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技术能落地,让好想法加速实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1 07:07 1

摘要:在AI技术的浪潮下,各个行业都被卷入了一场技术变革中,从商业的顶层设计到农田的播种管理,从幼儿培训到老年人康养,一切改变都与技术有关,各个行业又都在技术落地的过程中,经受着被反复“摩擦”的考验。如何让技术切实地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生活?好的想法遇到好的技术时,如

微软亚洲区公益事务总监王岭表示,科技企业在利用技术赋能公益事业过程中,要以用最适合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并且协助公益组织自身掌握这些技术为主要目标。

在AI技术的浪潮下,各个行业都被卷入了一场技术变革中,从商业的顶层设计到农田的播种管理,从幼儿培训到老年人康养,一切改变都与技术有关,各个行业又都在技术落地的过程中,经受着被反复“摩擦”的考验。如何让技术切实地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生活?好的想法遇到好的技术时,如何让它们与目标用户更好地融合,帮助项目更好地实现?在技术落地生活的场景中,如何协调不同行业的资源,链接研发与应用,链接不同合作组织(机构)之间的资源,实现共同目标?近期,采访了微软亚洲区员工公益事务总监王岭女士,请她分享作为一名来自科技企业的公益项目推动者,十余年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实战工作经验。

微软亚洲区员工公益事务总监王岭

记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企业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益项目中去,在您看来,过去十余年企业参与公益项目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科技企业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利用技术赋能社会公益事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1999年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中国惠普,那个时候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始参与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2005年1月加入微软中国后专职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工作。那个时候,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展了公益项目,比如1995年成立的由我国民营经济人士为参与主体,以帮助偏远地区开发资源、培训人才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2004年由中国石化创办的“光明号健康快车”项目等等。外资企业在CSR领域一直比较活跃,不仅有国内特色的项目,还会把总部的项目延展到中国。比如,微软中国从1997年开始对公益组织提供技术和软件支持。2005年把潜力无限“社区学习中心”这个全球项目落地中国。同年,微软中国开始推行3天的带薪志愿者假,以此来推动员工志愿者体系的建立。我和很多朋友们,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分别参与到不同的项目中,开始自己的公益实践历程。

回顾过去的这二十年,从我个人的实践和参与的项目中,可以看到企业发起的公益事业(项目)有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势:1)从零散的项目形成了清晰的战略和体系2)与企业自身的业务优势结合得更紧密。3)大力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中,融入企业文化。

我认为科技企业在利用技术赋能公益事业的过程中,要以用最适合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并且协助公益组织自身掌握这些技术为主要目标。此外,可以承担失败风险的企业要创新,为业界同侪探路,并把成功的经验分享出去,用创新和技术帮助公益组织的受益规模不断扩大。在企业从事公益事业的过程中, “最适合”的技术要比“最新”的技术更重要。科技企业在和公益组织合作的时候,不要有“炫技”的心态,与公益组织合作的初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企业宣传,这也是我和很多参与公益事业的伙伴们共同坚持的一个理念。比如,我和同事在参与帮助一家欠发达地区女童及青年女性群体的公益组织一起尝试用 AI Agent,为这些学生提供课内教育的支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AI Agent虽然是个新技术但是并不适合这种场景,我们需要根据使用场景再探索其他的方式。几年前,我们亚洲研究院的同事尝试用AI来助力一家服务孤独症儿童的公益组织。但是当时这家机构的数字化基础很弱,所以我们把AI赋能的想法暂时搁置,先帮助建立起孤独症儿童的评估流程数字化系统,并且为这个机构搭建了一个基于Microsoft 365的教学和管理平台。我还通过与恩派公益合作,持续提升这家公益组织员工的数字化水平,当“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后,再接入AI技术,这样“水到渠成”的实施步骤也会帮助机构本身的运营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提升。

从事公益事业也要有研发精神,研发和创新就一定会遇到失败,那么少数可以承担失败风险的企业就起到了推动创新和促进业界发展的作用。举个例子,2015年微软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比较成熟的时候,我和一位技术同事,联系到“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向这个机构的负责人介绍了技术如何帮助他们高效识别照片,把人力释放出来做更关键的工作。在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的支持下,我们搭建了一个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走失儿童照片的解决方案。2015 年 12 月,在经过多次功能优化和使用培训后,宝贝回家正式开始使用这个新的工具。2016年1月,宝贝回家用这个工具找到了走失了4年多的一名孩子。在微软中国2016年技术大会上,我们邀请宝贝回家分享了这个在中国第一个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成功寻回走失多年儿童的成功案例。这个案例的成功,也带动了很多企业沿着这个方向开展了类似的寻亲项目。宝贝回家先后与多家中国科技公司达成合作,逐步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公益反拐寻亲网站。

王岭主持Microsoft AI for Community Impact China Summit

记者‬:您参与过很多不同类型的技术公益项目,难度最大的一个项目是什么?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每一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难点,其中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的“阳光校餐数据平台 ”是我觉得遇到难度比较大,同时也是很有意思和有影响力的项目。

我国于2011年底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财政拨款180到200亿人民币,用于改善贫困地区5至16岁农村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截至2020年底,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732个县的13.16万所学校的3797.83万学生,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24%受益。

覆盖的学校这么多,国家每年的投入这么大,如何确保每一分钱有效地花到孩子们身上,这是个挑战。教育部全国学生营养办公室委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估。我当时正在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做一个教育信息化项目,听到基金会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需求,就表示希望可以从技术上来协助他们监督和评估这个项目。我同时立刻和公司领导沟通了这个项目的重大意义,公司委派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探索方案和推动实施。

在中国,之前没有对如此大规模民生工程的数字化监督和评估的先例,客观情况要求我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始了从零到一的探索。我首先详细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一个环节,然后组织有关人员反复讨论在这个场景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撑?2015年,虽然云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但是我和云部门的同事一致认为:做一个“云+”端的解决方案,是实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需求的更优选择。项目学校的老师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上传数据和照片到一个云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要架构好数据库,还要加上当时很新的数据可视化工具。项目学校每天上传数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可以实时查看学校的状况。阳光校餐数据平台是中国首个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及时获取、公开政策执行信息,评估、展示政策效果的项目,现在看起来这个方案很普通,但是在10年前,这算是新生事物,尤其用到这么大规模的民生工程上。

技术架构想好之后,如何实现也是个挑战,因为我需要找一家既懂云技术又有公益项目经验的技术供应商。我找了一圈合作伙伴,选中了曾经为微软MSN搭建“幸福书屋”公益项目的供应商。在开发的过程中各种预想不到的状况频频出现。比如,一开始学校自己输入购买食材的名称和价格。土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洋芋、山药蛋、地蛋。圆白菜也叫洋白菜、卷心菜、包菜,莲花白。数据收上来的时候,我们面面相觑, 不得不用人工再次标注、归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以保证系统的运行。那段时间,我带着技术供应商驻扎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办公室,和他们肩并肩工作,迭代了很多版本。同时,公司内部也有很多事情要推进,比如向公司有关部门汇报项目的意义,申请大额云服务的捐赠,找资深架构师帮助我们打通关键技术环节等等。每一个过程都有“跌宕起伏”的环节,但是每一次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蜕变,阳光校餐数据平台至今仍在平稳地运行着,这也是对我们所有参与者最大的肯定。

记者‬:很多大企业会联合支持(参与)一个公益项目,尤其是在自然资源保护或跨地区的物种保护项目上,在一个项目中,不同公司的参与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作为项目管理者,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自然资源保护是很庞大的项目,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环保组织、企业等多方通力协作。不同的企业汇集各自优势,形成1+1 大于2的合力,不仅可以为项目提供资金,还可以通过各自的渠道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参与方。以水资源保护为例,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民生人寿保险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千岛湖水基金,微软、可口可乐、星巴克、迪士尼等外资企业都带了一个好头。比如在建德市航头镇生态湿地成立的“寿昌江韧性流域共治委员会”(Shouchang Resilient Watershed Stewardship Committee),就是聚合世界银行、浙江省世行项目办、浙江杭州建德市政府、建德市航头镇政府、建德市航川村委、微软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及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各方力量探索“多元共治”的流域管理新模式。

自然资源保护项目非常复杂,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以及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比如通过再生农业措施来进行水资源保护,这其中除了多个政府部门,还有村委会、农户等利益相关方。需要和每一位农户反复沟通和培训如何减少对土壤的扰动,还要让农户们有信心免耕农业不会减少他们的收入。同时也要考虑到项目所在地各级政府、机构以及外部合作机构之间,不同参与主体的协作伙伴关系,考虑到在地化的办事流程。只有让各方参与者充分了解项目,达成共识之后,我们的项目才能推进、执行,并且取得好的成效。

王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发言

记者‬: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讨论AI替代人工的问题。您所在的小组在尝试和更多伙伴一起,利用技术帮助不同人群利用技术去拓展职业的发展,帮助不同人群更好地实现就业。这样的项目是难度非常大的,能否分享一下这个项目的经验,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持续解决的?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的工作会被技术代替,同时也有大量新的机会产生。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帮助残障朋友拓展新的技能,找到更多与社会链接的机会,减少他们所面临的来自工作、生活中的挑战。比如与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乐业项目运营团队,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特教学院,还有微软生态中的企业伙伴们一起,通过数字技能赋能项目,协助残障人士通过持续学习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我带了一年的实习生邵志阳,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毕业后加入伟创力,成为了一名自动化软件开发工程师,开发出了多款办公自动化软件,同时成为了与残障人士沟通的桥梁。视障二级的胡岸珍,在接受培训前最大的挑战是缺少专项技能,只能从事电话客服这样的工作,经过数字技能培训后,她成为某互联网公司的无障碍测试工程师。行动不便的牛丽霞系统学习了Word和Excel课程,以及微软AI-900数字技能培训,并顺利通过项目考核,在集善乐业平台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她从就业到“乐业”,在家工作也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我很骄傲微软数字技能赋能残障人士就业的实践,被收录到了202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这样令人开心的案例还有很多,我很高兴与这些同学们一起学习、成长。

不论什么技能培训,我们的目标都是希望残障朋友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参与劳动,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我国在推动融合就业方面已经有了长足进展。我们在呼吁企业持续为残障群体增加工作机会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难处。企业是不是可以招募到对口的人才,这与残障人士能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息息相关,受教育的水平与就业机会关联度非常高。企业对残障人士不了解,想雇佣却不知道从何开始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2023年开始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是从政府的角度、从立法的角度去推动残障人士就业。这是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企业、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努力的事情。

记者‬:我们的读者中有很多”硬科技”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他们是心怀“用技术改变生活”理想的实干家,对于这个群体参与公益事业,选择一个适 合的项目去做技术支持,您会给他们哪些实用的Tips?

我觉得影响力投资是一个能发挥创业者和投资者优势的参与方式。影响力投资的概念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首先提出来的,希望通过投资既为社会或者环境带来积极的变化,又同时产生财务回报。一些比较成功的例子比如在中国以老年康复护理医疗为主的绿康医养集团,在印度为农村社区提供太阳能照明的Mera Gao Power.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任何一家机构都需要在不同的环节借助科技的力量。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们不仅了解技术趋势,还具备商业的眼光,能更具慧眼地发现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变化的机会。这样的参与方式,不仅仅是做一个两个的项目,还可以形成很大的规模效应。

说到选择具体的项目,我建议科技领域的朋友们先从自己企业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出发,而不是急于为公益组织专门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投入市场的技术和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投入了最多的资源和反复优化的。从企业现有技术和产品中找到可以赋能公益组织的结合点,是比较快速和容易开展公益项目的方式,而且保证公益组织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技术支持。避免出现临时组建的项目小组因为人员或者公司组织变化,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家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AR+AI行业解决方案的企业,他们生产的字幕眼镜,不仅可以满足商业场景的需求,还可以帮助听障群体与健听人沟通。再例如微软几十年以来持续不断地向全球的公益组织捐赠我们的核心产品,比如从早年间的Office 到如今的Microsoft 365,助力公益组织提高生产力,这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成功项目。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基于核心产品寻找公益结合点的好处更明显。初创企业承受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一般比较难有专人从事企业社会责任事务。基于核心产品结合公益场景可以让这个第一步迈出得比较容易,也更有可能让员工们获得成就感。此外,如果项目做得好,对初创企业也是另一种角度的宣传,带动知名度。如果有初创企业希望寻找与公益事业的结合点,我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探索和分享经验。

记者‬:如果从个人角度去选择参与一个公益事业,你最想尝试的领域是什么?

我最想尝试能够参与到与精神健康相关的公益事业或有关项目中。这个领域的公益项目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个体的差异很大,即便是长期的投入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个领域,技术可以作为辅助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智慧和同理心。

这个想法在我心里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小区里面有一位修自行车的叔叔,他不仅手艺好,人还特别和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修车摊被一个很凶的人挤走了。这个“凶恶的替代者”,是那种指使自家孩子往马路上撒钉子扎别人车的人。被挤走的那位和善的修车叔叔因为受了刺激,导致精神上不太正常经常在小区里自言自语地走来走去,慢慢地他就不再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了。我至今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是他神情恍惚、无助的样子至今在我的脑海中印象深刻。这样的普通人在经受到精神创伤后,如果能够及时得到心理上的疏导或专业帮助,也许对他后边的路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我就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有能力在精神健康领域做些什么,我一定会尽力。

目前,在这个领域的公益项目除了为存在精神健康状况的个体及其家人提供医学上的支持,我们还需要大力倡导和推动对他们的去污名和反歧视,让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地走出家门寻求帮助。

我希望从我做起,鼓励和带动更多人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借助更多的技术或资源,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一个具体的公益事业(项目中),聚沙成塔,滴水穿石,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微光,点亮更多的角落。

来源:慧眼速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