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传播良好家风。来凤县妇联特开设“家风故事”专栏,对征集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引导广大家庭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培育文明风尚。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传播良好家风。来凤县妇联特开设“家风故事”专栏,对征集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引导广大家庭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培育文明风尚。
家风如春雨 润泽教育路
作者:杨承闵
在来凤县民族小学的校园里,每天清晨总能看到师生们朝气蓬勃的身影。作为这里的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而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大伯一家的言传身教就像一场绵绵春雨,无声地润泽着整个家族,指引着我在教育事业中坚定前行,也让我深刻理解了“传承好家风 聚力建支点”的深刻意义。
大伯是家里的顶梁柱,更是我们家族精神的标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穷得连书本费都凑不齐,大伯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田间地头、煤油灯下自学,用知识改变了命运,从一名寒门学子成长为扎根来凤县旧司村的党员基层干部。功成名就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弟弟们,主动承担起资助弟弟们上学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长兄如父的担当。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大伯和大伯娘毅然将我们四五个小一辈接到家中寄养,让我们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成长。
在大伯家生活的日子,虽然清苦,却充满了温暖和教导。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兄妹馋得不行,偷偷把伯娘买的冰淇淋一扫而空,慌乱中还把冰箱拉倒了。当伯娘发现询问时,我们却因为害怕,你推我搡、相互推卸责任,没有一个人敢承认错误。一向和蔼的伯娘第一次发了火,她严厉地说:“冰淇淋吃了可以再买,但做人不能没有担当,更不能欺骗和推卸责任。”那一刻,伯娘失望的眼神和严肃的话语,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了诚实和担当的分量。从那以后,“做事要敢作敢当,做人要诚实正直”便成了我们兄妹共同的行为准则。
如今,我们小一辈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家族聚会时,大伯总会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工作上一定要踏实肯干、认真负责。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要坚守原则底线,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他的话语中既有长辈的威严,更饱含着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但大伯的关怀从不仅限于教导,更体现在对我们压力的深刻理解与包容。
他曾和我们分享过一件事:单位有个小伙子业务能力出众,却因家庭经济压力过大,长期背负精神重担,甚至出现了自残行为。得知此事后,大伯作为直属领导,第一时间放下手头工作,与小伙子促膝长谈。在办公室里,大伯耐心倾听他的倾诉,用自己早年奋斗的经历开导他,为他制定工作调整计划,减轻工作负担;下班后,大伯又多次登门拜访小伙子的家人,细致沟通,劝导他们多给予孩子理解与支持。在大伯持续的关心下,小伙子逐渐走出阴霾,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你们只管放心去闯,家里永远是你们的后盾!”大伯这句朴实的承诺,让我们小一辈深深感受到家族的温暖与力量。
这份家风也深深融入了我的教育事业。在来凤县民族小学的课堂上,我将大伯家传承的正直与担当化作对教学的严谨态度。每一堂课都精心打磨,从教学设计到课堂互动,力求做到尽善尽美;面对学生,我用伯娘教导我们的真诚去关怀他们。班上曾有个性格孤僻的孩子小宇,父母离异让他封闭了自己。我像大伯关心家人一样,主动走进他的生活,组织同学们给予他温暖,看着小宇逐渐开朗、成绩提升,我更加坚信,好的家风能赋予教育最温暖的力量。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我同样感受到了集体对良好家风的传承。老师们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种氛围与我从小浸润的家风一脉相承,更加坚定了我在教育道路上传承家风的信念。
家风是家族的灵魂,更是照亮我前行的明灯。它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又似一条纽带,串联起家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将继续传承这份宝贵的家风,在教育的道路上播撒爱与责任,让更多孩子在良好品德的滋养下,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瓦罐里的家风
作者:张涵词
老家堂屋的墙角总放着个粗陶瓦罐,青灰色的釉面裂着几道纹,像爷爷额上的皱纹。从我记事起,它就默默蹲在堂屋里,盛过米、装过红薯,后来成了我们家的"爱心罐"。如今我在讲台上翻开课本时,总会听见瓦罐里硬币的轻响——那是爷爷的善念、父亲的坚守,和我藏在教案本里的,一脉相承的家风温度。
一、三枚硬币的温度
老家的晨雾里,父亲总穿着蓝布褂子去村小上课,袖口磨出的毛边像他讲课时温和的尾音。作为民办教师,他每月工资刚够糊口,却总把硬币整整齐齐放进瓦罐:"河对岸的丫丫没本子,这钱给她买新的。"我蹲在瓦罐旁写作业时,常看见他用胶布缠着短粉笔头板书,蓝布褂扫过黑板的声音,和罐子里硬币的轻响一样规律。
那年我偷拿五块钱买洋娃娃,回家撞见父亲数硬币的背影。"丫头,"他指着罐口"存善念,行好事"的红纸,"你还记得李娃吗?当年他爹不让读书,这罐里的钱给他垫了三年学费。"三枚硬币放在我手心时,我突然发现他袖口的补丁针脚细密——那是母亲连夜缝的,说"教书人不能穿得潦草。"后来我把发卡换成作业本送给丫丫,看她扎着野草辫笑时,瓦罐在夕阳下泛着温柔的光。
二、半筐粉笔里的坚守
九八年父亲转编考试前夜,老屋的油灯映着他刻蜡板的影子。桌上半筐捡来的粉笔头短得像短得握不住,他就用竹筷缠着写,蓝布褂领口落满粉笔灰。"那年月没粉笔,带学生去山上砸石灰石磨粉。"他指着瓦罐里生锈的硬币,"这是转正后第一次领工资存的,够买一整箱'红棉牌'粉笔。"放榜那天,他蹲在公社门口哭,手里攥着的硬币后来被我串成书签,夹在师范院校的录取通知书里。
后来他成了正式教师,仍带着学生去山里捡柴火生炉子,把省下的煤钱放进瓦罐。有次我看见他给留守儿童缝棉衣,针脚像他写的板书一样工整,蓝布褂的纽扣掉了颗,就用粉笔头临时顶着。老家的河上没桥,他就背着学生蹚水,蓝布褂子浸了水,贴在背上像一面不会倒的旗。
三、讲台上的暖光
如今我打开办公室的抽屉,那个装着硬币的玻璃罐静静躺着,罐口贴着我仿写的"存善念,行好事"。去年开学,有个总偷藏粉笔的小女孩,在作文里写:"老师总给我们带红糖姜茶,她的教案本里夹着和我爷爷一样的硬币书签。"
在利川长顺村任教时,冬天寒潮来袭,我便用玻璃罐里的钱给住校生买棉鞋,路过文具店时,下意识选了父亲当年爱用的"红棉牌"粉笔。回办公室的路上,看见学生们在走廊画黑板报,最小的那个踮着脚够不到高处,我像父亲当年背着学生过河那样把她托起来。她突然指着我的教案本:"老师,你的硬币书签和我爷爷罐子里的一样!"
暮色漫进教室时,我摸着玻璃罐光滑的瓶身,想起老家堂屋的老瓦罐。父亲的蓝布褂早已收进衣柜深处,但他教我的"把善念攒成暖光",却成了我每天放进粉笔盒里的习惯——给怕黑的学生留盏走廊灯,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多带份早餐,就像当年他把硬币轻轻放进瓦罐那样,把善意悄悄塞进岁月的褶皱里。
风吹过操场,玻璃罐里的硬币叮咚作响,那是三代人传承的歌:日子要过得像瓦罐里的米,颗颗实在;人要活得像黑板上的字,横平竖直。如今我在教案本扉页写下"家风"二字,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硬币书签上,就像当年瓦罐映着父亲的背影,在时光里静静生长,长成讲台上那个会给学生梳辫子、擦鼻涕,也会把善意悄悄种进他们心里的——我自己的模样。
“家旺”盼小家兴旺,更寓国家昌旺
作者:刘家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好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新时代培育栋梁之材的基石。家风无言,却有着强大的教育力量。
一、优良家风,以身作则传使命
在来凤县翔凤镇车大坪村有这样一户家庭,家庭大家长刘隆清是一位退休老党员。1952年参加工作后,他先后在茅坝合作社、大河区、县水利局等多部门工作,为来凤水利事业发展燃烧了自己毕生心血。长期以来车大坪村将农业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村里虽有河流经过但地势较低、灌溉不便,极大地限制了农业发展。刘隆清是土生土长的车大坪人,在外工作多年却始终记挂着家乡发展,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利用自己多年来丰富的水利知识,在村主持修建了干冬桥倒虹吸灌溉渠道工程,解决了村民灌溉用水难题。三十多年来,水渠滋养了400余亩土地,村民荒土变良田,形成了冬瓜、黄精、烟叶、生姜等特色农业产业,时至今日仍发挥着作用。
他在生活中言传身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点滴之中,让后代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其孙刘家旺也在刘隆清的感染下,立足于自身事业,成为村里的产业大户之一,并为车大坪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家乡贫苦,毅然返乡谋发展
从车大坪村走出来的刘家旺,丝毫没有忘记爷爷刘隆清教导的不能忘本。早年间,刘家旺和表叔刘九成率先在村发展盆景产业,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摸索种植技巧、打开销售市场,将盆景产业做的有声有色,村民们看到他们越做越好,也纷纷投身盆景产业。但由于起步较晚、缺乏技术,产业发展频频受阻。刘家旺了解情况后,和刘九成一起主动给村民讲授种植技术、帮助村民拓宽销路、度过难关,车大坪村发展盆景产业有一多半人都到两叔侄处取过经,他们都毫不吝啬、倾囊相授。刘家旺说,都是一个村的村民,只有大家日子都过好了,咱们村才能越来越好。
刘家旺在城里生意逐步稳定后,便抽出更多精力探索家乡发展的可行途径。他争取指标种植雪茄烟,在村发展雪茄烟基地200亩,帮助2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他集资修路深挖村旅资源,一步步开发张家河沿线自然风光带,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自身实干精神增加了村民收入,带动了经济发展。
三、院落打造,主动请缨献老屋
车大坪村刘家院子居住着19户90余人,院内村民都是同宗同源的“刘”姓亲属。去年村委会在进行村史馆选址,刘家旺听说此事后,立即向爷爷咨询意见,刘隆清丝毫没有犹豫,让刘家旺主动联系村委会捐出老屋打造村史馆,并嘱咐其要有担当,村里的事就是你的事,给后辈打个样儿,才能将刘家家风传承下去。于是,刘家旺带头筹集资金、主动协调村民,还承担起村史馆内的物件维护及看管工作,将馆内的农耕器具完整保存下来,使村史馆成为车大坪村留存乡村记忆、弘扬乡风民风的重要载体和共有精神家园,有力推动了刘家院子特色院落打造项目落地。为了将小院打扮地更加靓丽,他发动村民投工投劳,不仅拓宽了院内道路,家家户户还在门前修起了花坛和艺术栏杆。不仅如此,刘家旺还将自家花卉盆景移栽到村史馆门前,让整个院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一幅美丽乡村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刘家旺表示,老一辈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对我们家族兴旺的美好期盼,也是让我将家庭责任、家族使命、国家命运相绑定,将不忘来时路铭刻在骨子里的殷殷嘱托。我会继续将这代代相承的优良家风延续下去,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 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努力去成为一个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担当的好公民。
家风如溪润无声
作者:刘小双、李程聪
在湖北省来凤县翔凤镇桂花树社区,坐落着一户普通却又不凡的人家。这户人家的女主人陈金梅,用二十余载春秋书写着“助人为乐”四个字的分量,更以言传身教将这份温暖化作流淌在家风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当陈金梅家庭荣获“恩施州最美家庭”称号,当她以“中国好人”的身份登上领奖台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荣耀,更是一盏穿越时空的家风明灯,照亮了这片土地。
一、善行筑基:二十载助人路,家风初长成
“我就是喜欢做好事,如果哪家有困难,我必须要帮,帮不到我心里难受。”陈金梅这句朴实的话语,道破了这个家庭二十余年行善的初心。1998年,她和丈夫覃远芳送侄子上学时,偶然得知学生陈飞因家贫交不起学费,当即从并不宽裕的口袋里掏出60元。从那年起,他们先后帮过30多个交不起学费的孩子。2011年,三胡乡贫困村民李泽龙夫妇因病求助,夫妻俩二话不说取出5000元积蓄:“不要着急还钱,如果有了就还,没有能力还就算了。”覃远芳的坦诚里,藏着这个家庭对“诚信友善”最本真的理解——帮助是不问回报的本能。为孤寡老人送衣送被、为困难村民垫付医药费……他们用“小难小助,大难共帮”的行动,将“向上向善”的种子埋进家风的土壤里。
二、薪火相传:家风化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陈金梅夫妇的言传身教下,儿子覃海林自幼便心怀善意、乐于助人。2008年,覃海林跑长途客运时,遇到一位老乡钱财被盗,他毫不犹豫地免费载老乡回家,甚至事后老乡想补交车费,他都坚决拒绝,还感慨道:“出门在外,谁还没个难处呢。”
“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句陈金梅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儿媳田肖筱在派出所工作期间,始终秉持这一信条,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工作之余,她坚持参与无偿献血,用热血传递温暖;作为来凤县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她多次参与抢险救灾、扶危助困、义务劳动,为各类大型活动提供安全保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无数人陷入恐慌,而陈金梅一家却选择挺身而出。田肖筱主动请缨,背着沉重的弥雾机,走遍来凤县的大街小巷,对校园、街道进行无死角消杀,确保每一处角落的安全。与此同时,年过六旬的陈金梅也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身抗疫一线。从最初的村组排查,到后来的卡口值守,再到挨家挨户测量体温,她始终冲锋在前。寒冬腊月里,她每天清晨五点半就起床,六点准时到岗,生好炭火等待同事;排查时,她走遍15组、16组600多户人家,确保2600多名村民无一遗漏;值守时,她耐心劝导村民减少外出,对确有需要进出的人员细致登记、测量体温。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棉鞋磨破了两双,却从未动摇她的坚守。更令人动容的是,她主动将自家房屋无偿提供给抗疫人员作为休息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
这份善意的家风,如同春雨般悄然滋养着下一代的心灵。孙女覃维怡回忆,奶奶从小就教导她和弟弟:“别人有困难,能帮就帮。”在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中,奶奶总会叮嘱她:“多捐一点儿,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受家庭影响,她和弟弟也养成了乐于助人的习惯,每当同学遇到困难,他们总会主动伸出援手。这份向善的基因,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愈发深厚、愈发坚韧。
三、大爱无疆:家风汇江海,善意暖人间
“有困难找陈大姐”曾是桂花树村村民的口头禅。2008年当选妇代会主任后,陈金梅的办公桌成了“便民服务站”:帮残疾人胡任林申请低保时,先自掏100元让老人办年货;给82岁老人田成碧办高龄补助,逐个打电话提醒家属交材料;村民陈松的土地租金补偿,她细致登记银行账号……那本厚厚的便民服务登记表里,记着为村民代办的百余件琐事,也记着一个家庭对“共建共享”的理解——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
她常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一有空就走村串户,把老人看病难、孩子上学难的事记在心里,回家和家人商量后送钱送物。这种将“小家”与“大家”紧密相连的行动,让“爱国爱家”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作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的具体实践。
家风如灯,照亮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天空,更能温暖整个社会。陈金梅一家用三代人的坚守证明:当助人为乐成为家风基因,当善行义举化作生活日常,平凡的家庭也能绽放出震撼人心的道德光芒。
银针丈量乡土 家风续写担当
作者:田鑫
在武陵山区蜿蜒的山道上,有个褪色的红色医药箱总在晨光中晃动。箱里的兽用注射器、听诊器已磨出岁月的包浆,而背着它的人,用四十年光阴走出了一条扎根乡土的奉献之路。我的父亲,从1972年在湖北省来凤县原卯洞公社当兽医兼会计,到1984年成为漫水区兽医站站长,直至古稀之年仍心系畜牧,用一生诠释着“勤学实干、为民奉献”的家风传承。
踏遍青山,扎根基层的拓荒岁月
1972年,20岁出头的父亲被分配到卯洞公社畜牧兽医站。那时的公社管辖内十余个管理区,家家户户散养牲畜,疫病防控全靠人工摸排。父亲白天背着医药箱翻山越岭,挨家挨户登记畜禽数量、检查健康状况,晚上在煤油灯下整理数据。他独创的“畜禽生长台账”,详细记录着每头牛的配种时间、每窝猪崽的生长周期,这些手写资料成为公社制定养殖计划的重要依据。兼任会计期间,他自学财务管理知识,把站里账目整理得井井有条,多次获得由畜牧局颁发的单位及个人的“先进集体”及“先进工作者”。
记得他常说起1975年的寒冬,为了统计全公社耕牛过冬情况,他顶着刺骨的山风,徒步走访30多个村寨。山路结冰打滑,他摔进沟里划破了手背,简单包扎后继续赶路。当他带着冻得发紫的双手,把详细的统计报表交到公社领导手中时,这份敬业精神让所有人动容。
勇挑重担,守护乡村的“疫”线坚守
漫水区常年发生猪瘟疫情,每当发生时,父亲带领防疫队挨家挨户消毒、注射疫苗。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他带头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那段时间,他累得声音嘶哑、双眼布满血丝,却始终坚守在防疫一线,在他的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薪火相传,浸润家风的精神沃土
父亲常说:“干一行就要钻一行,为老百姓做事容不得半点马虎。”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我。在他的书房里,整齐摆放着泛黄的《家畜内科学》和写满批注的笔记本,扉页上“活到老,学到老”六个字苍劲有力。即使退休后,他依然坚持看农业频道。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将父亲的这份敬业精神融入到幼教事业中。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我带领团队反复打磨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出“乡土文化启蒙课”,把父亲讲述的乡村故事、畜牧知识改编成趣味科学活动和儿歌。记得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温暖,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结对活动,组织老师们定期家访,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手工礼物寄给远方的父母。
母亲则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默默支持父亲的工作。每当有养殖户上门求助,她总是热情接待;遇到经济困难的农户,她总是施以援手,建议减免诊疗费用。受此影响,我在幼儿园设立“家风小课堂”,通过亲子故事会、传统礼仪体验等活动,让好家风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72岁的父亲,虽然不再奔波于田间牧场,但他仍会把珍藏的诊疗笔记、工作日记整理成册,希望能为畜牧事业留下宝贵资料。而我则利用专业特长,为乡村编写幼儿乡土教材、组织课题研究活动。我们正以各自的方式,践行着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家风,为乡村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父亲用脚步丈量乡土,用银针守护万家。而他身上展现的勤学实干、为民奉献的家风,早已化作我幼教事业的精神坐标。这些平凡的坚守与付出,正如点点星火,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让文明家风在希望的田野上生生不息。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