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全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金黄稻穗在微风中翻涌,田间地头满是青少年的笑语欢声。一场以“科技赋能种业发展,科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在此开展,让孩子们在田野劳作与实验室探索的碰撞中,亲身触摸现代农业科技的脉搏。
9月23日全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金黄稻穗在微风中翻涌,田间地头满是青少年的笑语欢声。一场以“科技赋能种业发展,科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在此开展,让孩子们在田野劳作与实验室探索的碰撞中,亲身触摸现代农业科技的脉搏。
上午9点,周坪村操场上的热闹率先打破乡村的宁静。互动机器人灵活转圈、精准完成指令动作,机器狗迈着稳健步伐跨越障碍,引得围拢的学生们频频发出惊叹。紧接着,贵州大学驻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操控着无人机腾空而起,机身在稻田上空平稳巡航,时而低空掠过稻穗,直观演示植保作业的全过程。“这可不是普通的航拍工具,而是能让作业效率提升20倍的‘空中管家’!”研究生的讲解让同学们眼睛发亮,眸子紧紧追随着无人机穿梭的身影。
随后,学生们走进杂交水稻种子研发检测中心,贵州大学副教授、岑巩水稻制种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高珍冉博士的科普讲座已等候多时。“从靠人力畜力的‘农业1.0’,到如今无人化、智能化的‘农业4.0’,技术在变,但我们对土地的守护始终不变。”高博士举起手中的茎流传感器,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复杂原理转化为通俗比喻,“它就像给作物装了‘体温计’,能实时监测水分流动,让种植更精准、更高效。”现场陈列的可穿戴植物传感器、循环播放的水稻制种宣传片,再加上贵州岑巩水稻制种科技小院负责人姚元勋对种子研发全流程的讲解,让学生们对“一颗种子从实验室到稻田”的一生有了全新认知。
“看着爸妈种了一辈子田,今天算是大开眼界,原来靠科技就能少受好多累!”注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夏瑾萱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一边轻声感慨。听完高博士“顶天立地搞科研”的鼓励——“‘顶天’要攀科技高峰,‘立地’要让技术服务土地”,她悄悄在笔记本扉页写下心愿:“要考大学学农业科技,让家乡的田变得更‘聪明’。”
田间微风轻拂,种子采收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学生们有的两人一组,有的三人互动,学着父辈们的样子,你递稻捆我来打,“嘭”“嘭”声此起彼伏,金黄谷粒簌簌落入斗中。
大家动作从生疏到熟练,蓝黄相间的校服在稻田间格外鲜亮。八年级的杨新宇额角渗出细汗,手臂酸了也不停歇:“原来每粒米都要这样一下下打出来!以前看爸妈弄觉得简单,今天亲自动手才知道,这‘粒粒皆辛苦’是真的辛苦。”旁边的同学裤脚沾了泥、衣领落了稻壳,却都围着打谷斗笑闹着,比拼谁打出的谷粒更干净,欢笑声、打谷声与龙江河的潺潺流水声交织,成了丰收节里最动人的田园乐章。
岑巩古名思州,农耕文明久远,是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已有近半个世纪历史。这场由岑巩县科协、注溪镇政府、贵州岑巩水稻制种科技小院、岑巩水稻制种科普教育研学基地联合主办的活动,不仅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点燃了科学兴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扎根乡村、服务农业的种子。
正如岑巩县科协负责人陈兴所说,未来将进一步推进“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研学体验”成果转化、开设乡村农业实践课,让青春力量持续在智慧稻浪中回响,为乡村振兴注入绵长而强劲的动能。
来源:贵州杨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