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捷径还是陷阱?从东鹏饮料到精酿啤酒,大单品的真相在这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0:40 3

摘要:包装设计、产品定位、功能诉求,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到红牛的影子,这种“高仿”路线,很难被市场高看一眼。

东鹏饮料上市前夕,曾有很多投资人质疑它的持续增长能力,原因很简单——它太像红牛了。

包装设计、产品定位、功能诉求,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到红牛的影子,这种“高仿”路线,很难被市场高看一眼。

但上市后的几年,东鹏饮料稳扎稳打,还在多个省份实现了对红牛的渠道反超,这一结果打了很多人的脸。

那么问题来了,模仿到底是通向大单品的捷径,还是看似美好却充满陷阱的歧途?

东鹏饮料创立于1994年,总部设在广东深圳,真正全国走红是在十几年后,红牛牢牢把控着高端功能饮料市场,而东鹏则选择了价格更低、渠道更下沉的打法。

不少人认为,东鹏成功的核心在于模仿红牛的产品形态,然后用价格打开市场,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看,会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东鹏从模仿起步,但真正让它脱颖而出的,是对渠道的精准把控和供应链的高效整合。

它的成功,是“模仿+系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仅靠模仿是无法撑起一个年入几十亿的生意的。

与东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酿啤酒市场,前几年全国范围内的精酿啤酒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精酿工坊”,这些品牌大多模仿国外的精酿风格:比利时的风味、美式的IPA、英式的艾尔,酒精度数高、口味重、包装设计也主打“个性”。

模仿的路径看似清晰,但几年下来真正跑出来的品牌却寥寥无几,哪怕是元气森林背后的“中粮可口可乐”推出的“熊猫精酿”,也没能形成全国性的品牌效应。

问题出在哪?

首先精酿本身是一种小众消费,不具备广泛的刚需属性,大众消费者对啤酒的认知更偏向清爽、解渴,而不是“品味风格”。

而且精酿品牌之间高度同质化,缺乏明确的用户心智锚定,更重要的是这些品牌大多数只停留在产品模仿阶段,缺乏渠道整合、品牌传播和供应链能力。

换句话说,它们学了外形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竞争力。

也就是说,模仿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模仿的深度。

东鹏模仿的是产品形式,但在渠道布局、价格策略和品牌塑造上形成了自己的打法,而精酿啤酒模仿的是产品风格,却没有建立起与消费者的稳定连接。

这背后反映的是大单品的本质:不是“模仿谁”,而是“代表谁”。

真正的大单品,往往代表了一种消费心理或生活态度。

东鹏特饮代表的是性价比导向的务实人群,产品定价合理、购买便利、功能明确。

而精酿啤酒试图触达的是“懂酒”的小众圈层,但这个圈层本身规模小、消费频次低,对品牌忠诚度也不高。

所以,在市场策略上,东鹏选择集中火力投入一个爆品,形成品牌聚焦,而精酿市场则陷入“多品类+低渗透率”的困局,难以集中资源打造大单品。

一个产品能不能成为大单品,除了产品本身,还要看背后的组织能力。

这方面东鹏的例子也很典型,它不仅有自己的生产工厂,还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渠道网络,在东鹏的销售体系中,每一位区域经理都要对所在区域的终端铺货、动销数据负责,数据反馈机制非常清晰,产品动销慢的区域会迅速调整策略。

而很多精酿品牌本身没有完整的组织结构,大多依赖代工和分销,缺乏对终端的把控力,这种松散的组织结构,很难支撑一个超级大单品的成长。

来源:龙医生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