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丨长治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绘就丰收画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8:15 1

摘要:丰收来之不易。从崎岖的山地到层叠的丘陵,从开阔的盆地到交错的河谷,广袤的土地孕育多样的农作物,各县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农民朋友勤勤恳恳、精耕细作,用汗水浇灌希望。

田畴沃野尽欢歌

——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绘就丰收画卷

“我们丰收啦!”

稻浪翻金,椒红似火,长治这片沃土处处跃动着喜悦的音符。

丰收来之不易。从崎岖的山地到层叠的丘陵,从开阔的盆地到交错的河谷,广袤的土地孕育多样的农作物,各县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农民朋友勤勤恳恳、精耕细作,用汗水浇灌希望。

丰收成色十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立足精品小杂粮、道地中药材、特色蔬菜等优势,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累计达到10个。

欢庆丰收,感受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气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我市广袤田野充满生机与活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步向前,农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沃野良田好“丰”景

当秋风掠过上党区的层峦叠嶂,吹黄了田野里的玉米叶,一首关于丰收的金色交响曲在这片土地上奏响。

9月20日,在郝家庄镇白家沟村200多亩玉米地里,村民抢抓晴好天气,采收鲜食玉米。“今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持续建设,村里的农作物全部使用了膜下滴灌技术,玉米出苗率比往年提高了10%,亩产玉米可达1000公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泽平介绍。

向土地要效益,让耕地多产出,让产业更优化。近年来,白家沟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新技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智能化,让丰收更有“底气”。

曾经靠天吃饭的农田,如今变身“智慧粮仓”,滴灌管道织成水网,汩汩清水不仅浸润着土地,更滋润着农民的心窝。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水肥一体化让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0%,用水节省了30%。”宋泽平说。

从土地平整、灌溉升级,到田间道路硬化、智能监测系统覆盖,白家沟村用“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良田,铺出一条乡村振兴的丰收之路。

新模式下助“丰”产

山河入半秋,农家正丰收。在襄垣县太平村专业合作社的复合种植示范田里,玉米秆上结着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大豆茎蔓上挂着一串串结实丰盈的豆荚。

“过去种玉米,一亩地忙活一年,也就挣千把块钱。现在大豆套种玉米,玉米亩产没少,还能多收200多斤大豆。”太平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北战难掩丰收的喜悦。

今年以来,襄垣县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一季双收、粮豆共赢”。

为最大限度发挥复合种植优势,襄垣县推广“四行玉米间作四行大豆”的“四四模式”,通过科学配置株行距,优化光能、养分利用效率,实现亩产效益最大化。县、镇两级农技服务队下沉一线,开展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技术指导,并通过集中培训、田间课堂等方式,帮助农户掌握核心技术,实现科学种田。

随着种植模式不断成熟,襄垣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从零星试点发展为规模化推广。目前,这一模式已覆盖9个镇的69个种植主体,种植面积达1.33万亩,带动广大农户粮豆双收、效益倍增。

科技赋能绘“丰”年

时值金秋,在沁县,“沁州黄”小米迎来丰收。田间地头,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微风拂过,谷浪翻滚。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沁州黄产业已成为沁县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3万余亩,全县呈现出“家家种谷子、户户沁州黄”的景象。

产业振兴,种业先行。为了保护好、发展好沁州黄这一地方特色优良品种,沁县与山西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了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山西农科院研发的“沁黄”系列新品种,如沁黄3号、4号,优化了抗病性和产量,确保品质稳定。

“我们通过‘提纯复壮’,不断选育优良单株,保持和恢复沁州黄的种性,确保其纯度、净度和发芽率。”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董事长石耀武介绍。公司采用“统一育种、统一供种”的模式,从源头保证了全县种植的“沁州黄”小米品质纯正、性状稳定。

不仅保种,更要增产提质。沁县大力推广绿色、有机、高效的标准化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以前种谷子靠天吃饭、靠经验管理,现在讲的是科学种田。”沁州黄镇党委书记田冠英指着眼前的谷子说,“你看这谷粒色泽金黄、饱满圆润。什么时候施肥、浇多少水、怎么防病,都有讲究。科技助力、管理到位,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田畴沃野,“丰”光无限。我们在这里触摸丰收的温度,分享沉甸甸的获得感,见证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

又是一年春华秋实。此刻,笑容写在农民脸上,幸福钻进农民心里。

来源:上党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