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靠着“小雏菊”图案、明星同款频上热搜的韩国潮牌Mardi Mercredi,最近被曝将在中国市场全面清仓、关闭门店。消息一出,不少网友表示震惊——这个靠金高银、IU、泫雅等韩星带火的品牌,怎么突然就“熄火”了?
曾经靠着“小雏菊”图案、明星同款频上热搜的韩国潮牌 Mardi Mercredi,最近被曝将在中国市场全面清仓、关闭门店。消息一出,不少网友表示震惊——这个靠金高银、IU、泫雅等韩星带火的品牌,怎么突然就“熄火”了?
其实早在2022年进军中国市场前,Mardi Mercredi就已经在韩留圈小有影响力。进入中国后,品牌将重点放在线上推广,入驻天猫、得物、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签约明星、直播带货、线下高端商圈开店,全方位打响知名度。
为了迅速扩张,品牌不惜重金投流、铺设渠道,甚至在2023年上半年就实现了 2亿元销售额,全年体量达到 6亿。看似风头正劲,实则暗藏危机。
问题在于,靠营销撑起的泡沫终究难以长久。过度依赖明星效应和单一产品(比如小雏菊元素),在产品设计、创新上始终缺乏突破,导致品牌很快陷入“审美疲劳”。
Mardi Mercredi的困境,其实是整个服装行业现状的缩影。高投流成本、高退货率、高库存,成为压垮无数服装品牌的三座大山。
根据亿级电商卖家的说法,目前线上推广费用已占到整体成本的 40%,部分品类甚至高达60%。女装退货率更是夸张,平均能达到 50%,羽绒服等细分类目甚至超过 80%。这意味着:卖三次货,才有一次成交。
而退货不仅意味着物流成本翻倍,还包括人工验货、整烫、运费险等隐性支出。曾经7元的发货成本,如今实际成本被拉升到 30元,这对利润空间无疑是致命打击。
退货率高,自然导致库存积压。根据中国服装协会数据,2024年服装行业的 产成品周转率为10.45次/年,同比下降5.07%,说明整个行业的库存消化速度在放缓。Mardi Mercredi的清仓甩卖,就是高库压下的必然结果。
Mardi Mercredi在扩张策略上,一边重砸电商投流,一边大举进军线下高端商圈。从上海前滩太古里起步,到北京、杭州、南京等一线城市核心商场,短短两年开出 33家门店,并计划继续布局长春、苏州等地。
但线上线下的“齐头并进”并没有构成合力,反而成了互相掣肘。
线上渠道投流成本高、假货猖獗,品牌不得不依赖线下门店提升品牌调性;而线下门店租金、人力、场地成本高,又倒逼品牌继续依赖线上销量来冲量。渠道冲突、资源分散,最终两边都没做出优势。
更致命的是,Mardi Mercredi过于依赖原有的“小雏菊”IP,产品元素始终没有更新换代,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品。虽然在韩国本土已经发展出童装、宠物衣、生活杂货等延展品类,但在中国市场,却基本只围绕服饰打转,产品线拓展缓慢。
而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像ZARA、H&M、优衣库这些快时尚巨头在价格上贴得近,小众潮牌如Ader Error、Rockfish等则在设计上更有新意。再加上大量“白牌”品牌以更低价格、快速上新抢占市场,Mardi Mercredi的中高端定位失去了竞争壁垒。
写在最后:红海竞争下,活下来比红更重要
Mardi Mercredi的败退,并不只是品牌自身的问题,而是整个服装行业的困境投射。营销可以一时带来热度,但真正能留下来的,终究是那些能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变化、注重产品力的品牌。
服装行业已经没有“流量红利”可言,接下来的比拼,是谁能实现线上线下的协同、谁能优化供应链、谁能在差异化中找到生存空间。
正如专家所说:“不要以为增长是必然的。”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远比短期爆红更重要。而那些能穿越周期的品牌,一定是把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身上,而不是只靠明星和广告。
Mardi Mercredi的故事,是一次提醒,也是一次警钟。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