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的汴京,皇宫大殿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33岁的宋神宗坐在龙椅上,旁边站着刚刚提拔为副宰相的王安石,这位性格倔强的大臣,今天要给全国的顶尖才子们出一道"送命题"。
春天的汴京,皇宫大殿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33岁的宋神宗坐在龙椅上,旁边站着刚刚提拔为副宰相的王安石,这位性格倔强的大臣,今天要给全国的顶尖才子们出一道"送命题"。
当考卷展开,《何以富民,何以强兵》八个大字出现在眼前时,在场的考生心里都"咯噔"一下。这哪是考作文?分明是逼着大家现场站队。支持变法,还是反对变法?选错了,十年寒窗可能就白费了。
这场考试的结果,让一个叫叶祖洽的福建考生一夜成名,也让大名鼎鼎的司马光气得直跺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改变了很多人命运的考试。
要说清楚这场考试,得先了解当时的背景。1069年的北宋,就像一家积弊已久的大公司。年轻老板宋神宗刚上任,急着要改革,请来了"空降高管"王安石。而公司的老员工们,以司马光为首,觉得还是按老规矩来比较稳妥。
这场殿试前一个月,两个人刚在皇帝面前吵过架。司马光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王安石说"不变法就要亡国",这些都是《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白纸黑字记着的。
所以,《何以富民,何以强兵》这道题,表面问的是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一道选择题:
答"节省开支、与民休息",就是站司马光这边;
答"开拓财源、大胆改革",就是跟王安石走。
更刺激的是,阅卷老师正好是这两派大佬,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在考官名单里。这就好比今天考试,出题老师和监考老师是死对头,考生写每个字都得掂量掂量。
当时考生进殿试要穿特定的白色襕衫,据《宋史·舆服志》记载,这种衣服的袖口特别宽大,据说就是为了防止考生作弊藏小抄。但在这场考试里,最大的"小抄"不是纸片,而是每个人心里的政治立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来自福建邵武的叶祖洽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开篇就写:"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这话意思就是:前辈们的做法太老套,皇上您改革改得好!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批评祖宗制度,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叶祖洽赌对了。
叶祖洽的原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通过司马光后来写的批评文章,以及《宋史》里的零星记载,我们能还原出他得分的关键点。
这个人厉害在哪呢?他能把激进的改革主张,包装成儒家经典的味道。
第一招:重新解释"富民"
当时主流观点认为,政府要"不与民争利"。但叶祖洽说,国家有钱了才能减轻百姓负担——这其实就是王安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翻版。
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譬如养鱼,池大水活,鱼自肥美"。意思是国家这个大池子先要有活水,老百姓这些鱼才能过得好。
这个说法在今天看来很平常,但在当时相当大胆。
据南宋笔记《鹤林玉露》记载,叶祖洽这个观点可能受了福建老家的启发,他是闽北人,那里山多田少,老百姓靠做生意谋生,所以对"开源"比"节流"更有体会。
第二招:颠覆"强兵"思路
北宋军队老是打不过辽国和西夏,一般人都说要加强训练、选好将领。叶祖洽却说,关键要改革制度。他举了个例子:"禁军月俸五百文,而市井卖饼者日入三百,此兵之所以弱也"。
这话说得特别实在,当兵的月薪还不如卖烧饼的,谁愿意拼命?所以他支持王安石将要推行的"将兵法",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还要提高军人待遇。这种从经济角度谈军事的观点,在当时很新颖。
最让司马光团队冒火的是,叶祖洽把神宗的改革和古代圣王相提并论。他说皇上改革是"顺天应人",反对改革就是违背天意。这顶高帽子戴得恰到好处,哪个皇帝不喜欢听这种话?
有个流传在福建老家的传说,说叶祖洽考前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在田里插秧,秧苗特别整齐。
醒来后觉得这是好兆头,说明他能在新政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真假,这个故事至少说明他早就有了"把握时机"的意识。
放榜那天,叶祖洽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王安石高兴地说"得人",宋神宗亲自用朱笔圈定。但另一边,司马光气得当场要求重审试卷,认为这篇文章"谄媚权贵"。
这场争议在《宋会要辑稿》里有详细记录。更有意思的是苏轼的态度,他虽然也反对激进变法,却承认叶祖洽的文章确实写得好,说:
"气势如长江大河,不可强压。"
叶祖洽的官场生涯,就像坐过山车:
变法时期,他官运亨通,做到吏部郎中,相当于今天的中组部司长;
神宗去世后旧党上台,他立即被贬到湖北黄州,司马光还翻旧账批评他;
哲宗亲政新党复起,他又被召回,但此时的叶祖洽已经没了当年的锐气。
据朱熹在《萍洲可谈》里记载,晚年叶祖洽曾私下感叹:"早知政治如此翻云覆雨,当年何必把话说得那么绝?"这句话,道破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站队能赢一时,但谁能保证永远赢下去?
叶祖洽晚年隐居福建时,特别喜欢种荔枝。当地人说,他经常一边修剪枝条一边自言自语:"急不得,急不得..."这或许是他对当年激进立场的一种反思。
回过头看这场1000年前的考试,叶祖洽的胜利,其实是精准把握"考试规则"的胜利。他像是个高明的考生,不仅读懂了题目,更读懂了出题人的心思。
但这种胜利是有代价的,当你的命运和某个政治派别绑定太深,就难免随着派系起伏而沉浮。这对今天的我们也是个提醒: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比盲目跟风更重要。
历史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古人的得失,也照见我们自己的选择。下次当你面临重要抉择时,不妨想想叶祖洽的故事,在迎合潮流和坚持自我之间,那个平衡点到底在哪里?
本文史料来源: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
《宋史·叶祖洽传》(元·脱脱等)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邵武府志》(明·邢址纂修)
来源:林里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