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打破学生写作内容空泛、方法脱节的困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设计《美丽的小世界》读写拓展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细致观察、关联思考,将阅读所学的技法转化为鲜活表达,实现从“发现美”到“创造美”的素养提升。一起来看——
民小编说
如何打破学生写作内容空泛、方法脱节的困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设计《美丽的小世界》读写拓展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细致观察、关联思考,将阅读所学的技法转化为鲜活表达,实现从“发现美”到“创造美”的素养提升。一起来看——
选题背景
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是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及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中“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学习到很多典型的写作方法,初步受到美的熏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阅读经典篇目,进一步读美文、赏美景、知美事、悟美情。但是学生在写作中依然普遍存在“内容空泛、情感虚假、方法脱节”等问题。究其原因,学生生活环境单一,缺乏在真实情境中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真实表达,审美感知力较弱,对身边美好事物“视而不见”,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学科美育浸润读写拓展课型源于生活,着眼美育,取法阅读,成于写作,回归生活,突破常规课堂界限,立足学生素养提升。《美丽的小世界》是基于学科美育浸润主题设计的小初衔接“读写拓展课”。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审美创造”“思维能力”核心素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融合语文与美育,引导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审美经验、提升悟美创美能力。为突破难点,基于真实情境,围绕学习重点,设置“观察—记录—表达—完善—展示”的梯度任务链条,促进思维水平和审美能力的综合提升。学生在做中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培养品质,这是对学生“无内容、无情感、无方法”写作困境的积极回应,对实现语文教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愿景具有明确的教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赏析经典文本,体会语言之美,思考、理解比喻、拟人、通感、想象、联想等写作方法在绘美景、抒美情等方面的作用;将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中,围绕主题进行个性化创作,在审美体验与问题解决的交互作用中提升读写能力与审美素养。
从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时间变化、情感视角等多个角度细致观察、发现文中及身边的美,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对“美”的多元理解和个性化表达;在多角度思考与潜移默化中纯洁道德、丰富精神,激发想象力、思辨力,提升创造力。
通过小组交流、作品展示等活动浸润心灵,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敏感度和审美力。“小”中见“大”,在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彰显小世界里的大情怀,提升审美品位,养护真诚、细腻、善良的情感品质;积极表达自我,乐于倾听他人,涵养诗性智慧与理性精神自由交织的心灵世界。
教学设计创新
理念创新。以“美”为媒,融合语文与美育,落实核心素养。突破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局限,以“美”为核心主题,将语文学习与美育深度融合,强调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要求,推动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思维培养策略创新。多维度引导,提升思维品质。在思维训练上体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性设计,突破传统写作教学中“重表达、轻思维”的弊端。多角度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时间变化、情感视角等维度观察生活,深入思考身边的美,培养整体感知能力、万物关联意识。哲学思辨融入,通过“什么是美”“不美的事物是否也有美”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美进行辩证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行思结合,强调“做中学”,在真实任务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促进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
方法路径创新。任务驱动,读写结合,注重迁移。采用“观察—记录—表达—完善—展示”的任务链条,构建完整的读写实践过程,突破传统教学中“读写分离”的问题。学生在真实任务驱动下,主动积累素材、运用方法、表达情感,提升方法迁移与运用水平。
资源整合与技术融合创新。立足生活,拓展学习空间。充分挖掘身边自然与人文资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为创作背景,增强学习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摄影、绘画、短视频等多种媒介记录“美丽的小世界”,实现跨媒介表达与技术融合,拓展语文学习的边界,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实施
环节一:赏美—唤醒经验,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本地风光短片,同时展示教师自己的旅行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小世界”。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与图片,回忆自己的生活场景,初步选定一个“小世界”作为写作对象,并在学习单上写下它的名字和一句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真实、贴近生活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表达欲望,为后续写作奠定情感基础。
环节二:寻美—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小世界”进行分享,教师追问:“你为什么选择它”“它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如果让你写一段话介绍它,你会怎么写”?
学生活动:用1—2句话介绍自己的小世界,教师板书关键词,如“温暖”“热闹”“安静”“有趣”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写作中的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与提问,帮助学生明确写作对象,激发问题意识,为后续“悟美”环节提供学习需求驱动。
环节三:悟美—范文引路,方法提炼
教师活动:推荐《草原》《丁香结》《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选段。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展现了怎样的美?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出这种美?
悟美1:多角度观察、思考,培养辩证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描述“美丽的小世界”。重点理解“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个比喻的巧妙。
悟美2:理解多感官运用的妙处。
设计意图:认识美是多元的,自然、情感、生活、童趣都可以是美的;美在于“关联”,物与物、人与物、情与景之间的关联,让文字更有生命力;写作方法是多样的,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细节描写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写出美。
环节四:绘美—任务驱动,迁移运用
教师活动:布置写作任务,利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描绘“心中的小世界”。
提供写作方法提示卡: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等。写作任务单:包括“我要写什么”“我想表达什么美”“我准备用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学习单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与支架支持,帮助学生将所学方法迁移到真实写作中,提升表达能力。
环节五:评美—交流展示,互评共学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每组推荐1—2篇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展示。引导学生从内容、关联、手法、情感、语言等维度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互评互学,提出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评价,增强学生的表达自信,提升审美判断力与写作反思能力,强化万物关联意识。
《美丽的小世界》读写拓展课立足语言根本,抓住思维关联点、读写结合点,从身边“小美”入手,涵养学生“大美”情怀,在真情实境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丰盈学生精神世界。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DDB22321)研究成果之一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