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让半数人失业也不会影响GDP?耶鲁新研究 算力才是未来财富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0:46 1

摘要:耶鲁大学学者Restrepo近期的一项研究,像一颗深水炸弹,直接击中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核心神经——一半人明天不上班,GDP照样狂飙,而普通人的工资却早已被锁死在“算力成本”里。

过去几十年,人们普遍相信,只要经济持续增长,劳动者的收入就能水涨船高。可在AGI(通用人工智能)加速到来的时代,这条“黄金法则”可能被彻底颠覆。

耶鲁大学学者Restrepo近期的一项研究,像一颗深水炸弹,直接击中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核心神经——一半人明天不上班,GDP照样狂飙,而普通人的工资却早已被锁死在“算力成本”里。

长期以来,工资与个人技能的稀缺性挂钩。只要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哪怕是外科医生、顶尖程序员,收入自然可观。但Restrepo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AGI经济下,你的工资不再取决于技能有多稀缺,而是取决于AGI模拟你这份技能时所消耗的算力成本。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2025年,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财报会议上明确表示,未来推理型AI模型对算力的需求可能比当前预期高出100倍。驱动AI经济的主引擎,已经不是“更多劳动力”,而是“更大规模的算力”。在AI公司眼中,人力劳动已被直接折算成算力指标。

这意味着,无论你是医生、艺术家还是程序员,只要AGI能用算力模拟你,你的工资上限就是买几块GPU的成本。哪怕GDP增长十倍,你的收入也可能一分钱没涨。

过去,劳动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GDP涨了,工资自然也会涨。但Restrepo的模型显示,AGI全面自动化“瓶颈任务”后,劳动在GDP中的份额会持续下降,几乎所有新增财富都将流向算力资本。而算力在GDP中的份额则趋近于1。

不难发现,这一趋势早有苗头。微软2025财年计划投入约800亿美元,用于建设AI驱动的数据中心和云基础设施,刷新了公司历史上的最高资本支出纪录。2025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巨头在AI领域的投入高达1550亿美元,微软一个季度就砸下了300亿美元扩建数据中心。这些数据背后,是资本对算力的疯狂追逐。

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类彻底无事可做?答案并非如此。Restrepo指出,除了被AGI接管的瓶颈任务,未来还会有一类“附属工作”留给人类。这些岗位包括照护、陪伴、艺术、娱乐等,虽然不决定经济增长,但依然有社会价值。比如护理、心理治疗、餐饮服务、艺术表演,“人类的温度”依然难以被AGI高效模拟。

但这些“边缘”岗位的工资依然受限。工资的上限同样由算力复现成本决定,即使经济快速扩张,这些工作的收入也不会随之提升。这也解释了为何资本更愿意投向算力,而不是普通劳动者。

大阪大学2023年的研究显示,让认知能力下降的老人连续几个月与机器人相处,机器人撤走后,老人普遍感到孤独,但还认为机器人陪伴期间的关系是真实且有意义的。

2024年美国相关研究同样发现,老年人对陪伴型机器人有需求,但对其情感真实性、成本和隐私也持保留态度。这些案例说明,附属工作虽然经济价值有限,却在社会层面仍不可或缺。

当劳动在GDP中的份额注定归零,AGI带来的巨大财富究竟该如何分配?Restrepo提出,生产力既然依赖算力资源,收入自然会流向算力所有者。未来社会要想避免分配失衡,必须建立全新的分配机制。

或许有人会质疑,算力红利全民分配是否只是理想?实际上,挪威的石油基金模式早已提供了参考样本:石油收益全民分红,让资源带来的红利成为公共福利。

但现实中,算力供给高度集中,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正加速垄断数据中心和GPU供应链。算力资本如果彻底私有化,社会撕裂将加剧,算力红利全民分配或许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项。

Restrepo的分析击碎了“努力就能换来红利”的直觉。AGI经济下,“瓶颈工作”归算力,财富流向数据中心,劳动渐渐退出舞台。人类未被彻底淘汰,但被边缘化到“与增长无关”的岗位。真正值得追问的,已不是“是否失业”,而是“如何在不再需要我们的经济中被记住”。

经济或许会继续狂奔,但人类的存在感和社会价值,或许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AGI时代,最大危机不是贫穷,而是“变得无关紧要”。

来源:素年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