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是佛教信徒,前几天那篇《 我执的苦,存进了阿赖耶识的种子里 》被推流。突然粉丝数增加好多,这一篇到此刻才7K阅读量,但带来了100多个关注数,其中好多新粉的网名都很有“佛性”,比如“XX随缘”,“XX喜乐”,“XX善念”等等。然后私信留言箱里好多人问我是否接广,我问是什么类型的,回答都是寺院结缘广告。 熟悉我的老读者知道我从不接广,更不会因这篇火了而接一个自己都不信的事物的广告。这种情节就如同我曾经对于卖 保险的看法 一样。我失业到今天一年半了,但我即便 送外卖 也不会选择卖保险。原因就一个:我不信。 至于佛学,我喜欢和感兴趣的是其中的逻辑和哲学,而并非佛教,我甚至觉得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很大程度已经脱离了原本释伽牟尼的对于佛学奥义的根本,因为世俗而世俗,因为敛财而敛财。而佛学的本质追根溯源就只有一个根本:缘起性空。 在这个根本之上才有了四法印,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等等概念。但千万别忘了,一切不离其宗,缘起性空才是其根本。 《 我执的苦,存进了阿赖耶识的种子里 》这篇里,我提到了八识,我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概念,甚至把末那识看成佛学的我执或者心理学的自我意识;把阿赖耶识看成业力的种子或者心理学里的潜意识。但我压根就没去相信什么“轮回”。虽然“轮回”这件事本身和是否有“上帝”一样无法证明或者证伪。毕竟谁都没法死一次去验证,即便濒死体验者的说辞也更像玄学,而非科学。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休谟的怀疑论以及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当一件事都无法说明他是错的那这件事就没有被讨论的意义。这便是科学思维,也是现代学堂,我们这代人和古人私塾科举最大的区别。我们接受的教育底层是学会如何科学思维。 当然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即便接受了现代教育,取得了大学文凭,但思考方式和几百年前的古人没啥区别,甚至和农村里没读过书的父辈们也差不太多,比如把高考比做科举,动不动就谈什么阶层固化,也不曾会去思考某件事的发展逻辑以及思考不这么做会怎样。或者说我们的教育太过于功利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根本就没有接受到真正的教育,被功利化蒙蔽了双眼,学校只关注KPI,把学生当产品,把老师当牛马。教育成了工厂流水线,人被当作零件。这样的环境何谈博雅教育,何谈人文精神,因为一定会有人问:这有何用,能当饭吃吗?弄的读书的目的就是吃饭一样。最终高校妥协,一个个办成了蓝翔新东方的翻版技术学校。这是教育的成功吗?或许真是,因为用成功学的定义看,一切向钱看,这标准不是成功是什么?然后一旦有人挣到钱,一堆人扎堆模仿,再然后就是内卷,卷出来的就以为自己成功了,卷输了的灰头土脸。 所谓意义感,本身就是这一场被精心设计的骗局。因为你以为的成功都裹挟着别人对于未来的“画饼”,鸡汤的激励,人生的信条等等。但一切都犹如梦幻泡影。当你挣不到钱的时候,你可能会在财神殿里长跪不起,却在月老面前爱搭不理。也可能沮丧哭泣,从此再也也不想努力了。而你却从来没想过追求这些意义本身就没有意义的,因为人总会死的,在短短的2万多天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只是一场过客罢了,虽然我们不谈人死后有没有天堂或者地狱,但你想在临终闭眼那一刻脑中留下怎样的情境片段,这或许才是人生的意义。 我曾说过时间都是虚构的,未来不存在,过去也不存在。关注当下,认真吃饭,认真走路,好好睡觉,此乃正念,这件事本身却是没人会教的,如此简单如儿童版都能理解的事情,往往成年人的世界却忘的一干二净。 这些都是佛学让我感受到的,并不会因为去庙里烧几次香而大彻大悟,反而烧香会使得执念越来越深,当然虔诚的信徒最多也就如同神秀一般做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或许才是佛教的面目,所以他才会追杀惠能到天涯海角,虔诚就是“我执”,而不是“无我”。如果有一天虔诚者大彻大悟,也会把自己最看重的菩提树和明镜台砸烂,且说出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能真正走出我执,重获新生。摘要:我真的不是佛教信徒,前几天那篇《我执的苦,存进了阿赖耶识的种子里》被推流。突然粉丝数增加好多,这一篇到此刻才7K阅读量,但带来了100多个关注数,其中好多新粉的网名都很有“佛性”,比如“XX随缘”,“XX喜乐”,“XX善念”等等。然后私信留言箱里好多人问我是否
来源:神秘暖阳K7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