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90后的书:青春唯有与时代共振,才是真正的「向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2:05 1

摘要:作家何常在笔下从不缺少时代的主角。在新书《向上》中,他将目光投向90后青年群体,通过他们的创业、择业与人生选择,映照出中国社会数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变迁。在他看来,青春唯有与时代共振,才是真正的“向上”。作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兼网络作协主席,何常

作家何常在笔下从不缺少时代的主角。在新书《向上》中,他将目光投向90后青年群体,通过他们的创业、择业与人生选择,映照出中国社会数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变迁。在他看来,青春唯有与时代共振,才是真正的“向上”。

作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兼网络作协主席,何常在已出版《浩荡》系列、《正道》系列、《交手》系列、《问鼎》等多部畅销作品,并创作了《向上》《官神》等知名网络小说。他屡获重要文学奖项,包括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首届天马文学奖等等。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新时代十年百部中国网络文学榜等权威榜单。

《向上》作为何常在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以90后夏向上等人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书写了年轻一代在新时代商业浪潮中积极拼搏创造精彩人生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迁。主人公们因为坚持不懈的奋斗追梦精神,在山乡巨变的激流中,一个个蜕变成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青年才俊,绽放出绚烂的青春光彩。

重大背景是普通人生活的背景色

北青报:您在创作《向上》时,为何选择以雄安新区建设为背景?

何常在:原本我只是想写70后李继业、80后温任简和90后夏向上三个不同年龄段创业者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人生际遇就是时代生动而真实的注脚。但在具体动笔时,我忽然想到,能展现人生天翻地覆变化的除了深圳、浦东,还有雄安。作为河北人,雄安更是眼前景身边事,是触手可及的时代奇迹。于是,我决定将三个人的出生与成长地放到雄安三县。

为此,我几十次去雄安深入了解风土人情和人世变迁,结识了不少朋友,逐渐提炼出来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我亲眼目睹了雄安的巨变,像是时代列车呼啸而至,在雄安停留。

北青报:您在前期调研时做了哪些准备?如何平衡真实的时代细节与文学创作的虚构性?

何常在:宏大叙事和个人命运的结合,是文学创作最主要的切入点。重大背景是普通人生活的背景色,不管你是否注意到,它都会一直存在,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为了能够既真实地描写时代细节,又能完成文学创作的虚拟性,我在雄安采风时,专程走访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当地朋友,有年轻的返乡大学生,也有在外拼搏多年在雄安新区成立时第一时间回来寻找商机的老板;更多的时候,我和在雄安长大的当地人聊天,听他们对于雄安新区成立的感想和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的个体经历、在时代洪流中不同的“游泳姿势”以及不同的心态,就是一幅生动的群体众生相,鲜活、真实且充满了时代气息。

当然,真实是原色,文学创作是基于真实之上的再改编、再提炼、再总结。真实的群体众生相,如同做饭用的原材料,在经过清洗、切割、分类和组合之后再下锅,就能呈现出来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北青报:小说跨越二十多年时间,您在构建时代背景时,最注重还原哪些“时代质感”?书中的细节是如何搜集和提炼的?

何常在:我自小在河北长大,华北平原的广袤与厚重,给予了我文学创作源源不断的素材。雄安于我而言,和我的家乡并无太多不同,从20世纪90年代到雄安新区成立,这20多年时间跨度中,发生在华北平原大地上的事情没有太大不同,无论是包产到户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腾飞,在华北平原大地上上演的一出出悲欢离合命运起伏,都大同小异,所以许多故事可以平移到雄安新区成立之前。

都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人类的命运却有相似之处,没有人可以不受时代的影响。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质感,从50后到90后,身上都有同时代的烙印,或多或少。他们的认知、性格和言谈,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共性,只要通过故事展现出来,就是鲜明的时代质感。

书中细节的搜集和提炼,一部分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对身边人的观察,另一部分则是在雄安采风时对群体众生相的总结与归纳。一个成熟的作家,需要非常擅长从日常搜集和提炼细节。

做更好的自己

每天都超越昨天一点

北青报:您在塑造主人公夏向上时,最想突出他身上哪些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特质?

何常在:夏向上是几个人物的综合投射体,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夏向上的新时代青年不少。我在综合了几个成功人士的个人经历后,掺杂在一起就形成了夏向上的人设。

夏向上具备了新时代青年热爱学习、相信知识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热情开朗的特质。他不沮丧、不摸鱼,主动顺应时代、挑战命运并且勇于承担责任。内驱力和自省是一个人与时代同步的关键前提。现在,有太多人出身好、智商高、学习好,还比别人更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油前进呢?可能有人觉得佛系也挺好,拒绝内卷,但事情都有两面性,为什么非要和别人比?新时代青年的特质就是做更好的自己,每天都超越昨天一点,这就是人间一趟、积极向上的意义所在。

北青报:书名“向上”有多重含义,您在创作中是如何通过情节和人物让这个主题“可感可触”的?

何常在:夏向上的名字本身就契合了人间一趟、积极向上的主题。所谓时代,不过是无数个体的共同展现。时代是个体的镜子,而个体是时代的像素,是时代的基石。所以夏向上、李继业和温任简三个人的成长轨迹,正是不同时代的个体命运的缩影。他们三个人改变命运的方式不尽相同,路径也不同,目的地却是一样,“向上”,是他们人生轨迹的内核。

北青报:乡情、友情、爱情在书中交织,比如夏向上与家乡的羁绊、与伙伴的合作……这些故事和情感线是否为了让宏大的时代叙事更“落地”?您在处理“个人情感”与“时代使命”的关系时,有哪些考量?

何常在:人是会变的。这五个字就能说尽人间所有的故事。永恒不变的是变化,变化落在个人的身上,就是成长。落在时代的身上,就是宏大叙事。宏大叙事很多时候对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如同春夏秋冬一样的背景,日常生活的点滴和个人的喜怒哀乐才最真实,才是生活的本身。宏大叙事如果不落地,不具体到个体命运上,就很难具体呈现。

人的一生有五道关要过,成长、职业、恋爱、婚姻和家庭。也有人说人生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三个情关要过。无论哪一道都很难过,都无比艰难。文学作品无论多鸿篇巨制还是多短小精悍,所讲述的无非就是人类的情感和命运,情感和命运也是吸引读者的最关键因素。

直面不足才能进步,夏向上也自知他本身不完美,过于理想化,对人性认知不够,对老乡李继业过于同情和宽容,等等。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决定,看似是基于理智和逻辑判断,实则不可避免地会被情绪和喜好所左右,不知不觉中被亲情、友情和爱情影响。也因此,才有了更多的羁绊,才有了更多的偏爱,由此引发的个人情感和时代使命,就会出现重叠或是偏差。

年少时,我们更多是被亲情束缚。长大后,我们又被爱情左右。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友情的海洋中沉浮。说到底,情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故事的原点。再宏大的叙事,都离不开个人基于情感而延伸出来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向上生长需要先向下扎根

北青报:书中涉及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生态保护等多个时代议题,这些内容并非简单的“政策罗列”,而是融入了人物的实践。您如何避免让题材“概念化”,同时让读者感受到这些议题与普通人的关联?

何常在:时代议题就像是蓝天白云,我们需要,我们仰望。但我们还是要生活在大地之上,脚踏实地,接地气才能生根发芽。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在写《向上》之前,我是先确定了三个主人公的主线,要写他们和时代相对应的成长轨迹。之后,再去选择他们所要从事的行业、确定他们的情感线。因为我写的是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再次提升,要塑造人物,要写出精彩的故事。就如同我们生活在日常的细节和实践中,蓝天白云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低头走路。

北青报:相比于以往作品,《向上》的挑战,或者说创作的兴奋点是什么?有让您感到“卡壳”的时刻吗?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何常在:《向上》和以往作品相比,有三点不同。一是写的近乎是身边的人和事,我更感同身受;二是落脚点在雄安,作为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我更兴奋、更有期待;三是雄安还在建设之中,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会不定时去雄安,看雄安日新月异的变化,《向上》同雄安一起成长,并且一直在追赶雄安的脚步。

卡壳是常态,情节或人物的反复修改也是正常现象。其实《向上》原文网上连载时是80万字,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计划后,听取了改稿会专家老师的意见,我后续删减并调整为20多万字了,许多情节被删除,个别人物被调整,还有一些人物被拿掉……相当于重写了一遍,希望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部浓缩的精华。

遇到卡壳时的处理方法,一般是先放下——事缓则圆——看看别的书,或是做做运动,跳出固有的思维惯性之后你会发现,有许多纠结的情节就顺畅了。当我理解不了书中人物的决定时,就会卡壳——比如李继业面对唐闻情的背叛时,他到底该如何选择?放下后,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也就豁然开朗了——成年人的世界,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

北青报:您个人比较喜欢或者满意的《向上》的是什么?觉得有些遗憾的是什么?

何常在:最满意的是《向上》中三个人的年龄段代表了当下主流人群的人生轨迹,并且三个人的成长轨迹完美地与时代共生,他们的身上折射的是时代浓缩的片段。最遗憾的是温任简的感情线处理得不够满意,70和80后可能是自由恋爱后婚姻最幸福最满意的一个群体,但作品中对此着墨稍少了一些。

自我表达与尊重读者

可以和谐同步

北青报:对您来说,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有什么大的区别吗,您在创作时会刻意区分吗?比如写传统文学时更注重“自我表达”,写网络文学时更关注“读者反馈”?这二者对您的写作有什么影响吗?

何常在:许多人认为网络文学缺少传统文学的文学性,但文学性具体是什么特质又没人说得清。其实说起来明清小说如果也算传统文学的话,它们在当时是很注重传播性、通俗性和流传性的,而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小说,反倒失去了明清小说最好的部分——章回体小说的优点与吸引力,而变成了雕琢语言、输出情绪的工具,更多的笔力与表达用在了内心呓语的宣泄和文字上,而忘记了文学的本质是故事是传播是流传,是让更多人知道。

文字是什么?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作家以手指月,是让读者欣赏月亮的皎洁,但读者的目光停在了手指上,这其实是一种失败。

我在创作作品时,不管是发表在网络上百万字以上的大长篇,还是走出版向的20来万字的中长篇,都会考虑到故事的连续性、可读性和吸引力,保持着对读者的尊重与内心的表达相等的同步,事实上,自我表达和对读者的尊重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和谐的统一。就如我们与别人打交道时,都想既能做到保持个性的同时,又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欢,我们都想做一个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并且广受欢迎的人。

北青报:您认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区别在哪里?您在创作时会有所不同吗?

何常在:真正的好故事,只需要简单的语言就能引人入胜。当然,我不是否定文字的魅力。如果说文字相当于一个人的颜值,故事就是他的才华,最好的文学作品当然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能让读者持续追更的文学作品,更是因为合于文风久于魅力。

个人认为,所谓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在快节奏的今天,精雕细琢的出发点如果不是为了让故事更好看而是让文字更优美,何不写散文?小说的本质还是叙事节奏和故事的吸引力。不管篇幅的长短,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叙事节奏,我在构思时都会想到故事性、可读性。当然,由于篇幅的不同,在最初构思阶段,会在人物设定、时间线长度以及细节描写上,有所区分。

现实题材创作

未来大有可为

北青报:写完《向上》后,您对“现实题材创作”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吗?

何常在:《向上》之后,我又写了一部悬疑爱情的都市小说《秘密关系》,没有大时代背景,也没有宏大叙事,但我认为依然是现实题材创作,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所展现出来的命运和情感的选择,都是基于当下的社会背景的最优解。也就是说,现实题材的创作其实是有非常广阔的天地,哪怕是忽略了时代背景之下的个体人物的命运悲欢,依然是时代的折射,依然是时代的注脚,依然是时代的写照。

再宏大的叙事,都离不开个体的感受。现实题材创作,未来大有可为。

北青报:您认为现实题材创作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反映真实”“引发共鸣”,还是“推动思考”?

何常在:现实题材创作的核心价值是记录而不陈述观点,是歌颂美好同时也不避讳丑恶,是正面时代的所有问题,是正视个体的命运悲欢,是直面个体的积极向上与消极颓废。但现实题材要避免记录即完成,避免成为纪实创作。

真正打动人心的依然是真实而坚强的故事,是向上向善的心灵,是努力攀爬的姿势,是热血沸腾的奉献。触及心灵就会引发共鸣,引发共鸣就会推动思考,推动思考就会让我们更加热爱当下。好的现实题材作品需要内核真实、故事精彩、人物丰满、情节有力,同时兼具深度与广度。

北青报:写作对您而言意义是什么?您未来的写作计划还有哪些?

何常在:写作对我而言,开始时是一种和世界对话的方式,后来成为习惯性表达,现在则是和世界、自己和解的方式,并且生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想去记录时代,呈现值得呈现的人和事。写作已经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如影随形,不能有片刻分离。

其实写作也需要经常练习,越写越有手感,越有感觉,每停下来一段时间,就会有陌生感,会觉得才华在离自己而去,于是,又在惶恐与不安中慢慢寻找感觉,直到发现熟悉的语感又回到了文字之中,才会满怀喜悦。

未来,还会继续深耕现实题材的土壤,期待结出更多品种的硕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张楠

排版/王静

来源:北青天天副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