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就促“三交”召开情况通报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1 09:29 1

摘要: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17日在京召开,主题是“持续推进‘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出席会议。

全国政协召开第二十三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

巴特尔出席会议

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17日在京召开,主题是“持续推进‘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出席会议。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边巴扎西通报情况时表示,近年来,国家民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深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高政通报情况时表示,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加强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和主题线路设计,加强典型宣传,以此增进社会交往、提升历史认知、带动就业增收,让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强起来。下一步,将着力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推介,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会上,委员们就推动东西部各族群众双向就业创业、充分发挥旅游促“三交”优势作用、利用新媒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互动交流。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张裔炯主持会议。部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专门委员会副主任,部分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同志等参加会议。

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边巴扎西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家民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各民族“三交”的重大决策部署,从经济文化社会、从理论实践政策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三交”,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

一是以理论研究强化各民族“三交”的学理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曾一个时期,民族理论研究注重对单一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片面强调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弱化甚至忽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脉。美西方还炮制出所谓“内亚史观”“新清史”“征服王朝论”“赞米亚学说”等一系列错误史观,人为制造汉与非汉人群的二元对立,企图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根据中央部署,国家民委组织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着力重塑更加客观的中华民族历史叙事,为促进各民族“三交”提供历史理论话语支撑。目前已完成约120万字《简史》、500万字《史卷》撰写,各地基本完成33卷、8000余万字的史料汇编和约1000万字的史料精编。我们依托四部委铸牢研究基地,累计开展160多项相关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各民族“三交”研究矩阵,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在统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相关工作中,我们深切认识到,只有持续深化中华民族“三交”理论研究阐释,才能讲清楚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才能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二是以共同发展赋能各民族“三交”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经济生活作为各民族“三交”的最大现实场景,地区间经济要素互利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商品流通线上线下联动,历史性打破了传统地理空间对各民族“三交”的物理障碍,各族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中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经济共同体。近年来,我们结合民委工作职能,会同有关部门在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创新开展了共同现代化试点、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惠民项目,印发对口支援促进各民族“三交”的政策文件。会同全国工商联实施“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投资达千亿元,开展“边疆特产销全国”活动,民族地区特色产品广受各族群众青睐,“一进一出”更加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往来。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我们深切认识到,只有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才能使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中更加紧密连在一起、融为一体。

三是以中华文化认同引领各民族“三交”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家民委始终把文化认同作为促进各民族“三交”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用心谋划、聚力推进。创办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精选展出1500余件体现各民族“三交”的文物古籍,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以全新叙事体系讲好中华民族“三交”的历史故事。打造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500余项各地传统技艺和文化体验活动在首都亮相,使观众直观感受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铸牢展”和“体验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达100万人次。特别是,去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实现所有比赛大项参赛运动员民族成份大团圆、各地区代表团大团圆。在这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文化体验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才能实现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四是以全方位互嵌拓展各民族“三交”的平台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是我国从乡村中国到流动中国革命性变革在民族关系上的具体体现,这不仅重塑了我国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还催生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样态,城市已成为各民族“三交”的最大家园。为此,国家民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实施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2022以来先后实施试点项目近百个,上海打造“家在上海”、深圳启动“榴·深”行动等城市民族工作品牌,持续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做到“来了就是一家人”,让各族群众在城市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目前仅在广东省工作生活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达600多万。同时,持续优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西部计划等工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各族群众跨地区就业创业,促进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江苏省实施“红石榴就业行动”,组织200多家企业面向民族地区招聘,每年吸纳新增就业约3万人。面对民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顺应各民族流动融居的时代大势,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五是以旅游赋能增强各民族“三交”的情感相亲。我国作为文旅资源大国,旅游景区处处都是各民族“三交”的历史佐证,处处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屡创新高,许多民族地区已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我们会同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文博系统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完善、展陈提升、资源开发、试点示范旅游促“三交”六项行动。我们会同文旅部围绕铸牢主线,规范完善1000余家景点景区、文博场所的导游词、讲解词,新布设260余场体现“三交”的特色展陈,推出1000余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旅线路、研学课程、文艺精品,分层分类培训10余万导游、讲解员。我们会同文旅部推出河北承德、河南安阳、甘肃敦煌等首批旅游促“三交”试点城市,各地也相应打造近400余个省级、市级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我们深切体会到,各族群众只有在旅游体验中互动共融,才能实现从自在游乐到自觉“三交”的升华。

六是以青少年互学共进夯实各民族“三交”的未来根基。做好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我们一方面持续倡导并推动“小手拉小手”,促进东西部各民族青少年交流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小手拉大手”,辐射带动家庭、父母、学校、老师之间的联络沟通,激发全社会“三交”的活力。2022年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以文化、艺术、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载体,以新疆、西藏青少年为重点,精心培育“中华青年民族学习交流营”、“粤港澳新篮球嘉年华”、“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交流实践活动”“石榴花儿向党开”等青少年交流品牌,共覆盖各族青少年超千万人次。我们还会同北京市举办各族青少年“艺”心筑梦交流活动,来自新疆、青海、吉林、西藏、内蒙古等六地的近2万名各族青少年在线上线下开展交流学习。在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中,我们深切认识到,只有让各族孩子共同成长进步,才能把中华民族一员意识从小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后继有人。

七是以常态化宣传教育增进各民族“三交”的思想共识。我们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目前订购发行达220余万册,全国已有近千所高校使用《概论》教材开展教育教学,实现了民族工作重点省区本科高校全覆盖。我们组建国家民委“铸牢”宣讲团,面向有关部委、全国各省区市开展了百余场示范宣讲,线上线下受众170余万人次。创新打造了首个“道中华”民族文宣品牌,学媒结合,从人文、历史、艺术等领域切入,用历史讲现实、用事实讲道理、用学术讲政治,发表学理性原创文章2000余篇,初步构建起涉民族领域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我们把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促进各民族“三交”的重要举措,召开了民族地区推普经验现场交流会,推动有关地方有序推进社会用字规范化治理,不断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深切认识到,只有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才能引导各族群众在日常“三交”中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八是以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各民族“三交”的保障机制。我们按照“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原则,持续推进民族工作政策法规建设,为各民族“三交”健全长效机制。政策方面,把铸牢主线作为根本标准,把促进各民族“三交”作为出发点、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体系》,更加突出测评指标的针对性、实效性。立法方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入法入规。截至目前,12部法律写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部法律和112部地方性法规明确写入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关内容。《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已纳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机制方面,着力发挥国家民委委员制和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每年将促进“三交”工作纳入任务清单。我们深切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不断优化政策、完善法规,才能推动各民族“三交”机制化长效化。

来源:广西民宗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