零战返航时,正是由九八陆侦负责引导。

进入1941年之后,高雄航空队装备的4架九八陆侦,多次对法属印度支那进行侦察,同时还参加了对昆明的攻击。

通过九八陆侦,日本海军对陆基高速侦察机的价值和运用方法有了实际经验,这是儿八陆侦的最大意义所在。

未完成的十三试高速陆侦

日本海军在积极筹划引入九八陆侦作为应急措施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开始研发自己的岸基高速侦察机。1938年,海军指示爱知公司开发十三试高速陆上侦察机。爱知公司由工程师尾崎纪男为负责人,利用开发九九舰爆的经验,并吸取从德国引进的 He70高速运输机的研究成果,于1939年3月完成了大比例模型。但是由于九八陆侦的进度较快,海军方面认为再开发一型雷同的飞机没有意义,因此下令中断了研制。由于没有任何该机的数据和图纸留存,只知道该机采用下单翼、固定式起落架,大致是九九舰爆和Hc70的混合产物。其公司内部名称为AM- 20

尽管该机的实际数据无从得知,但根据开发前后军令部所制订的《航空机机种及性能标准》中规定的陆上侦察机的性能指标,还是可以大致推断出来。在该标准中,陆上侦察机为“以搜索和侦察为主要任务的三座机,速度超过敌战斗机,拥有大航程。最大速度为高度5000米时310节(574.1公里/小时)以上,巡航速度为高度4000米时230节(426公里/小时)以上,航程2000海里(3704公里),使用高度为3000~10000米。武器为7.7毫米后座机枪1挺。”

这一指标与当时陆军正在开发的百式司令部侦察机(-46)的设计要求指标相比,最大速度低26公里/小时,巡航速度高出26公里/小时,航程则达到百式司侦的1.5倍。两者指标上的差异,正好反映了海军与陆军作战需求的不同,尤其是航程一项更凸显出海军用机的特点。

(待续.…)

来源:心如止水HJ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