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是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用英文写成,原名为“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林语堂通过这部作品,向西方世界介绍了这位他最为倾慕的中国文人。以下是该书的主要观点和
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是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用英文写成,原名为“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林语堂通过这部作品,向西方世界介绍了这位他最为倾慕的中国文人。以下是该书的主要观点和详细内容的概括:
一、核心主要观点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不仅仅是一部生平记录,更是一部倾注了个人情感的“英雄颂歌”。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1. 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全书的核心论点是,苏东坡最大的魅力在于他面对无数逆境和迫害时,所展现出的无比乐观、豁达与坚韧的精神。他是一位“快乐的天才”,无论在何种艰难环境下(贬谪、流放、贫困),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享受当下,并为民造福。
2. 一位人格完整的巨人: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全才”和“完人”。他不仅是文学巨匠(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为一流),更是一位实干家(修水利、建医院、赈灾民)、一位哲学家(融合儒、释、道)、一位美食家(东坡肉、酿酒实验)、一位热爱生活的普通人。这种多重身份的统一,构成了一个丰富、真实、可爱的人格。
3. 政治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传记详细描述了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林语堂将苏东坡塑造为温和、务实、关心民瘼的理想主义者,而将王安石及其党羽(如吕惠卿)描绘为不切实际、急功近利、手段残酷的官僚。书中认为,苏东坡的悲剧源于他的正直不阿和不肯随波逐流。
4. 心灵的自由超越政治的束缚:尽管苏东坡的一生在政治上不断被击败、被流放,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未被征服。他的文学创作和人生境界在一次次贬谪中得到了升华(如黄州、惠州、儋州时期成就了他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传达出一个观点:真正的成功在于内心的丰盈与自由,而非外在的权势与地位。
二、详细内容概要(按生平阶段)
传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
第一卷 童年与青年
· 描写了苏东坡在四川眉山出生的背景、富裕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 展现其神童般的早慧和深厚的学识根基。
· 记录他与弟弟苏辙的深厚感情,以及一同进京赶考,轰动京师、一举成名的辉煌时刻。
第二卷 壮年时期
· 步入仕途:出任凤翔签判,开始其地方官生涯,初步展现其务实才能。
· 王安石变法风暴: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苏东坡因看到新法在执行中的诸多弊端(如青苗法、免役法),上书直言反对,从而成为“旧党”代表人物,与变法派激烈冲突。
· 外放与乌台诗案:由于政见不合和其诗文被新党曲解为“讥讽朝政”,苏东坡被逮捕审讯,险些丧命,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最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第三卷 老练与成熟(核心篇章)
· 黄州贬谪——精神与艺术的升华:这是苏东坡人生的第一个重大低谷,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在黄州,他经济困顿,但精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 文学成就: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 “东坡居士”:他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体现了其随遇而安、自给自足的乐观。
· 美食家:发明了“东坡肉”,在苦难中寻找生活趣味。
· 重返朝廷:神宗去世后,高太后摄政,启用旧党司马光,苏东坡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再次因不满旧党尽废新法(他认为有些新法亦有可取之处)的固执做法而开罪旧党,体现了其不盲从任何一派的独立人格。
· 再度外放:于是再次请求外调,出任杭州太守等职。在杭州,他留下了不朽的政绩,尤其是疏浚西湖,修建了“苏公堤”(今苏堤)。
第四卷 流放岁月
· 一路南贬: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得势,对“元祐党人”进行报复清算。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广东惠州一直到海南儋州。在当时,儋州是近乎蛮荒的绝境。
· 最后的考验与超越: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生活极度艰苦,但仍积极传播文化,办学教书,培养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他将儋州视为自己的故乡,展现了无比豁达的胸襟。
· 逝世: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但最终在常州因病逝世。临终前的一句“勉强想便错了”,为其乐观、豁达、自然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林语堂在传记中带有极其强烈的主观偏爱。他毫不掩饰对苏东坡的崇拜,并将王安石及其党派作为反面角色进行刻画。这种鲜明的褒贬使得传记读起来生动有趣、情感充沛,但从严格的历史学术角度看,对王安石的评价可能不够客观全面。现代史学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更为复杂和多元。
总结来说,《苏东坡传》通过讲述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塑造了一位才华横溢、光明磊落、乐观豁达、忧国忧民且极富生活情趣的文化巨人形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心灵快乐与人格尊严的人生哲学书。
来源:寒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