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3 年 1 月,明治政府的公告贴满了日本列岛的村口与街头,红底黑字的《征兵令》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水面:20 岁以上男子,无论出身贵贱,都必须服兵役三年。消息传到乡下,农民们攥着锄头愣在田埂上 —— 在此之前,当兵是武士的专属特权,普通百姓连碰武器的资格
1873 年 1 月,明治政府的公告贴满了日本列岛的村口与街头,红底黑字的《征兵令》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水面:20 岁以上男子,无论出身贵贱,都必须服兵役三年。消息传到乡下,农民们攥着锄头愣在田埂上 —— 在此之前,当兵是武士的专属特权,普通百姓连碰武器的资格都没有。可没过多久,就有人卖掉家里的耕牛,换了一身粗布军装;学堂里的孩子开始传唱《军神歌》,课本上画着士兵扛枪的模样,“当兵” 成了比 “当老师” 更耀眼的梦想。
明治征兵令。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道征兵令的背后,是明治政府急不可耐的 “强国焦虑”。黑船叩关后,日本见识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知道旧有的武士军队根本不堪一击。之前推翻幕府的战争中,萨摩、长州两藩的武士武装虽立了功,却派系林立、纪律涣散,连统一指挥都做不到。陆军卿山县有朋在奏折里直言:“无全民皆兵,则无强国之基。” 于是,政府干脆废除了武士的军事特权,把 “当兵” 从职业变成了义务 —— 既然不能靠少数人打仗,那就把整个国家变成 “军营”。
政府的征兵告谕。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让百姓接受这份 “义务”,明治政府下足了功夫。他们把征兵宣传写进童谣,画成浮世绘,说 “为天皇当兵是最高荣誉”;甚至给入伍的农民减免赋税,让士兵家属在村里受尊重。有个叫佐藤的少年在日记里写:“以前武士看不起我们,现在我穿军装回家,他们都要鞠躬。” 这种身份的反转,让原本抵触兵役的普通民众,渐渐把当兵当成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没人意识到,当 “战争” 成了国民的必修课,整个国家的齿轮已经开始朝着 “好战” 的方向转动。
同一时期的中国,还在靠 “私人军队” 撑起国防。1873 年,曾国藩的湘军刚镇压完太平天国和捻军,李鸿章的淮军成了抵御外侮的主力,可这些军队本质上是 “将领私兵”—— 士兵只认将领,不认朝廷,军饷要靠将领自己筹措,武器要靠洋商购买。清廷不是没想过建立新式军队,1862 年就办了京师同文馆,1866 年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可培养出的人才寥寥无几,大多数士兵还是拿着刀矛的旧式勇丁。有外国记者参观淮军营地后写道:“他们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有的扛枪,有的背弓,像一群乌合之众。”
明治睦仁。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的征兵令很快显露出效果。1877 年西南战争爆发,明治政府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召集起五万新兵,硬生生压垮了西乡隆盛率领的旧武士叛军。这场战争让日本政府更加坚信 “全民皆兵” 的正确性,随后又颁布《兵役法》,把服役期限延长到十二年,还在中学开设军事训练课,让十几岁的孩子就开始练习刺杀、射击。此时的日本军队,已经从 “武士的队伍” 变成了 “国家的机器”,而机器的唯一目标,就是 “强大”—— 至于这种强大要用在何处,政府从没明说,却在悄悄铺路。
中国的军队改革却步履维艰。1874 年日本侵略台湾,清廷派淮军赴台抵御,可军队连跨海运输都成问题,武器更是落后日本一大截。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哀叹:“日本小国,变法才十年,兵船已比我强。” 他想扩建北洋水师,却被户部以 “国库空虚” 驳回;想在各省推广新式练兵,又遭到地方督抚抵制 —— 湘军、淮军的将领们怕失去兵权,宁愿守着旧法子,也不愿配合改革。1875 年,清廷终于决定筹建北洋、南洋水师,可经费被慈禧挪用修颐和园,几年下来连一艘像样的铁甲舰都没买到。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在征兵制的基础上,不断给军队 “加码”。他们请德国教官训练陆军,按法国模式组建海军,把 “天皇至上” 的思想灌输给每个士兵 —— 每天晨练前要背诵《军人敕谕》,说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为天皇死是最高荣誉”。士兵们不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为 “天皇” 而战;战争不再是政治选择,而是 “天命”。1890 年,日本陆军已经有七个师团,海军有二十多艘军舰,而中国的北洋水师才刚刚起步,士兵还在为军饷拖欠的问题闹情绪。
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两国军队的差距彻底暴露。日本凭借征兵制储备的百万兵力,能迅速在朝鲜半岛集结;而中国要从各省调兵,路上就要花一两个月,有的士兵走到战场时,仗都快打完了。日军士兵抱着 “为天皇捐躯” 的念头冲锋,而清军士兵很多不知道为何而战,一触即溃。当日本用甲午战争的赔款扩建军队时,中国才真正意识到:1873 年那道征兵令,不仅让日本建起了强大的军队,更让它养成了好战的基因。
横须贺海军工厂。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望 1873 年的这道分水岭,日本用 “全民皆兵” 把国家绑上了军事扩张的战车,用 “身份认同” 让民众接受了战争的合理性;而中国在 “私人军队” 的泥潭里挣扎,在 “保守与改革” 的争论中错失时机。历史的残酷在于,当一个国家把 “当兵” 变成国民的必修课,把 “战争” 当成强大的捷径,它的邻居必然会承受这份野心带来的灾难。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其实早在 1873 年日本农民卖牛换军装的那一刻,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
金一南《苦难辉煌》
王树增《抗日战争》
《岩波日本史・明治维新》
《日本军事史》(第一卷 “近代军事制度的建立”)
《晚清军事改革研究》
1840年左右,中日面临了相同的困境,黑船事件对日本的冲击,其实论对日本的冲击不亚于当时的鸦片战争。但是不同的选择,国运走向自然不同。
从此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维新,而1873年的征兵令,所推行的全民义务兵役制直接影响了日本50多年。据日本《大东亚战争全史》记载,二战结束时,日军全部军力有72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0。而全民皆兵,始于这次征兵改革。
来源:柠檬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