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还得从9月12日说起。俄白“西部-2025”联合战略演习刚刚开始,波兰方面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关闭了所有通往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包括客车口岸Terespol-Brest、货车口岸Kukuryki-Kozłowiczy和三条货运铁路通道。
两周前,波兰总理图斯克一声令下关闭白俄边境,堵死了中欧班列的主要通道,把300多列满载货物的列车困在了边境线上。谁能料到,波兰会这么快就改口风?
9月23日,图斯克对外宣布,将于25日凌晨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这个决定看似突然,其实是被多方反应逼得不得不为之。
事情还得从9月12日说起。俄白“西部-2025”联合战略演习刚刚开始,波兰方面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关闭了所有通往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包括客车口岸Terespol-Brest、货车口岸Kukuryki-Kozłowiczy和三条货运铁路通道。
这一举动直接切断了中国货物经俄白波进入欧盟的重要陆运通道。
说是因为军演,但16日军演结束后,波兰仍然没有开放口岸的意思。波兰内政部长马尔钦·凯尔温斯基明确表态,边境将“无限期关闭”,直到“波兰公民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这个表态让很多人意识到,波兰的考虑远不止军演那么简单。
约300列满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等高价值货物的列车滞留在白俄罗斯境内,货品堆积如山,仓储压力急剧上升。
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85%-90%以上的列车都要经过或到达波兰,马拉舍维奇几乎成了进入欧盟的事实性东部门户。
欧盟供应链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此次中断可能导致中欧贸易额高达250亿欧元的部分陆路通道冻结。供应链的综合成本因此上涨逾15%,原本15天左右就能从中国抵达德国的货物,运输时间预计翻倍。
中方的反应很迅速。9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就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欧班列是中波、中欧合作的旗舰项目,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希望波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班列安全顺畅通行。
9月15日,外长王毅专程飞赴华沙,与波兰总统卡罗尔·纳夫罗茨基进行了三个小时的会晤。
双方在中波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表示,愿共同保障中欧班列通道安全畅通。据报道,中方还在会谈中讨论了稀土对波兰出口许可事宜,以及推动波兰农食产品输华准入问题。
波兰国内的经济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口岸周边物流公司停业,卡车司机失业,仓库空置,东部地区失业率大幅上升。据当地媒体报道,马拉舍维奇地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12%,当地商人纷纷关门歇业。
波兰每年通过中欧班列收取的换装服务费、过境清关费、调度管理费等直接收益构成了其交通物流业的重要支柱,如今这部分收入完全断流。
欧盟内部的不满情绪也在发酵。
德国企业界向波兰政府发出雪片般的抗议信件,法国物流被迫转向海运,勒阿弗尔港的集装箱堆积如山。连电商巨头Temu和Shein也面临严重的延误和高额改道费用,不得不重新调整供应链布局。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对此直言不讳地指出,波兰此举对中国不友好,是一种政治行为,但他相信中国能够应对。这个判断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波兰试图在大国博弈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同时向中国施压,希望中方在俄乌问题上做出让步。
波兰的这种做法风险不小。中国早已开始布局多元化的运输路线以应对单一通道的脆弱性。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即“中间走廊”,虽然目前运力有限,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分担部分运输压力。
中吉乌铁路建设正在推进,北极航道的开发也在加速,预计2026年将增派10艘破冰船,让航道从季节性变为常年通行。
图斯克宣布重新开放边境,对各方来说都是积极信号。被滞留两周的300列货车终于可以继续前行,供应链压力得到缓解。对欧洲来说,紧缺的商品供应有望恢复正常。对波兰来说,物流收入和就业问题能够得到改善。
不过,图斯克的表态也留下了悬念。他明确表示,如果威胁再现,波兰可能再次关闭边境。这种表态表明,波兰仍然把边境管控作为一张牌来打,随时可能根据局势变化调整策略。
这次事件凸显出中欧贸易通道对单一地理节点的过度依赖,以及地缘政治对国际物流的巨大影响。危机之下,也蕴含着变革的契机。构建更加多元、稳定、抗风险能力强的国际物流体系,已经成为各方的迫切需要。
两周的博弈暂告一段落,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维护国际合作,如何平衡安全关切与经济利益,这些问题仍然考验着各方的智慧。
波兰打出的这张牌,最终可能加速中国物流通道的多元化进程,而这恰恰不是华沙方面希望看到的结果。
来源:主持人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