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在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连片的玉米田里,一台台青贮收割机正轰鸣着向前推进,锋利的割台将整株玉米齐根切断、瞬间粉碎,喷涌而出的青绿色碎末在空中划出弧线,精准落入同步行进的运输车。
9月22日,在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连片的玉米田里,一台台青贮收割机正轰鸣着向前推进,锋利的割台将整株玉米齐根切断、瞬间粉碎,喷涌而出的青绿色碎末在空中划出弧线,精准落入同步行进的运输车。
“你听这机器声,像不像丰收的锣鼓?”四支渠村种植户马建祥笑着对记者说。作为当地种养结合的示范户,马建祥今年流转的200亩青贮玉米迎来高产时刻。他弯腰抓起一把刚粉碎的饲草,湿润的汁液浸满手掌,“这时候的营养顶得上‘草罐头’,牛羊吃了长膘快且抗病性强。”
一台台青贮收割机正轰鸣着向前推进。
一旁,“90后”司机王乐乐操控着自卸车,车厢里逐渐垒起的饲草堆飘出酸甜气息。“这是糖分正在转化的信号。”王乐乐介绍说,“粮改饲”的模式让玉米在乳熟期就能提升价值,亩产量比传统籽粒玉米高出20%。
曾经被农户视为“包袱”的农作物秸秆,如今正以“绿色密码”的身份,破解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以前种普通玉米,收完棒子就得弯腰割秸秆,累得直不起腰,还卖不上价。”马建祥算起了今年的丰收账:青贮玉米亩产4.5吨,订单收购价每吨380元,加上政府每亩150元的粮改饲补贴,刨去成本可以净赚10万元。更关键的是,这些青贮料可以直接供应自家养殖场的100多头奶牛,替代了外购饲料,每年又能省下近3万元开支。
“我们通过青贮饲料加工、秸秆还田、生物质能源等多元利用模式,构建起了‘种植-养殖-能源-肥料’循环链条。秸秆不再是废弃资源而是成为连接种养环节的关键纽带,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吴忠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农牧民也在减本增效中尝到甜头,更积极地参与到秸秆综合利用中来。截至2024年,吴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129.86万吨,利用率达到96.6%。
随着青贮饲料从田间地头运往养殖场,释放出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良性循环信号。全区秸秆综合利用也在深入推进中,带动着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一捆捆青贮饲料正从田间地头运往养殖场。
在石嘴山市广茂田泰牧业有限公司厂房内,几台大型揉丝机轰鸣运转,一捆捆干黄的玉米秸秆被送入传送带,经过粉碎、揉搓、添加益生菌等工序,变身为散发着淡淡发酵香的优质饲草。“别看我们的设备不大,一天能处理300吨秸秆,产出的饲料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徐刚指着自动化包装线介绍道。这些打成方块的饲料包除了送往周边牧场,还销往内蒙古、甘肃等地。
“每吨秸秆收购价120元,加工成本不足80元,成品饲料售价却达320元,利润空间可观。”徐刚说。更让他欣喜的是,随着碳交易试点推进,企业每年处理秸秆减排的二氧化碳当量还可折算成碳汇收益,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广茂田泰牧业有限公司添加益生菌等后的秸秆,变身为散发着淡淡发酵香的优质饲草。
“目前,我区已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6个,实施秸秆科学还田29.74万亩,秸秆高效离田利用18.12万吨,培育市场主体135家,补贴利用农户52000余户。”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计划将秸秆还田监测纳入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施常态化监测,开展农作物草谷比和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测算,不断提升秸秆还田离田利用效益。(宁夏日报记者 李昊斌 马赛尔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