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日,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午餐桌上,一道本应营养美味的虾仁炒蛋,却因散发刺鼻臭味被紧急撤下。学生们回忆“刚咬一口就吐了”“虾仁里有沙子”“吃完后恶心腹泻”,而校方仅以饼干、面包临时替代,甚至有家长发现替代食品的配料表充斥着添加剂。这场风波的背后,是
2025年9月15日,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午餐桌上,一道本应营养美味的虾仁炒蛋,却因散发刺鼻臭味被紧急撤下。学生们回忆“刚咬一口就吐了”“虾仁里有沙子”“吃完后恶心腹泻”,而校方仅以饼干、面包临时替代,甚至有家长发现替代食品的配料表充斥着添加剂。这场风波的背后,是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家垄断全市500余所学校、日供餐超50万份的餐饮巨头,正将学生餐变成一场资本与监管的博弈。
9月15日中午,上海徐汇、普陀、闵行等多区家长陆续接到孩子反馈: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臭得像腐肉”。有学生描述,老师提前将整盘菜倒进垃圾桶后发放餐盒,却未解释原因;另有学校未撤菜,仅反复强调“不要吃虾仁”。当晚,多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家长邵女士的女儿甚至因“萝卜汤有怪味”被接回家休养。
涉事供应商绿捷公司回应称“仅部分批次虾仁含细沙,已留样检测”,但未解释臭味来源,也未回应学生健康问题。校方则以“内部流程”为由拒绝公开供应商资质及检测报告,甚至有学校以“涉密”为由禁止家长查看食材溯源信息。
绿捷公司的市场支配力令人震惊:
覆盖规模:承包上海16个区500余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餐饮,包括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学段;
供餐能力:日供餐量超50万份,2024年8月中标22所学校项目,2025年8月新增70条中标记录;
资本背景:董事长陶煦曾任新希望六和总裁,高管团队与新希望集团深度捆绑,实际控制权隐现资本巨鳄身影。
这种垄断并非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上海自2024年推行AB制午餐(每日两种套餐组合)后,绿捷凭借“标准化供应链+低价竞标”策略迅速扩张。但家长质疑:18元/餐的定价,却吃出“10元外卖都不如”的品质——荤菜仅几粒肉沫、蔬菜水煮无味、绿叶菜稀缺,甚至出现“每周3天油炸食品”的极端案例。
1.供应商的“免罪金牌”
绿捷公司虽宣称“留样检测”,但面对家长投诉却以“非所有批次问题”推诿,对呕吐、腹泻事件集体失声。其2024年被评为“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却屡现食品安全隐患:
2025年9月:虾仁炒蛋发臭、萝卜汤异味;
2024年:家长曝光“米饭凉如石”“炸鸡块当主菜”;
历史问题:食材细沙、添加剂超标等投诉频发。
2.监管部门的“踢皮球”游戏
事件发酵后,徐汇区教育局称“由市里供餐公司负责”,闵行区市监局电话无人接听,卫健委表示“需市监局牵头查处”。这种“九龙治水”的格局,导致问题从发现到处理滞后24小时以上,而AI监控、明厨亮灶等技术手段形同虚设——湖南用AI系统一年揪出56个问题,上海却需家长举报才行动。
3.学校的“沉默螺旋”
多所学校以“影响管理”“涉密”为由,拒绝家长参与食材验收,甚至要求学生签署“免责协议”才能自带午餐。这种封闭式管理,让绿捷公司得以长期使用“临时工+二次外包”模式压缩成本,2024年社保缴纳人数仅57人,却能支撑50万份日供餐量。
1.引入市场竞争,打破垄断格局
广西某县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劣质企业终身禁入;浙江衢州推行“四方验收”(校方、配送方、劳务方、家长代表共同验餐),家长满意度提升30%。这些案例证明:开放市场、强化监督,才能倒逼供应商提升质量。
2.透明化供应链,让阳光照进厨房
山西部分学校直播食堂操作,采购记录全程公开;上海可借鉴“食材溯源码”制度,家长扫码即可查看食材来源、检测报告及制作流程,让每一份餐食都可追溯、可追责。
3.赋予家长“否决权”,重建信任纽带
学校应设立膳食监督家委会,赋予家长对菜单制定、供应商选择、价格谈判的实质性参与权。当家长能直接退回不合格餐食时,供应商的“糊弄式供餐”将失去生存空间。
一盘臭虾仁,撕开了校园餐垄断的遮羞布。当资本将学生餐视为“流量入口”,当监管沦为“文件游戏”,当学校变成“沉默共谋者”,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孩子的健康,更是对教育公平的信仰。
校园餐不应是生意,而是良心。它连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焦虑,更照见一个社会的底线。唯有打破垄断、透明监管、赋予家长话语权,才能让每一份午餐都承载起“安全、营养、温暖”的承诺。
来源:疯狂小李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