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清:道家的守拙和佛家的如如不动,到底有什么区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7:06 1

摘要:有很多人把道家的守拙和佛家的如如不动当一回事,其实虽然很像,但还是有差别的 —— 道家是主动收力,佛家是根本不动,

有很多人把道家的守拙和佛家的如如不动当一回事,其实虽然很像,但还是有差别的 —— 道家是主动收力,佛家是根本不动,

一个是对治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是破境随心转的迷障。

道家守拙,从认知科学说,就是主动关掉大脑的过度计算模式。我们总爱用利弊权衡把简单事搞复杂,

本来人应该过点平凡朴实的基本日子,但是我们为了利益,越活越折腾活越累、越想越乱。

守拙的意思,就是故意不用巧劲,做人做事总随心而去,不琢磨投机取巧。

就像老农民种地,不搞高科技噱头,只认播种、浇水、等收获的笨理,反而能收成稳 ,

古人有个故事,说庄子(我不记得是不是庄子查不到了)碰见一个老农民,放着现成的灌溉工具不用非要跑上跑下用陶罐灌水去浇水。觉得他很愚笨,问一个老智者,说这个老人有智慧。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但是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有句话说得好,差生文具多,比如厨房用具很多,切丝的工具、磨蒜蓉的啊、拿碗的啊、各式各样,

但我们真正每天做饭的人就知道,其实用不上,你做起来一把刀就足够了。所有的酒楼里,都是靠一把刀搞定所有事。

现在中国的小商品做的这么厉害,什么微细的用处都有特别的工具,比如厨房做菜有东西保护手指不被切到,还有个产品能防止油炸伤自己,还有个东西装在锅把上防止锅铲烧坏,

各种匪夷所思的发明,看似很方便,可是人的懒惰人的投机取巧、人的心的涣散、欲望的激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这契合的,就是道家对过度用智的主动刹车,是把大脑从主宰拉回辅助。

而佛家的如如不动,本质是破意识对境的执着反应。

从情绪机制来看,人遇到好事就狂喜、遇坏事就崩溃,因为意识总跟着外境标签跑。

比如我们被夸了就会觉得我厉害,被骂了就觉得自己不行。然后修行人都认为,这个时候,要如如不动,哪怕这个人达到很好的情绪稳定度,

比如别人夸你,知道是对方的评价,他心里面不飘,别人骂你,也很清楚是对方的情绪,所以不恼。

其实这多半是在压抑自己,克制自己,或者心理的自洽很好很厉害。那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不是没反应,是这真心本来就不被外境牵着走,而我们与真心合一,自然就如如不动。

就像镜子照物,照见花却不沾花,照见脏也不沾脏,意识只觉察不纠缠。这不是主动收力,是根本不进入外境 - 反应的循环,是让心从外境的奴隶变成自己的主人。

这两者在现实生活修行里的区别更明显,守拙在现实操作里是做事的智慧,比如你做生意不搞套路营销,靠实在价、好品质赢得客户,这是守拙。

如如不动是对境不惑的本来定力,比如你生意赔了,不焦虑不抱怨,该止损止损、该重来重来,心不随输赢波动,这是如如不动。

如果把守拙当躺平也错了,懒得动脑子才说我守拙,那是真笨不是守拙,如果把如如不动当冷漠也错了,见人遇难不怜悯还说我心不动,那是麻木不是如如不动。

守拙是对自己的智巧踩刹车,道家很重视这样的方法,其实搞到最后,也是入无为法。

如如不动是对世界的干扰不接招,是从一开始就无为,但修行人也大部分要从一开始的有为慢慢进入无为。但最后还是无为法。

一个是做减法,减掉多余的算计,一个是断根脉,断掉对外境的执着。

来源:梨乡时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