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研究戳破AGI神话:半数劳动力停摆,GDP为何依旧坚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0:14 1

摘要:2025年,美国GDP同比增速创下十年新高,AI公司市值大幅冲高。与此同时,全球多家顶级智库和投资机构发布报告,警告未来十年内,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带来的经济扩张将与人类工资增长彻底脱钩。摩根士丹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耶鲁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

2025年,美国GDP同比增速创下十年新高,AI公司市值大幅冲高。与此同时,全球多家顶级智库和投资机构发布报告,警告未来十年内,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带来的经济扩张将与人类工资增长彻底脱钩。摩根士丹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耶鲁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哪怕明天有一半人不上班,GDP依然不会下滑。经济增长的红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向算力控制者,而绝大多数劳动者,正在悄然失去自己的价值锚点。

过去,工资的高低往往由技能稀缺性决定。医生、工程师、顶尖艺术家,他们的收入是因为“人无我有”。但AGI的到来,正在重塑所有人的价值公式。耶鲁大学经济学家Restrepo的最新论文指出,未来工资的天花板,将被“复现你这份工作所需的算力成本”所锁死。简而言之,你的收入上限,就是算力能不能、值不值得复制你。

2025年初,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上直言,未来AI推理模型的算力需求,可能比现有水平高出百倍。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也在加码投入数据中心。仅上半年,全球头部科技公司在AI基础设施上的资本支出已突破1550亿美元,微软甚至单季度投入超过300亿美元。资本的走向毫无疑问——AI经济的核心已经不是劳动力,而是GPU、数据中心和高效算法。

Restrepo的推演模型里,经济活动被分为“瓶颈工作”和“附属工作”。瓶颈工作,指那些曾经决定产出效率的核心岗位。可一旦AGI可以自动化这些任务,GDP的增速将完全由算力扩张决定。工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统联系,随即断裂。普通劳动者,不论再怎么努力,工资都不会再随着GDP水涨船高。

工业革命时期,土地和机器意味着财富。现在,算力成为新的经济命脉。数据中心就是数字时代的“地产”,掌控GPU的企业如同新一代“地主”。耶鲁、IMF、斯坦福等多家机构的研究模型都指向同一个趋势:随着AGI全面取代瓶颈工作,劳动在GDP中的占比会收敛至零,几乎所有新增财富将归属于算力资本所有者。

这一趋势在现实中已经显现。2025财年,微软计划投入800亿美元用于AI驱动的数据中心建设,创下历史新高。资本市场也在用真金白银下注:全球AI基础设施的投资增速超过传统制造业的三倍。AI公司的估值,越来越多地绑定于其掌控的算力资源。

与此同时,普通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不断被稀释。Restrepo的模型显示,当算力供给有限时,工资缓慢下滑,劳动者被边缘化。当技术迎来突破,部分岗位可能短暂出现工资暴涨,但自动化全面落地后,这些溢价会瞬间崩塌。财富分配的主动权,正加速流向算力资本巨头手中。

AGI并未让人类完全无事可做。社会依然需要护理、陪伴、娱乐和部分创意工作。这些被称为“附属工作”,虽然有社会意义,但对经济增长已无决定性作用。大阪大学2023年研究显示,老人和陪伴机器人长期相处后,有真实的情感投入和依赖,但机器人撤走后,孤独感依然加剧。2024年美国一项调查也发现,老年人欢迎陪伴机器人,但对其“情感真实性”及隐私问题保持戒心。

在AGI经济中,附属工作的工资上限,依然受制于算力能否高效替代。换句话说,这些岗位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大规模自动化“嫌贵”或“不值得”。从IMF经济学家Anton Korinek的模型看,如果人类活动的复杂度没有极限,自动化将无限推进,人类工作空间持续被压缩。如果复杂度有上限,部分工作或许永远不会被机器取代,但这些工作无法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

当劳动在GDP中的份额趋近于零,如何分配由算力创造出的巨额财富,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新难题。Restrepo提出两种路径:一是全民分红,将算力收益普遍化,二是将算力视作类似土地或自然资源的公共资本。挪威的石油基金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可借鉴样本,通过全民分红,把稀缺资源变成全体公民的福利。

但现实远比理论复杂。算力资源高度集中,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已形成事实垄断。2025年,全球GPU供应链被数家企业牢牢掌控。算力如果私有化,社会撕裂与极端不平等将更难避免。IMF和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都提示,未来10年,“算力红利”全民化已不再只是理想,而是避免社会动荡的必由之路。

来源:钦点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