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奔驰更直接,把销量主力GLC的纯电版搬了出来,计划也是明年国产,另外还宣布要把EQ品牌慢慢淘汰,以后电动车不用“EQA、EQE”这种名字了,改用“Electric”前缀,直接融进主品牌里。
刚过去的9月慕尼黑车展,宝马、奔驰、奥迪这仨德系巨头可没闲着,一股脑放出了各自最重磅的纯电车型。
虽说这些车大多还没量产,但看他们你追我赶、互相瞄准的架势,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仨在电动化转型上是真急了,焦虑都快溢出来了。
宝马这次拿出的是“新世代”首款量产车BMWiX3,说是花了五年才研发出来,在慕尼黑刚完成全球首发,中国版本得明年才能上。
奔驰更直接,把销量主力GLC的纯电版搬了出来,计划也是明年国产,另外还宣布要把EQ品牌慢慢淘汰,以后电动车不用“EQA、EQE”这种名字了,改用“Electric”前缀,直接融进主品牌里。
我觉得奔驰改名字这事,其实是有点慌了,之前的EQ系列名字又长又绕,消费者分不清是电动还是燃油版,现在改名字,就是想跟上新能源的节奏,怕被市场落下。
奥迪这边也没闲着,一边展示了2027年才量产的纯电概念跑车ConceptC,另一边上汽奥迪合作的E5Sportback已经在9月16日上市了,售价二十多万,上市半小时订单就破了一万,这成绩看着还行。
但有意思的是,舆论场上早就吵开了锅,奔驰设计总监直接吐槽奥迪ConceptC的中控屏太小、没科技感,还说宝马那43.3英寸的大显示屏太大太远,容易分心。
本来之前还有消息说奔驰要从宝马那买动力系统,应对欧7排放标准,结果没几天奔驰的技术高管就出来辟谣,说这是假的,还强调自家会坚持自研动力总成。
这种又怼又辟谣的戏码,反而更显得他们心里没底,不然犯不着这么较真。
可能有人会觉得,BBA这么焦虑,肯定是怕中国车企抢市场,但实际上,真不是这么回事。
先看他们高管说的话,奔驰的技术高管直接说“我们在电动车领域已经是顶尖,不用怕中国”,宝马的董事高乐也说对中国市场是抱着敬畏心的,会听消费者的声音。
再看销量数据,今年上半年奔驰纯电才卖了8.73万辆,比去年还少了些,奥迪卖了10.1万辆,虽说涨了,但俩家纯电销量在总销量里占比都不高,宝马新能源卖得多点,有31.89万辆,但跟中国市场接近一半的新能源渗透率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就拿8月中国市场的销量说,宝马除了MINI的纯电车型,一个月才卖3329辆,奔驰所有纯电车型加起来没超过900辆,奥迪更惨,不到400辆。
这么平淡的销量,怎么可能是焦虑的源头?反而海外网友还吐槽BBA新车型的设计,说奔驰像“满是logo的古驰裤子”,宝马像“臃肿的愤怒小鸟”,但又说这是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喜欢大格栅、长续航的偏好。
可中国网友也不买账,觉得宝马的“大鼻孔”奇怪,奔驰的尾灯是败笔。
BBA想讨好中国市场,但没找对路子,中国市场不仅不是焦虑源,反而成了他们想抓却抓不住的“救命稻草”。
既然想靠中国市场,BBA这两年确实在“本土化”上花了不少功夫,简单说就是“含中量”越来越高。
奥迪跟华为合作,把ADS系统和鸿蒙座舱装到车上,还跟宁德时代一起搞电池,奔驰跟吉利合推了smart品牌,跟思必驰做语音开发,甚至在新车上装了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宝马更早,2012年就跟宁德时代合作了,现在还一起搞大圆柱电池,智能化上也跟华为、阿里合作。
不光是合作,他们还把权力下放给中国团队。
宝马让中国团队决定辅助驾驶的上市级别、用户体验设计,连内饰都放权了,说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对后排要求高,奔驰让中国团队主导长轴距GLE的设计,加长轴距、优化后排,奥迪更是直接让中国团队搞了个新品牌“AUDI”,连经典的“四环”标都没了。
本来想靠着这些操作在国内打开局面,但问题也来了,他们的纯电车型在续航、空间上比不过比亚迪、蔚来这些本土车企,智能化又靠合作,丢了自己的特色。
BBA的焦虑核心根本不是中国市场,而是欧盟“2025年全面电动化”的政策红线越来越近。
欧洲插混车型的份额涨得慢,基础设施也跟不上,德国要几十年才能建好配套电网,车企求饶想改政策还被拒绝。
中国市场再大,也解决不了欧洲本土的问题,所以哪怕“含中量”再高,BBA的焦虑也减不了,他们真正要面对的,是欧洲政策和基础设施的硬骨头,而不是中国市场的竞争。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