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广东省委书记,婉拒王光美到家中做客,三个儿子无一从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00:43 1

摘要:1924年,林若出生在广东省潮安。那会儿的潮安,乡下人家大多靠种地过活,能吃饱饭就不错,更别说读书了。但林若的父母却十分重视教育,小时候,别家孩子放学就去田埂上摸鱼、扔弹珠,他却总抱着本书不肯放。

1924年,林若出生在广东省潮安。那会儿的潮安,乡下人家大多靠种地过活,能吃饱饭就不错,更别说读书了。但林若的父母却十分重视教育,小时候,别家孩子放学就去田埂上摸鱼、扔弹珠,他却总抱着本书不肯放。

晚上,母亲催他睡觉,他就把油灯挪到小桌子角,凑着微弱的光看《新青年》。书页都翻得卷了边,他还在字里行间琢磨,原来人还能有另一种活法,还能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1945年,刚满21岁的林若,在一间漏雨的祠堂里宣誓入了党。那天他穿了件洗得发白的布衫,举起右拳的时候,手心全是汗。宣誓完,他掏出一个用线缝补的旧日记本,一笔一划写:“从今天起,我的命就不是自己的了,是老百姓的。”

同年夏天,他考上了中山大学文学院,可校园早就没了往日的模样,日军轰炸后到处是断壁残垣。他和同学们常在半截砖墙后头读鲁迅的文章,有人叹气道:“新中国啥时候才能来啊?” 林若把报纸往桌上一拍:“就靠咱这代人干出来!”

1947年冬天,国民党在广州戒严,到处抓进步学生。林若的地下党身份暴露了,夜里,同学用一辆板车把他从宿舍拉到郊外,送他去东江游击区。临走时他把行李掏空,只带了一叠革命宣传单和一小瓶碘酒,那会儿游击区条件苦,受伤是常有的事。

到了东江的山林里,他才算真正尝了“苦”的滋味:白天躲在山洞里怕被发现,晚上摸黑送信,眼镜片被树枝刮碎了,就用胶布粘着凑合用;粮食不够吃,就挖野果、煮野菜,有次吃了毒草,上吐下泻差点没命。

可他没从喊过一句苦,还成了支队里的“主心骨”,战士们都说:“林教导员看着斯文,骨头比谁都硬。”

1950年,广东解放后,26岁的林若被分到中山县搞土改。那会儿土改是件难事,老百姓怕政策变,不敢说实话。林若到了村里,没去村公所办公,直接住进了最穷的老农家里。老农的家是土坯房,窗户没玻璃,冬天漏风,晚上睡觉就铺块木板在地上。

林若就跟着老农睡门板,盖同一条打满补丁的被子,白天一起下地插秧、挑水,晚上就坐在煤油灯底下跟老农聊天,问他家里有几亩地、每年能收多少粮。

那老农一开始还防备着,后来见林若真跟自己掏心窝子,才说:“以前地主占着好地,咱种一年地,连肚子都填不饱。” 林若握着他的手说:“你放心,这次土改,一定让咱农民有自己的地。”

就这么住了一个月,林若摸清了村里的情况,土改工作慢慢推进。分地那天,老农捧着土地证,手都在抖,拉着林若的手说:“林同志,你是真为咱老百姓办事啊!”后来林若常跟同事说:“做官得有杆秤,一头挑着老百姓,一头挑着良心,偏了哪头都不行。”

往后几年,林若调到了东莞工作。那会儿东莞还是个农业县,老百姓一年到头种粮,连顿肉都难得吃。林若在村里转了几圈,心里琢磨:光靠种地不行,得搞点“新鲜的”。随后,他就开始大力推动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不光如此,林若还兴修水利,振兴教育,为改变当地的贫穷面貌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再后来林若去了湛江当地委副书记,那地方靠海,风大太阳烈,没几年他的脸就被晒得黝黑,跟渔民没两样。他干工作不讲究排场,查港口就跟着码头工人一起爬梯子,写报告就坐在渔民的小屋里听意见。

有回他去渔港,正好赶上渔民卸鱼,他挽起袖子就帮忙抬渔网,渔民们说:“林书记,您这哪像个官啊,比咱还能吃苦!”林若笑着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干活习惯了。”

1975年,林若当上了广州市委书记。

谁能想到,一个市委书记,每天上班不坐专车,偏要挤公交。有一回他坐公交去上班,穿的中山装袖口都磨白了,手里还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文件。后排两个大爷在议论:“听说新来的市委书记挺实在,就是不知道能不能长久,别又是走个过场。”

林若听见了,也没吭声,快下车的时候,见大爷拎着一篮子菜费劲,还帮着扶了一把。大爷后来才知道那就是林书记,逢人就说:“林书记跟咱老百姓一样,没架子!”

1982年12月,58岁的林若成了广东省委书记,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候。那会儿广东是改革的前沿,可难题也多:荒山多、生态差,经济老办法不管用,老百姓还等着过好日子。

林若一上任就放了句狠话:“五年把荒山灭了,十年让广东全绿起来!” 不少人觉得这是“画大饼”,可林若说干就干。

他带着工作组跑遍了广东的荒山,粤北的山最陡,路不好走,他就拄着棍子往上爬,鞋子陷在泥里拔都拔不出来。有干部劝他:“书记,您在山下指挥就行,不用亲自上去。” 林若摆摆手:“种树得看实际情况,我不上去,怎么知道该种什么树、怎么种?”他还定了个规矩:“谁种的树归谁,谁经营谁受益”,老百姓一听有奔头,都积极起来。

那几年,林若常往山里跑,春天种树的时候,他跟着农民一起挖坑、放树苗,还教他们怎么浇水才能活。有次淋着小雨种树,他浑身湿透了,却笑着说:“这雨好,树苗能活。”

到了1991年,广东的森林覆盖率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国务院还特意给广东发了奖,叫“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现在广东的山里,当年种的树早就成了林,风一吹沙沙响,老百姓说:“这都是林书记给咱留下的‘绿色家底’。”

解决了生态问题,林若又盯上了经济。那会儿还是计划经济,物价都是国家定,做生意还得偷偷摸摸的。林若觉得这样不行,得放开手脚让大家放心干。

1986年,他提出要放开物价,不少人反对:“这要是乱了怎么办?”林若没慌,他先从民生商品下手,大米、蔬菜、猪肉先稳住价格,再严查哄抬物价的商贩。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都去菜市场转,看看菜价怎么样,听听老百姓的意见。

有回看到白菜价降了,他拉着菜农问:“现在卖菜方便不?能挣着钱不?” 菜农说:“方便!现在能自己定价,比以前强多了。”林若这才松了口气。

在他的推动下,广东的乡镇企业也火了起来。东莞、中山、顺德、南海这四个地方,工厂一家接一家开,成了全国有名的“广东四小虎”。有人说林若“点石成金”,他却笑着说:“不是我厉害,是老百姓敢闯敢干,我只是给他们搭了个台子。”

林若最让人佩服的,不光是会干事,还特别清廉。

1988年,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来广东,想登门拜访他。林若婉拒了,说:“家里太简单,怕怠慢了您”。可王光美还是想去看看,于是第2天就自己过去了。

一进门,王光美就愣住了:客厅里的沙发靠背用胶布粘着,茶几腿歪了,垫了块砖头才稳住,招待客人的瓷杯,花纹都掉了一半,电视机还是最老的黑白款。王光美忍不住叹气:“林书记,您这家也太简朴了。”林若却笑着说:“够用就行,不用要那么多家具。”

他对家里人更严格。妻子彭惠兰在省纪委工作,按规定能提拔到处级以上,可林若坚决不同意。有次省纪委讨论提拔名单,有人提彭惠兰,林若当场就说:“我是省委书记,我家属不能搞特殊,不然别人会说纪委不公,这口子不能开。”直到彭惠兰退休,还是个处级干部。

不过,彭惠兰也从来都没抱怨过,她说:“老林说得对,咱凭本事吃饭,心里踏实。”

林若还有3个儿子,没一个从政的。大儿子想进机关工作,有人想帮着打招呼,林若知道了,把儿子叫到跟前说:“我是省委书记,但我的权力是老百姓给的,不能用来给你铺路。你有手有脚,自己找的工作才硬气,我帮你一次,帮不了你一辈子。”后来大儿子去了工厂当工程师,从基层做起,慢慢熬成了技术骨干。

二儿子在东莞的企业上班,凭着自己的本事当上了部门经理;小儿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老师。3个儿子都说:“爸虽然没帮我们找工作,但他教我们要踏实做人,这比啥都重要。”

2003年的时候,林若已经79岁了,却还是闲不住,总往山区跑。有回他去梅州的梅子小学,那所学校以前是革命旧址,可这会儿却破得不成样:教室的窗户没玻璃,用塑料布糊着,寒风往里头灌,孩子们冻得缩着脖子上课。

林若走进教室,摸了摸一个孩子的手,冰凉冰凉的,他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他拉着老师的手问:“你们在这儿教书,安心吗?工资能按时发不?”老师说:“条件是苦,但看着孩子们想读书,我们就舍不得走,工资也能按时发。”

回去以后,林若写了厚厚一沓报告,跑了教育厅、财政厅,一次次跟人家“磨”:“那所学校是革命旧址,孩子们在那儿上课,不能让他们受冻。”终于,省里批了经费,梅子小学翻新了,有了新教室、新桌椅,窗户也装上了玻璃。

2012年12月7日,88岁的林若在广州去世了。消息传出去,不少广东老百姓自发来送他,队伍排了好长。林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后世证明了什么叫做

“你把人民记在心里,人民把你高高举起”

来源:诏财进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