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文化中,猫的野性逐渐被其软萌的外表和慵懒的性格所淡化。比如,日本「猫岛」居民视猫为守护神,其静坐代表「禅意」;西方互联网文化中,「Grumpy Cat」等表情包将猫的慵懒解构为「反内卷宣言」。
外表和战斗力严重不对等!
提名一个猫。
在现代文化中,猫的野性逐渐被其软萌的外表和慵懒的性格所淡化。比如,日本「猫岛」居民视猫为守护神,其静坐代表「禅意」;西方互联网文化中,「Grumpy Cat」等表情包将猫的慵懒解构为「反内卷宣言」。
在很多时候,猫们无非就是在猫奴们布置好的沙发或猫窝上,睡睡觉、舔舔小爪子。饿了,就朝着猫奴们轻声呼唤一声。
但基因测序显示,直到今天「家猫」的基因组种仍然保留着 98.6% 的野生特征,一些较为温和的品种驯化程度也仅为狗的 1/4。舔毛、竖起的瞳孔,都是猫们野性残留的证据。
关于猫的野性,更直观的证据来自于澳大利亚,没错,就是那个几只兔子都能征服的地方。当时的欧洲人除了带去兔子,也带去了自己的猫。这几只「家猫」在 15 年内就建立自己的野生种群,并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遍布澳大利亚。与兔子能吃能生能跑的生存策略不同,猫们几乎是靠一己之力「打服」了澳大利亚境内所有的物种,连天上飞的鸟都没幸免。
就来聊聊猫的故事。
虽然自从农耕文明时期起,被古人类粮仓的鼠患所吸引,猫就选择了与人类生活在一起。
但一万多年的共同生活,猫们并没有像狗和其他动物一样被驯化,无论是被古埃及人奉为猫神,还是被日本人当作招财纳福的灵宠,它们始终特立独行地游走于神俗两界。
到如今,猫虽然失去了神格,但已然成为很多人对抗焦虑和孤独的精神图腾。猫们,似乎在以它们特有的方式,陪伴着人类——它们从未被驯化,只是选中了人类,成为其漫长进化剧本的配角……
如果你有幸穿越到公元 2900 多年的古埃及,这片尼罗河滋养的肥沃土地,你会发现人们供奉的可能并非历代法老的人像,而是猫头人身的神灵——猫神芭斯特(Bastet)。
那时,埃及被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两部分,芭斯特是下埃及的战争女神。而上埃及的女神就是大名鼎鼎的狮子神塞赫麦特(Sekhmet),但她的名声,来源于上埃及对下埃及的征服,猫神芭斯特的名声逐渐被塞赫麦特所替代。在后来的信仰里,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女神,塞赫麦特代表强大的战士与保护者,芭斯特则是温柔守护以及猫的形象。
虽然如此,埃及人对芭斯特的信奉仍然持续了数千年。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历埃及时,还拜访过芭斯特的神殿,并提到每年芭斯特纪念日,古埃及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周边超过七十多万人会到访布巴斯提斯参加活动。布巴斯提斯是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古城,它的另一个名字是「圣猫古城」。在著名游戏《刺客信条》中,有一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守护者锡瓦的巴耶克在他的旅途中结识了布巴斯提斯的芭斯特神殿的大祭司。在罗马占领亚历山大期间,巴耶克指示卡里德前往该神殿,而卡里德是一位宣誓效忠于猫神芭斯特及其化身的人。
非洲北部的古埃及人吸猫成瘾,甚至把猫奉为神灵;北欧的诸国也没闲着,他们将猫刻画成神兽灵宠。在北欧神话中,它是女神芙蕾雅(Freyja)的神兽。芙蕾雅被信徒称为「黎明使者」,是北欧神话中最为著名和强大的女神之一,而她的形象就是坐在被两只猫拉着的战车里。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上古古人们对于「吸猫」这件事,就克制的多。
《诗经》中虽有猫的记载,如《大雅·韩奕 》:「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 有猫有虎。」但彼时的猫还与熊虎同列,都属于未被驯化的凶兽。其他的,除《山海经》中有关猫的稀疏记载外,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很少有猫的存在,有也是不怎么正面。《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在水网密布的亶爰山里,生长着一种名为「类」的妖兽:外形看起来和野猫相仿,和人一样长着长长的头发,十分诡异。
隋唐时期盛行猫妖的传闻,传闻之甚,导致政府都不得不做出规定,《大唐疏议》第 262 条都有明文规定:「蓄造猫鬼及教导猫鬼之法者,皆绞;家人或知而不报者,皆流三千里。」
明末清初的闲书《广阳杂记》里记载了曾经为祸一方的野生猫妖——「黄妖」。「黄妖」活跃于平凉和静宁地区,外形和猫相似,但是脑袋大、毛色黄。家猫常常受到它的引诱,乖乖跑到河边,饮用河水洗涤肠胃,然后干干净净地将自己供奉给「黄妖」,成为他们的盘中餐……
比起古埃及人,中国的古人们对于「吸猫」可太过矜持了。思来想去,中国的古人们对猫有偏见,大概也是由于猫的性格使然,而且中国古代的灵宠太多了,比起龙、麒麟、鸾、凤等寓意美好且泛着祥瑞之光的神兽们,猫这种对人爱答不理且神出鬼没的物种,自然得不到古人太多关注。
虽然隋唐时期「妖猫」、「猫鬼」的传闻盛行,但史料记载猫作为家宠的历史也是自隋唐兴起,并在宋朝和宋之后迅速席卷全国,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并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文中。一些诸如「狸奴」「衔蝉」等爱称也相继出现。宋朝吸猫第一人陆游不仅给自己的爱猫取过「粉鼻」、「雪儿」、「小於菟」等名字,还为它们写诗,留下了诸如《赠粉鼻》《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赠猫》等诗篇。
日本的猫文化,也是起源于隋唐。《广辞苑》记载日本本没有猫,奈良时期,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取经,为了防止老鼠破坏经书,就随船带了几只唐猫。下了船,唐猫就立马得到了日本人的喜爱。彼时全日本猫口不足十指之数,唯有皇室朱印文书才能调遣这些「毛绒侍卫」,庶民终其一生只能在浮世绘里想象猫的形貌。
这种稀缺性造就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当中国猫还在农户谷仓捕鼠时,日本猫已然是权柄的活体徽章。等到了江户时代,随着锁国令解除,长崎港涌入的中国商船不仅带来丝绸瓷器,还带来了更多的猫,让普通人们也有了养猫的机会。而真正令猫咪跃升为日本国民图腾的,是豪德寺那场改写历史的「招爪事件」:传说落魄寺院里的三花猫小玉举起右爪招引城主避雨,闪电劈落处竟出现金矿脉。这个糅合天时地利的传说虽显朴拙,却精准击中了动荡年代民众对「转运符号」的渴求,自此三花小猫一战成名,成了「招财」的象征。一夜之间,全江户八百八町各家各户都摆上了「招财猫」的土偶,猫也完成了从祥瑞象征到大众消费品的转变。
更具颠覆性的是日本人有关猫对神道体系的解构。《日本文化史词典》记载,在严苛的「神佛各奉」传统下,唯有猫能自由穿梭于神社鸟居与寺院山门之间。京都伏见稻荷大社的狛猫与浅草寺的猫地藏共享香火,这种跨信仰通吃的特权,连八百万神明都望尘莫及。民俗学者直江广治犀利指出:猫在神佛间的游走能力,本质上映射着日本人将实用主义凌驾教义之上的生存智慧。自此,这位来自天朝的「护经使者」在日本完成了转变——在人间它有了工作「招财」,得到了平民的香火;在天上,它有了神位,超越日本百万神灵。而无论是以「招财灵宠」,还是「无界之神」的身份,猫都算是在日本完成了自上而下的统治,地位更在天皇之上。但你要问猫感觉如何,它可能抬起慵懒的眼神,打着哈欠说,「这里的老鼠,寡淡些……」
古人们疯狂的「吸猫」行为,让科学家们很是困惑。这些驯化程度不到狗四分之一,体内保留 99% 野性的小动物,到底有何魅力,让古人们疯狂呢?
此刻,估计会有猫跳出来说了,「且慢,我们什么时候被驯化了?我们只是看你们乖顺勤快,把窝弄的还不错,暂且住下而已!」而你摩挲着下巴,回想起过往种种,似乎猫说的对啊,说到底猫确实是主子,被驯化的是人类。
很多人可能不大同意这一观点,但科学事实证明,猫说的没错。
2007 年,由牛津大学领导的科研团队 ,在全球收集了 979 份有代表性的猫的遗传样本,试图通过分子生物学溯源分析来明确猫的进化史,以及何时与人类关系密切。他们发现,现今所有家猫的祖先都是非洲野猫。虽然归为祖先,但全球范围内依然生活着大量的非洲野猫。「家猫」和「野猫」的区分,大约自一万多年以前开始,地点就在如今的中亚地区。
彼时新月沃地正经历农业革命,人类囤积的谷物堆成为鼠类天堂。野猫们很快发现,两脚兽的粮仓比荒野猎场高效十倍——这里的老鼠肥美且密集,捕食成功率提升 73%。于是,一些「野猫」便在人类密集地区开始频繁狩猎。而人类见到这种毛茸茸、且捕鼠能力一流的小动物,也是十分喜爱,迅速认可了它们的存在。于是乎,二者像是签订了某种协议,开始了「同居」生活——人类获得免费的灭鼠服务,猫则享用稳定的食物供给与安全巢穴。
但基因测序显示,直到今天「家猫」的基因组
来源:长河的一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