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尔街光鲜亮丽的量化金融世界里,一场丑闻正剧烈发酵。主角正是一名年仅34岁的华人量化分析师——吴某(Jian Wu,音译)。
原创Eva英伦大叔
2025年09月24日 01:20英国
在华尔街光鲜亮丽的量化金融世界里,一场丑闻正剧烈发酵。主角正是一名年仅34岁的华人量化分析师——吴某(Jian Wu,音译)。
他原本是纽约知名对冲基金 Two Sigma Investments 的高级副总裁,属于金融金字塔顶端的“天之骄子”。然而,他如今的身份却是 FBI 在逃通缉犯,背负电信诈骗、证券欺诈、洗钱三项重罪指控,每一项最高可判20年。
1
算法背后的魔手
量化基金的核心是模型,数学与代码,犹如金融世界的武器库。Two Sigma 作为华尔街最负盛名的量化对冲基金之一,管理着数千亿美元资金。
2023年,公司内部首先察觉到异常——某些基金的盈亏曲线出现反常波动。部分基金亏损严重,而另一些基金却反常获利。对冲基金里的异常,就像外科手术中的“失血”:任何细微异常都意味着背后可能有致命漏洞。
据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的起诉书,吴某在2021至2023年间,在模型正式上线使用之后,秘密调整交易模型参数,并在未经授权的伪造数据集上回测模型,以制造“优异表现”的假象。
这种“后手”操作让Two Sigma误以为这些模型带来了高alpha(超额收益),从而信任这些模型,并在年度评估中给吴某发放了高达2350万美元的奖金。
与此同时,一些基金由于这些错误或被操纵的模型配置,遭受异常亏损,而另一些基金却表现出异常盈利,形成极其扭曲的盈亏分布。而真正的后果是,客户与基金蒙受高达 6.2亿美元的异常盈亏。
当 Two Sigma 的风控部门和模型审核团队开始深入调查时,他们发现吴的模型与其他模型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correlation),也就是说这些模型并不真正独立,而是几乎复制或“模仿”了已经存在的模型预测。而正是这种缺乏“decorrelation”(模型独立性)的特征,触发了进一步审查。
于是,Two Sigma最终将他置于行政休假状态,并于2024年彻底解雇。
如果说金融欺诈是吴某命运中的第一把火,那“炫富帖”就是第二把火。
这则帖子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内容让人忍不住瞠目结舌: 一张清晰的收入柱状图,显示从2018年几十万美元,到2022年竟飙升至 23,509,000 美元。
配文写着:“心态还是太年轻,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偷偷炫耀下。”
这条帖子一夜间在社媒上“炸锅”,很快就有熟人认出了发帖者是吴某。
更讽刺的是,当时人们只把这当成“年轻人虚荣”的笑谈,却没想到几年后,检方在起诉书里引用这则帖子作为铁证:虚增的奖金数额,与“炫富帖”里一模一样。
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炫耀本是想“偷偷开心”,结果却成为压垮他的致命破绽。
2
金融圈的“造神”与“毁神”
吴某的极速崛起,在量化金融界,虽不常见,却也并非完全没有先例。量化交易、算法模型、机器学习预测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给极少数技术精英带来了“几何级”的财富跃升。
只要模型有效,一旦成功,个人薪酬可能在短时间内飙升至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这在传统金融从业者看来几乎是“开挂人生”。
然而,这个行业的高天花板,也意味着高风险。模型是黑箱:参数调整只需几行代码,却可能对收益曲线产生天壤之别的效果。有别于传统投资中的直观判断或人为交易信号,量化模型的“隐蔽性”与“复杂性”使得外部很难察觉某些微调是否合规或诚实。
正如 Two Sigma 的制度设计所体现的,他们要求新模型必须与现有模型“去相关”(decorrelation),以确保每个模型提供的是独立、新的投资信号,而不是重复旧有模型的预测。
图源:finance.ifeng
吴某正是利用了这个制度空隙:他在模型上线后偷偷调参,使得“decorrelation”指标接近零,导致模型预测实际上高度重复原有模型,然而表面上却被标记为“独特”“优异”。
这个过程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在高度依赖模型与算法的投资环境中,制度设计和监督机制如果不够严密,即使是看似合规的模型审批流程,也可能被“后门”滥用。
Two Sigma 在2023年初才发现异常,但问题其实从2021年就已存在。换句话说,吴的“幻术”至少维持了三年之久。
2025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办公室与FBI联合宣布:正式起诉吴某。指控包括:电信诈骗(Wire Fraud)、证券欺诈(SECurities Fraud)、洗钱(Money Laundering)。
这三项罪名,都是华尔街金融犯罪的“重磅炸弹”,每项最高可判20年监禁。
与此同时,美国证监会(SEC)也启动了民事诉讼。检方称,他至少修改了14个投资模型,误导公司与客户,骗取奖金,并导致投资人遭受重大损失。而此时吴某已经不见踪影,FBI 将他列入在逃名单。
一个曾经在曼哈顿买下千万级豪宅的“金融新贵”,如今成了联邦通缉犯。
3
炫耀与贪婪的双重陷阱
回过头看,吴某的故事几乎就是“虚荣心+贪婪”的结合体。如果没有贪婪,他不会动手改模型;如果没有虚荣,他不会发那条“炫富帖”;如果没有这两者,他或许还能在华尔街继续风光数年。但人性的弱点,往往比算法更难掌控。
“再高明的算法,也无法掩盖贪欲;再隐秘的炫耀,也可能成为致命破绽。”这句话,不仅是对吴健,也是对无数金融从业者的警示。
也有人提出反思:在华尔街“唯业绩论”的高压环境下,是否给了从业者铤而走险的动机?监管是否过度依赖内部信任?而对个人而言,虚荣与财富的炫耀,是否早已超越了理性?
在外界眼中,量化金融是 “聪明人下场搏杀资本的最高舞台”。博士们写代码,公式与算法左右资金的流向。然而,光鲜背后,是巨大的不确定与诱惑。
如今,吴健依旧在逃。检方正在追踪他的下落。有人猜测他可能逃往亚洲,也有人认为他仍潜伏在美国境内。
算法可以制造财富,但无法遮盖欺诈,财富可以满足虚荣,但虚荣也可能送人入狱。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