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3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的直播会上,波兰外交部长西科尔斯基当着全球观众的面,向俄罗斯“亮剑”了。
最近,东欧地区上空的紧张气氛愈发浓烈,波兰和爱沙尼亚与俄罗斯之间的领空争端闹得沸沸扬扬。
2025年9月23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的直播会上,波兰外交部长西科尔斯基当着全球观众的面,向俄罗斯“亮剑”了。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另一枚导弹或飞机未经许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越过我们的领空,并被击落,请不要来这里抱怨。”
这番话迅速登上各大外媒头条,也让波兰和俄罗斯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再度升温。
波兰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出如此强烈的信号?俄罗斯是否真的越界了?波兰有没有这个实力去“击落”?
9月23日,波兰外长在安理会会议上公开发言,背景是前几天波兰总理图斯克刚刚宣布:波兰边境防空系统于 9 月 9 日夜间击落了 19 架 “构成威胁” 的无人机。
虽然图斯克没有直接点名俄罗斯,但波兰国内和媒体普遍将其归咎于俄方。
问题是,这些无人机到底是不是俄罗斯发的,目前并没有公开证据。
波兰外交部随后召见了俄罗斯驻华沙的临时代办奥尔达什,但到目前,波兰方面依旧没有提供这些无人机“来自俄罗斯”的确凿证据。
很多人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波兰胆儿真肥,敢说击落俄罗斯的飞机?那波兰到底有没有能力击落俄军机?
从技术上讲,波兰作为北约成员国,拥有一定的防空系统,比如“爱国者”与本国研发的防空导弹系统。
但真要面对的是俄罗斯军机,尤其是在边境复杂局势下,光有能力还不够,还得有决心和政治代价的准备。
所以,西科尔斯基的发言,更像是一种“战略红线”声明——你可以不信我真打,但你不能不当回事。
这种表态在外交舞台上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联合国安理会这种全球直播的场合,说出这样的话,本身就是一种施压手段。
其实这不是波兰第一次指责俄罗斯“越界”,最典型的一次是2022年11月,两枚炮弹落在波兰与乌克兰边境地区,导致两人死亡。
波兰最初指责俄罗斯,但不久后,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承认,那些炮弹极有可能来自乌克兰的 S-300 防空系统,且现场照片显示的碎片也与该系统炮弹特征相符。
那次“打脸”事件,让外界对波兰的判断能力和情报逻辑产生了质疑。
到了2025年这次无人机事件,波兰又没有拿出确凿证据,就再次把矛头对准俄罗斯,不免让人联想到是否是在“旧戏重演”。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波兰的担心也并非空穴来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而波兰与乌克兰接壤,任何空中行动一旦偏离航线,就有可能进入波兰领空。
面对波兰的指责,俄罗斯国防部迅速回应。俄方表示,9月10日确实对乌克兰境内的军事目标进行了空袭,但行动范围明确,没有波及波兰领空;同时表示愿意与波方就相关问题进行磋商。
这表态看起来比波兰温和不少。原因可能有两个:
俄罗斯当前在乌克兰战场的资源已经高度集中,不愿意再开“第二战线”;面对北约成员国,俄罗斯也不愿意轻易激怒整个联盟,尤其是在没有战略必要的前提下。但无论双方是否真的动手,这场言语上的交锋已经足够引发国际关注。因为波兰不是一个普通国家,它是北约的东翼前沿,也是美军在东欧的重要部署点。
如果波兰真的击落俄罗斯的飞行器,那么后果将远比一次普通军事事件严重得多。
所以,即使西科尔斯基说得很硬,波兰军方真要动手,也会非常谨慎。
波兰这次在安理会的发言,说得不客气,但逻辑很清楚:“你要是不越界,我就不动你;你要是越界了,那我动手,你也别说话。”
这其实是典型的小国对大国的强硬姿态——不靠武力压服,而靠态度立场表明底线。到底是不是打算真动手,那是另外一回事。
国际政治讲的不是先开火,而是谁敢先亮底牌。波兰这次亮了,俄罗斯心里有数了,接下来怎么走,全世界都盯着呢。
来源:时代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