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依据《杭州市教育局关于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的意见》(杭教办(2004)21号),杭州开始推出春秋假,通过适当调整寒暑假时间,在确保每学年总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于春秋两季给学生各提供一个假期,率全国之先推出了“一年四假”。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
杭州春假大军即将席卷全国,错峰出行的杭州伢儿,又一次被全国小朋友实名羡慕。
作为全国最早探索设置春秋假的城市,从2004年开始,杭州就率先试水中小学春假制度,这一举措,也被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破冰之举。
领跑全国21年,杭州春假历经了时间长度、实施范围的多次调整,今年政策又有了新升级,推出的托管服务,照顾到了那些孩子放假无人看管的家庭。
春秋假的推行,见证了一座城市在教育减负、实践创新与家庭需求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
图片来源于CFP
调整时长、范围
春秋假放出“杭州特色”
关于杭州的春假,《钱江晚报》一直持续关注。从历年报道中,可以梳理出一条大致的发展脉络。
2004年,依据《杭州市教育局关于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的意见》(杭教办(2004)21号),杭州开始推出春秋假,通过适当调整寒暑假时间,在确保每学年总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于春秋两季给学生各提供一个假期,率全国之先推出了“一年四假”。
杭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孔永国在接受央视采访中表示,实施春秋假制度,首先就是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其次是让学生在学期中能有一个休息调整的时间,更多的还是希望孩子们走出课堂,更好地领略祖国的山川江河。
首个春假连着五一劳动节,加上前后双休,整整有16天。但为了腾出假期,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年杭州对学校的作息时间做出相应调整,春假后,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学期结束时间也稍做延迟,暑假从7月11日开始,为的是保证正常的教学时间。
同一年,各个区教育局根据杭州市教育局的文件,对秋假做出具体安排。多数学校把时间紧跟在国庆长假之后,一是鉴于长假后学生要连上8天课的实际,二是觉得学生从放假到上学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到了第二年,杭城春假就缩短到了10天。一直到2010年前后,时长逐步缩短到3天,并通过调休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期间除了因疫情取消外,这样的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些年来,关于在中小学推广春秋假的呼声一直很高,实施的区域也有变化。从最开始的杭州5个主城区,到了2024年,临平、余杭、萧山、富阳4个区相继加入。今年,临安区也宣布,将和主城区同步推出。
结合各区各校情况
时间可适当调整
春秋假推行21年,给杭城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什么?资深校长、老师们深有体会。
“确实给了孩子和家长一次亲子活动的机会,尤其这个时间段能够实现错峰出行,让孩子们在博物馆等场所,可以更从容地体验、学习。”在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常务副校长杨海庆看来,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尤其初中生还有晚自习,春秋假的推行,与教育“双减”政策吻合,让孩子能够有时间回归自然和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会要求老师多强调假期安全,少布置作业,多年下来,同学们都利用这个时间,开展了很多特色活动,回校后分享,不仅拓展了同学的视野,也分享了快乐。”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党总支书记王红霞是一名思政课教师,在不久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她刚向同学们介绍了“世界八大奇迹”。
“八大奇迹只剩下金字塔和兵马俑,同学们对兵马俑很向往,这个春假就有安排前往。”王书记坦言,有了春秋假后,杭城的中小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去体验生活、探索世界,“可以走出校园见世面,也可以跟家长进行一些亲子活动。”
为了让学生们在春假里有个好去处,有关部门也动了不少脑筋。有学校给出详细的活动菜单,让同学们能够过得更有意义;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一些社区,也不约而同地推出春假系列活动。
有老师回忆,最开始的春秋假时间比较长,很多学校会预留一两天,安排春秋游、运动会,这种情况在初中很常见。
“会遇到中小学扎堆春秋游,大家都挤在一起。”老师说,自己学校一次出行要70多辆大巴车,就遇到过预定不到车子的情况,“后来春秋假时间缩短,大多学校会把时间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不再安排集体活动。”
对此,杭州教育部门并没有强制规定和推进,只是建议可以由学校开展春秋游、运动会等集体活动,其余假期可结合五一、国庆假期放假,秋假也可以安排在11月份,具体由区、县(市)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
在具体时间安排上,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比如曾有西湖区部分学校因期中考试安排,将春假推迟至5月初;上城区也曾将春假推迟到五一假期之后。
政策迭代再升级
经验背后还有贴心考量
杭州推行21年的春秋假,已经逐步走向全国。
近日在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湖北省利川市教育局发布通知,中小学将放春假2天,与清明假期相加,可连休5天;包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内的不少大学纷纷官宣,开始施行春假或秋假。
这几年,关于推广春秋假的呼声很高,但假期调整离不开学校的组织、家长的陪伴、资源的供给,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尤其怎样解决“学生放假,家长上班没有时间照看”的实际困难,杭州也在不断探索。
今年春假,杭州就将全面推进托管服务。无人看管的孩子可以考虑由学校进行全面托管。托管服务以看护为主,学校开放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资源设施,合理提供阅读指导、文体活动、兴趣拓展等服务。
杭州市上城区推出“春意暖暖漫上城”春季托管服务,在全区开设5个集中春托服务点,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就是春托点之一。
“孩子放假,绝大部分家长都是开心的,也能解决看管问题,但教育部门还是帮家长想到了前面,协同好力量,把这件事落实得更完善。”王书记坦言,托管的学生涉及不同学校、不同年级,需要学校提前规划部署,根据学生年龄、老师特长优势等特点,开设劳逸结合的项目,“考虑推出特色文体活动,比如开放击剑馆、羽毛球馆,让学生体验;开放特色图书馆,在红色书籍区、观影区等不同空间,推出符合孩子年龄的课程。”同时,学校会采购一批跳绳、毽子等器材,让孩子参与一些低成本但玩得开心的游戏。
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也将利用集团办学的优势,给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托管服务。“初步考虑跟暑托班差不多,发挥好学校体育馆、图书馆的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育评论:为什么我们需要春假——
对于杭州中小学生来说,春秋假如同"行走的课堂"。无论是探访兵马俑的历史震撼,还是参与社区的实践乐趣,这些经历都在潜移默化中拓展着教育的边界。
持续21年的春秋假不仅是一项假期安排,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为孩子的成长“留白”,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予顺应自然的喘息空间,让孩子们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后续学习。这种“留白”,是成长和教育中弥足珍贵的部分。
春秋假期,让孩子们在撒播希望的春天和见证收获的秋天里,打开了一扇通向自然和世界的窗户;留出的时间,成为弥合家庭关系的粘合剂,让亲子关系有机会在旅行、踏青、阅读等活动中自然修复;"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更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得以延续。
经历不断迭代调整,杭州春秋假制度也体现了教育治理的刚柔并济,教育理念的升级与管理智慧的创新,也映照出教育改革应有的姿态:既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又有实事求是的理性;既尊重教育规律,又回应现实需求。
杭州用21年的探索,提交了一份关于教育的答卷:教育不应是填满所有时间的知识灌输,而是对成长节奏的智慧把握。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