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与吐蕃在陇右(今青海、甘肃一带)长期存在领土争端。吐蕃试图扩张势力至河西走廊,而唐朝则通过设立军镇(如河源军、安仁军)巩固边防。安仁军作为陇右节度使下辖的重要军事单位,驻守今青海海晏县三角城一带,是防御吐蕃东进的关键节点。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朝通过
唐朝与吐蕃在陇右(今青海、甘肃一带)长期存在领土争端。吐蕃试图扩张势力至河西走廊,而唐朝则通过设立军镇(如河源军、安仁军)巩固边防。安仁军作为陇右节度使下辖的重要军事单位,驻守今青海海晏县三角城一带,是防御吐蕃东进的关键节点。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朝通过策反吐蕃安戎城(今四川理县)城主,成功夺取这一战略要地。吐蕃随后调集数万大军反攻,因安戎城地势险要未能攻克,转而进攻维州(今四川理县薛城镇),又遇唐军坚守和大雪天气,被迫撤退。此次失利后,吐蕃赞普决心报复,于次年(741年)集结号称四十万的大军,分多路入侵唐朝边境。
面对吐蕃的大规模进攻,唐朝在陇右、剑南等地加强防御。安仁军作为前线军镇,由浑崖峰骑将臧希液率领五千精锐骑兵驻守。臧希液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参与多次对吐蕃作战,熟悉边境地形。吐蕃大军兵分多路,主力直逼安仁军,同时攻击承风堡(今青海西宁附近)、河源军(今青海西宁)等据点,试图分散唐军兵力。其核心目标是突破安仁军防线,进而威胁陇右腹地。
开元二十九年六月,吐蕃大军向安仁军阵地推进,面对吐蕃大军,臧希液并未固守城池,而是率领五千骑兵主动迎战,他利用吐蕃军队长途奔袭、阵型松散的弱点,采取“擒贼先擒王”策略,故意让老弱士卒在阵前虚张声势,诱使吐蕃前锋轻敌冒进,当吐蕃骑兵前锋踏入狭窄谷道时,唐军伏兵突然从两侧山壁抛下滚木礌石,山谷间顿时人仰马翻。与此同时,臧希液亲率三千精骑从敌军侧后杀出,雪亮的横刀在阳光下闪如惊雷,直捣吐蕃中军大营。吐蕃主帅万万没想到,唐军竟敢以寡击众。更致命的是,其大军因峡谷地形限制,前后军无法呼应,四十万兵力竟成了“展不开的拳头”。臧希液抓住战机,率部专攻敌军指挥中枢,斩首无数的同时,命士兵点燃火把、擂鼓呐喊,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吐蕃军队本就因高原长途奔袭而疲惫,见状以为中了唐军埋伏,阵脚大乱。充当前锋的三万骑兵在唐军的突袭中几乎全军覆没,后续部队更是陷入自相践踏的混乱。这场骑兵奔袭战持续了不到半日,唐军以伤亡千余人的代价,斩首吐蕃军数万级,缴获的牛羊、辎重堆积如山。吐蕃赞普见前锋溃败,又闻唐军援军正从河源军方向杀来,不得不下令全线撤退。尽管吐蕃余部在撤退途中攻破廓州一县泄愤,但此次对安仁军的核心攻势已被彻底瓦解。
安仁军之战是唐朝对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少胜多奇迹。五千唐军不仅守住了陇右门户,更以雷霆之势击碎了吐蕃东进的野心。此战之后,吐蕃元气大伤,被迫暂时放弃对河西走廊的觊觎,转而与唐朝在剑南、西域等地展开拉锯。唐玄宗虽未接受吐蕃的求和,但此战为唐朝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陇右节度使辖区得以巩固,为后来哥舒翰收复九曲之地奠定了基础。
来源:历史的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