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新生入学季临近,一年级家长群里总少不了这样的询问:“孩子总说怕没人跟他玩,怎么办?”每当听到类似的问题,我深知这份担忧背后是学生对陌生环境的本能恐惧和对同伴联结的深切渴望。
每当新生入学季临近,一年级家长群里总少不了这样的询问:“孩子总说怕没人跟他玩,怎么办?”每当听到类似的问题,我深知这份担忧背后是学生对陌生环境的本能恐惧和对同伴联结的深切渴望。
“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不同,成就每一个不同的生命”这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对新生而言,学会建立友谊、融入集体,正是“学会共处”这堂生命教育课的起点。如何帮助他们迈出这关键的第一步?我们选择了最贴近学生认知的方式——用“小物件”牵起新生之间的联结。一年级学生的世界是具象的,抽象的说教难以抵达。他们的友谊,往往从一个具体的物件、一次微小的互动开始萌芽。基于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友谊三件套”,用最朴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看见、彼此靠近。
“姓名贴”:看见彼此的存在。我们特意选用学生喜欢的卡通图案制作姓名贴。班主任蹲下身引导:“把贴画贴在同桌看得见的地方,就像在告诉他‘我在这里呀’。”去年,学生朵朵不小心把小兔子姓名贴贴歪了,同桌小宇自然地伸手帮她扶正:“这样就正啦!”指尖轻触的瞬间,两个孩子的陌生感悄然消融。这个细微的互动正是我们期待的——尊重生命的第一步,就是“看见”彼此。
“友情卡”:传递分享的善意。这枚能掰成两半的塑料片,一半给小伙伴,一半留给自己。班主任笑着说:“这就像你们的心连在一起啦。” 有个男孩第一天就弄丢了自己的半张卡,急得眼圈泛红。后排的小女孩默默地把自己的卡分了一半给他:“我妈妈说,好朋友要一起分享。”这份不假思索的善意,比任何言语教导都能更生动地诠释友谊的温暖与生命教育的真谛。
“同桌日记”:读懂无声的表达。这本巴掌大的涂鸦本,是给尚不会写字的学生准备的。画个太阳代表开心,涂片乌云就是难过。有个总是低着头的小男孩,连续3天在本子上画着紧闭的小房子。他的同桌是一个安静的女孩,每天在旁边添上一朵小花。第四天,男孩画里的小房子开门了,一个小人捧着一朵花走了出来。孩童间无声的关怀与回应,就在这方寸涂鸦间悄然流淌,温暖着彼此。
每次整理教室,看到那些被学生用彩笔补上彩虹的旧友情卡,我更加确信:教育有时不必宏大,往往于细微处见真章。“友谊三件套”看似简单,却精准降低了新生交往的心理门槛。它们像一个温和的推力,让学生在“贴一贴”“分一半”“画一画”的具象互动中,自然而然地靠近、关注、分享。正是在这些微小的联结里,“怕没人玩”的焦虑被无声化解,关爱与尊重的种子得以悄然播下。
又是一个新学年,我们用“小物件”破冰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这里,你永远不会是一个人。”我们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守护着每一个独特生命融入集体的第一步,让“学会共处”从一句理念变成他们可感可知的生命初体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