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农科院——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吨半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9:15 1

摘要:“你看这玉米长得多壮!我们总结出了‘等宽行双株密植种肥同混播栽培’绿色种植管理新技术,连续三年比普通地块亩均增产150公斤。目前已推广了1万亩。”9月20日,在位于德州天衢新区赵虎镇吕庄村的德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农艺师赵同凯对记者说

市农科院专家调查小麦新品种田间表现

□本报记者宋延涛本报通讯员王继鹏

“你看这玉米长得多壮!我们总结出了‘等宽行双株密植种肥同混播栽培’绿色种植管理新技术,连续三年比普通地块亩均增产150公斤。目前已推广了1万亩。”9月20日,在位于德州天衢新区赵虎镇吕庄村的德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农艺师赵同凯对记者说。

近年来,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省农科院,在生物防治、生态种植等领域形成了较成熟的技术体系与专业人才队伍。通过整合省级科研资源与本土化试验基地网络,已在小麦-玉米周年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赋予“绿色”丰富实践内涵,为我市绿色“吨半粮”产能建设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德州市率先在全国建成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3年时间完成原定5年的任务。

今年,我市又提出了用3年时间实施绿色“吨半粮”产能建设工程的规划。绿色“吨半粮”产能建设工程是“产量达标”与“绿色发展”的结合,是在粮食生产领域推进的一项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系统性农业工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技术集成和生产模式创新,在特定区域实现每亩耕地年粮食总产量稳定达到1.5吨(即“吨半粮”),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避免单纯追求产量而忽视环境代价,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

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吨半粮”产能建设工程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突破口。在此之前,市农科院就聚焦绿色科技核心驱动力,系统开展了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着力破解传统粗放种植模式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生态功能退化等瓶颈问题,探索以科技创新驱动粮食生产绿色转型、提质增效的新路径,为绿色“吨半粮”产能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特别是,近年来市农科院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在关键作物与重点领域,以开展绿色技术集成示范为路径,取得“三控三减三提”(控虫害、控碳排、控农残;减化肥、减农药、减污染;提单产、提品质、提效益)显著成效。

——形成了玉米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示范。聚焦玉米生育期绿色防控与生态保育,系统示范四大核心技术。

一是等宽行双株密植种肥同混播栽培技术应用。经过2022年-2024年的试验,普遍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通过农技、农艺、农机三结合,实现夏玉米同步增施有机肥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综合肥料利用率提高5%-10%。

二是天敌昆虫规模化应用技术。与省农科院植保所合作,自2010年开始,着手天敌昆虫培育筛选与应用验证,形成了坚实技术体系,取得了扎实成效。通过规模化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虫害防控效率稳定在85%以上,亩均增产5%-8%,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5%。今年8月中旬,在天衢新区、德城区等核心示范区进行了规模化试验示范。

三是玉米专用生物防治菌剂应用。引进省农科院门兴元研究员团队研发的玉米内生菌NK1。经试验验证,该菌剂能有效抑制病虫害,促进作物生长,显著提升根际与农田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示范区内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

四是生态功能植物诱集与调控技术。市农科院连续2年在德城区黄河涯试验基地,开展玉米套种向日葵模式(20:1)试验。利用向日葵花盘大、花期长的特性,为瓢虫、食蚜蝇、草蛉、寄生蜂等玉米害虫天敌提供蜜源和栖息生境。同时,向日葵花盘吸引桃蛀螟、棉铃虫集中产卵,便于在非玉米田区域实施集中药剂防治(非化学农药优先),显著降低其在玉米雌穗上的落卵量。经试验对比,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主要害虫危害率控制在5%以下。

——形成了小麦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围绕小麦高产优质协同目标,集成应用三项绿色生态技术。

一是小麦保护性耕作(免耕)技术。市农科院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指导下,自2021年种植的试验玉米收获后,5年内不再进行旋耕或者耕翻,直接进行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方式。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措施实现保水保墒、改良土壤、节本增效的目标。通过模式的使用,实现亩节水25%,中产田亩增产达12.5%,该技术被认定为省主推技术。

二是小麦-蛇床草生态共生系统。“十三五”以来,市农科院联合省农科院戈峰研究员团队,在庆云县成功示范利用蛇床草化感作用抑制杂草,并作为天敌昆虫蜜源植物调控小麦蚜虫种群。试点区农药施用量降低4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2个百分点,摸索出“以草抑草、生态调控替代化学防控”新路径。该模式被省农科院作为生态调控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三是小麦专用生物防治菌剂应用。开展小麦内生菌NK2试验,用于小麦播前种子处理和分蘖期管理,有效防控病害,促进生长,显著提升小麦产量与品质。

——大豆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针对恶性寄生杂草菟丝子防控难题,创新引入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发的高效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主要成分为尖孢炭疽菌)。在市农科院创新园试验中,施药5至7天后菟丝子萎蔫率达85%,持效期20至30天,人工除草成本降低60%。

——推广设施农业绿色提质增效技术。近年来,市农科院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着力推广了两大绿色技术。

一是熊蜂与中华蜜蜂规模化授粉技术。该技术是省农科院经过10年验证,形成成熟的昆虫授粉技术,应用于设施蔬菜及果园,坐果率提升20%以上,品质全面达到绿色标准,带动农户增收15%以上。

二是天敌昆虫精准释放技术。在设施蔬菜大棚中,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害虫发生规律,系统性释放丽蚜小蜂、食蚜瘿蚊、捕食螨、小花蝽等天敌昆虫,靶向防治蓟马、粉虱、叶螨、蚜虫等主要害虫,防效达85%,显著减少化学农药依赖,提升蔬果绿色品质。

系统应用上述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区实现化肥施用量减少1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粮食单产水平提高5%-8%,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综合效益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吨半粮”“德州模式”。

来源:德州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