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来社区办事像走流程,现在这儿有书读、有茶喝,还能学汉绣、练书法,比自家客厅还舒服!”近日,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凤台社区新改造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居民张阿姨一边翻看汉绣作品,一边感慨道。这一转变,正是荆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的生
“以前来社区办事像走流程,现在这儿有书读、有茶喝,还能学汉绣、练书法,比自家客厅还舒服!”近日,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凤台社区新改造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居民张阿姨一边翻看汉绣作品,一边感慨道。这一转变,正是荆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的生动注脚。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荆州市全力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华丽转身,从传统的办事场所蝶变为温馨、多元的“幸福共同体”,让服务如涓涓细流,直抵民心。
让服务阵地变身“共享客厅”
“把空间还给群众,让服务贴近民心”,这是荆州各地改造的共识。沙市区跃进路社区将128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减法改造”,通过“全岗通”合并办公职能,把95%的区域打造成共享空间——一楼的“跃知轩”书香阅读区飘着墨香,孩子们在“跃趣园”里追逐嬉戏,非遗传承角的“五虾闹鲇”道具引得居民驻足;二楼的智能健康终端前,老人正自助检测血压,智慧平台上一键就能预约活动场地。
在公安县东湖村,改造后的党群服务中心拆除了隔离柜台,互动式“全岗通”取代了传统办事台,旁边的“书香阅读区”“书法文娱室”随时向居民开放,新增的积分超市还能用志愿服务时长兑换生活用品。江陵县大兴村在大厅增设休息驿站,配备应急药箱、微波炉、冰箱、打印机等设施,让居民随时能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无论是沙市区的“功能复合化”、公安县的“场景生活化”,还是江陵县的“服务便捷化”,都能让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居民的“共享客厅”。
让硬件空间成“精神家园”
“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花鸟,更是邻里情。”在沙市区凤台社区汉绣工作室,非遗传承人正带着居民做手工。作为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该社区将汉绣文化融入改造,联合“社区合伙人”打造非遗邻里之家,定期举办汉绣制作、书法展等活动。而沙市区跃进路社区的“五虾闹鲇”传承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驻点教学,“党课+非遗”“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已培育出70余名青少年传承人。
文化赋能在各地同步开花:沙市区武德路社区的“岐黄学堂”夜校座无虚席,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老师手把手教居民八段锦、制作中药香囊,中医养生课成了“爆款课程”;沙市区文化坊社区的网络直播间里,居民志愿者正推介手工制品,“大手拉小手”烘焙室里的亲子活动暖意融融;公安县东湖村的书法文娱室里,老人们挥毫泼墨,江陵县大兴村的图书阅览区周末挤满了看书的孩子。文化元素的注入,让党群服务中心从“硬件达标”升级为“精神富矿”。
让单向服务变为“共治枢纽”
“社区改造怎么改,居民说了算!”沙市区工农村社区党委书记张顺婷介绍,改造前通过入户调研收集2000多条建议,居民提出的“老年康养角”“四点半课堂”等诉求全部落地。如今,该社区联合电力、税务等部门将政务服务延伸至“家门口”,商家进驻开展“低酬+公益”便民服务,党员志愿者带头管理活动区域,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这种“群众主角”模式已在全市推广:沙市区凤台社区以“晴川红志愿者服务队”为核心,组建银龄暖阳、童心护苗等8支公益队伍,精细化服务覆盖“一老一小”;沙市区文化坊社区统筹“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孵化4类公益团队,让服务从“独唱”变“合唱”;公安县东湖村的志愿者积分制度,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江陵县大兴村的社会组织联动模式,让关爱服务精准触达困难群体。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参与,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基层治理的“聚能枢纽”。
从空间重构到文化浸润,从服务升级到治理创新,荆州市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正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民生答卷”。这些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幸福共同体”,不仅筑牢了党建阵地,更温暖了群众心田,为全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