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良种含心血 字字铿锵罗江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1:45 1

摘要: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德阳市罗江区如何一跃成为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其成功秘诀和奋斗过程又是怎样的?刘裕国、杨俊富联袂创作并上榜“2024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良种》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该书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生动记述了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德阳市罗江区如何一跃成为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其成功秘诀和奋斗过程又是怎样的?刘裕国、杨俊富联袂创作并上榜“2024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良种》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该书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生动记述了罗江区委区政府近年来全力营造良好的制种生态环境,多维发展制种产业的历程,歌颂了罗江良种制种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实干担当的精神。

从结构来看,该书犹如一粒饱满紧致的“种子”,外壳坚硬扎实,内核柔软深情。包含序章在内,全书共七章,多维度、立体式地展现了罗江制种的历史、经验、风貌。序章从地理坐标谈起,重点论述制种业的战略意义以及罗江制种的核心概况。正文“罗江人的良种情”“打造种子‘芯片’”“播下希望的种子”“朝气勃勃的新农人”“助力和美新村”“‘种子公园’绚丽多彩”,六个章节按照横向话题并列结构与纵向时间线交织的方式,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一幅“罗江制种图”。

阅读《大国良种》时,我被一种自强不息、创新发展、勇往直前的精神感染着、鼓舞着。这种精神,源于那些可亲可敬、为了罗江制种事业辛勤奋斗的人们。作者用生动的人物描写、场景描写勾勒了丰富的制种人物群像,如逐梦长玉村的村党委书记丁洪生、盘活“僵尸藕塘”的米斌、子承父业的刘孝东、女性种粮大户刘娟等。他们出身、性格、经历各异,却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罗江制种事业更上一层楼。

种子象征着丰收的希望和生命的传承,新农人宛如制种事业中的新一代“种子”,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将带领制种事业走向更好的未来。张恒、罗乔、郑飞兄弟等90后、00后投身乡村,借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血液。走进这些新农人的故事,读者会领略到科技助农的魅力、实业创新的魄力、行走田间的脚力。如此朝气勃勃、干劲满满的新农人,也为更多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启迪他们思考如何开启时代发展与个人命运结合的奋斗征程。

报告文学有其独特的“两栖性”,将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结合。《大国良种》客观真实地记述罗江区制种业的发展历程,从文字表达层面来看也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其一,六个章标题言简意赅且并列铺陈,节标题或陈述、或议论,人事各异、长短自如,极具灵活性。其二,每一章前面的序言语言简洁,高度凝练,兼备散文抒情的美感和议论的张力。其三,在人物塑造方面,充分运用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场景再现等。人物群像刻画全面,每个形象又各具特色。如采访到的年轻的90后新农人张恒,作者这样形容他的出场:“张恒身穿灰色短袖T恤,皮肤黝黑,像一颗闪光的麦粒推开车门钻了出来。”麦粒比喻富有美感,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新农人形象。如此的语言细节,全书还有许多,提高了观赏“颜值”。

从成书过程来看,该书也是时光和机缘孕育出的一粒“种子”。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裕国因早年采访走进罗江,后来多次采写故而情系罗江,一粒缘分的种子早已埋下。他与文学好友、罗江本土作家杨俊富合作,倾注心血和真情,历经四个多月的采访,多部门、多群体的访谈,加之领导、群众的大力支持,因而有了这颗多汁鲜美的长篇报告文学果实,摇曳在文学枝头。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本好书也能引领一种风潮。正如《大国良种》序言中所言“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该书的创作和出版镌刻了罗江制种事业的里程碑,也焕发了敢为人先、实干兴邦、创新奋进的精神气象。粒粒良种含心血,字字铿锵罗江情,这部为产业塑像、为民生代言的作品,值得更多人品鉴。(宋雨霜)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