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一则广告引发争议——“好喜欢和我的领导一起出差,堪比南孚电池……”的表述,因暗含模糊联想,被网友质疑“擦边”。事件发酵后,涉事品牌虽迅速致歉并撤下广告,但相关讨论并未随之平息。
这两天,一则广告引发争议——“好喜欢和我的领导一起出差,堪比南孚电池……”的表述,因暗含模糊联想,被网友质疑“擦边”。事件发酵后,涉事品牌虽迅速致歉并撤下广告,但相关讨论并未随之平息。
图源:网络截图
事实上,此类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在商业营销领域,各类“擦边”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蔓延态势:直播间内通过服装造型、动作语言传递视觉暗示,线下活动中以“互动体验”名义突破社交边界,文案创作里刻意设置双关陷阱制造暧昧联想……这些营销手段以“争议性”博眼球,屡屡触碰消费者情感底线与公序良俗边界,引起众怒。
这不禁让人深思:“越界”营销屡屡翻车,却为何屡禁不止?
01 擦边营销的“隐性表达”
所谓擦边营销,本质上是商家以“创意”“个性”为幌子,通过隐蔽化表达传递低俗暗示的营销方式。它鲜少直白越界,而是将暧昧信号嵌入各场景,在看似“合规”的外衣下,刻意制造低俗联想,博取关注。
文字符号藏“暧昧机关”。
文字擦边多是借语言多义性埋诱惑机关。袜子广告用“超薄无感”描述产品,将贴身特性引向低俗想象;卫龙食品包装上印流行词,靠语义模糊埋下暧昧暗示;711便利店的饮品海报,文案措辞搭建特定场景,传递不当社交暗示;某酸奶品牌新品宣传海报,借 “18 禁” 标识等,传达暧昧信息。
图源:网络
视觉场景埋“钩子”。
视觉擦边以画面元素制造视觉陷阱,靠感官刺激传递隐性暗示。某主播带货趴睡枕时,将暗示性肢体动作与产品展示绑定,勾连低俗联想;某汽车直播间女主播穿超短裙出镜,借“意外”镜头博关注;洁婷广告用类似偷拍的角度展示产品,放大暧昧感。
服务互动踩“边界线”。
线下服务的擦边,往往通过大尺度互动制造暧昧氛围。海底捞曾推出帅哥DJ打碟、腹肌开啤酒等活动,被网友调侃为“下海捞”。杭州某国风烧鸟酒馆,古风女舞者与顾客的互动,因尺度超出正常社交礼仪,引发争议。香飘飘门店的“男团服务生”、鸿姐老火锅的型男“一日店长”,以工作人员外在形象与互动设计为卖点,打着“特色服务”的旗号,在违规边缘反复试探。
02 为何爱擦边?
杭州烧鸟酒馆的表演被叫停,云南“猛男餐厅”被吊销演出许可,椰树集团多次因低俗营销被处罚……即便引发舆论反感屡屡“翻车”,仍有不少商家对擦边乐此不疲,背后藏着多重现实动因。
低俗暗示的流量魔法。
低俗内容自带的流量爆发力,是吸引商家冒险的核心诱因之一。某主播借低俗话术卖趴睡枕,虽遭平台封禁仍吸引大量关注;椰树广告因夸张表达屡遭批评,却凭争议成为社交热点话题。
这类内容迎合了部分人的低级趣味,又因完播率、互动率高被平台算法捕捉强推,形成传播循环。面对“黑红换流量”的实效,商家甘愿冒险试探。
商家以擦边营销博流量
低成本高回报的冒险诱惑。
擦边营销的核心诱惑,在于“低成本换高曝光”的性价比。从擦边出圈,热搜发酵,到道歉收尾,这套“翻车三部曲”操作成本极低,却能达到宣传目的。
当前,此类违规罚款金额不高,与千万级曝光带来的收益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道歉不痛不痒、曝光实实在在”的利益算计下,商家将擦边营销视为“低风险高收益”的选择。
模糊地带的试探空间。
某品牌茶饮的杯套文案被网友指责“擦边”,品牌却回应“消费者太敏感”,这种分歧反映出擦边营销是否违规的界定难题。
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擦边营销的界定多为原则性表述,缺乏具体可量化的标准,导致实践中存在较大定性弹性。
同时,直播、短视频等场景的内容具有“瞬时性”特征,违规画面、话术易被快速删除,给取证工作带来极大难度。部分平台因流量利益与商家深度绑定,对擦边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商家有恃无恐。
03 “翻车”的代价
一些商家沉迷于擦边营销的流量回报,却往往忽视了因“翻车”带来的沉重代价。
“不适感”筑起消费高墙。
“消费者心中的敏感红线在哪里,哪里就是禁地。”如今消费者对擦边营销的警惕性显著提升,根源在于公众对文明营销、边界尊重的诉求升级。低俗暗示带来的心理不适,会在消费者心中长存,进而转化为刚性抵制。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说:“有两三年不吃某味鸭脖了,它总搞擦边,一想起来就没胃口。”这种排斥并非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对品牌格调、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在消费者愈发看重情感认同的当下,这种否定直接切断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
图源:网络
“流量泡沫”透支品牌未来。
擦边营销最致命的伤害,在于“流量泡沫”对品牌根基的长期侵蚀。品牌的核心是长期信任,需靠产品力与用户认可慢慢沉淀,而擦边换来的短期热度本质上是带有“负面标签”的流量泡沫,既难转化为稳定消费,更培育不出忠诚用户。
选择擦边营销,本质上是品牌放弃打磨产品与服务的投机取巧,暴露的是品牌方敷衍短视的经营理念。要看到,每一次擦边营销,都是对品牌声誉的一次透支,最终会逐渐瓦解品牌的长久生命力。
04 如何告别“擦边依赖”?
要推动营销回归价值本质,告别“擦边依赖”,需商家、平台、监管部门多方协同发力,共同重构健康、可持续的营销生态。
扎根价值沃土,让营销赢在长效信任。
营销的本质,应是需求与价值的正向相遇。对商家而言,真正优秀的营销,应立足于产品价值传递与品牌文化构建,从文化底蕴中寻找创意灵感,从真实的用户需求中锚定传播方向。更需以风险意识为盾、以流程管控为锁,把好内容审核关,从源头杜绝“擦边”。
漫画:李晓军
当好“守门人”,让营销赢在生态健康。
平台作为内容传播枢纽,是营销合规的重要屏障。需摒弃“唯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在流量与规范间找到平衡。可搭建“AI+人工”的双重过滤网,为屡犯商家设立“黑名单”,以主动防控代替被动处置,守好传播关口,守护营销生态的健康底色。
划清“高压线”,让营销赢在边界清晰。
监管是厘清营销边界的关键,需加快细化擦边营销的判定标准,为商家立起“标尺”,压缩模糊地带。在此基础上强化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商家不敢轻易越线。通过政企联动共享典型案例,织密全链条监管网,最终让投机者无空可钻。
“自古套路靠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品牌积淀非一日之功,却可因一次擦边毁于一旦。以真诚创意锚定价值,才是留住消费者的长久之道。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