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视察江苏那年,天刚泛热气。1953年春,省里忙成一锅粥,南京无星级宾馆,别墅找不到,只能腾出省委的几栋宿舍楼。谭震林赶来报工作,看着临时收拾的房间,心里打鼓。可毛主席在意这个吗?外表新旧、待遇高低,他一向不是那种挑剔的人。不过他坐下就聊起了大家关心的话题
毛主席视察江苏那年,天刚泛热气。1953年春,省里忙成一锅粥,南京无星级宾馆,别墅找不到,只能腾出省委的几栋宿舍楼。谭震林赶来报工作,看着临时收拾的房间,心里打鼓。可毛主席在意这个吗?外表新旧、待遇高低,他一向不是那种挑剔的人。不过他坐下就聊起了大家关心的话题——钱。他问谭震林,问罗瑞卿,问杨尚昆,问在场的人在银行都存了多少?
气氛一时间说不清微妙,简单的数字,数出来却总带点家底的意味。有人只存了十块,有人只有八块。轮到谭震林,他脱口而出“三十块”。毛主席觉得好玩,笑称谭震林是个“富农”,又叫了声“谭老板”。大家笑,他也跟着笑,倒也没有觉得受窘。可“老板”这词儿是褒是贬,还是玩笑,不像这天下午的阳光,有点暧昧,也有点温度。到底谭震林多有钱?三十块搁在那个时候,顶多也就是两月工资,谈不上哪些富贵。但毛主席这句玩笑,一下子勾起大家的老记忆。
为什么他叫“谭老板”?这里头有门道。不回头不知道,这个称呼一直埋在许多年的过往里。上世纪二十年代,谭震林刚入党时,其实家底平平。他也不是商人出身,倒是靠一双鞋穿烂了几双,从井冈山到福建闽西,一路硬拼出来的。红四军东征闽西那年,他身子骨干没几两肉,那时候他主要管政工和动员。指挥打上杭,鼓动士气跳到台前。不巧,战役最后没打下来,红军只得撤退。
战前动员,他说了句大实话:冲进城打下上杭,大家放个三天假,上街买买东西,上杭啥都有。毛主席听见这个,私下里把他叫过去,脸色不大好看。说部队进城头一件事是立规矩,不是放松。他说自己带兵从没这样过。谭震林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嘴快有时候也是问题,那时的纪律,原来要比自由更重要。这事对他是一次提醒,后头每当部队打进城,他第一个抓纲要,哪怕被将士抱怨苛刻,他认了。
后来他在福建闽西搞根据地,闽西红军学校一手拉起来。师资紧张,宿舍揭不开锅,照样日夜熬出了一批骨干。新兵老兵混住,口水仗打得不轻。几年抗战,谭震林没少掉头发,但根据地活了下来,就是没垮。蒋介石来了又去,围剿没停过,但人心没散。百姓粮食少,他还总是抢着支援,药品只够救自家伤员,也会分出去些。日子苦吧,不一样的是,大伙都愿信他。他是真的啥都舍得。
抗日战争转眼开始,谭震林的角色变了。他化名林俊,穿起白衬衣、背带西裤,像模像样鼓捣起老板的行头。这回是真乔装了。去了常熟、苏州,到处被查,晚上查房查得紧,他就到电影院窝着,等风头过再回去。一路做戏,演老板演得像——可其实自己兜里的钱还没小工多。后来接头的人也是老板装扮,也不敢明说,怕暴露。大阪意外重重没全写出来,反正惊险事,哪个革命年代能少?
到了地方,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谭震林做主拉起队伍。上海那边也来过人,工人学生都混在兵里。江南水网里游击战,跟日军打了一年半载,情报网老练得有点像老江湖。也有人说他重规则,带兵太直,但东线能打就是事实。有趣的是,大家都叫他“谭老板”,从那以后,这绰号哪哪都是。也许是因为他那身老板衣裳穿得太像了,也有说其实就是看他主心骨强。
但谭震林如果真有“老板习气”,也就不会天天叮嘱干部不许损公肥私了。他不收礼,这不算新闻。很多年后,乡亲带辣椒豆腐来探望,他很少要,大多是让乡亲带回去。真拿不回走,他照价付钱。从不收百姓一针一线。这听起来有点轴,不合时宜,但他自己觉得这就是规矩。
他对自个家里人也不容情。兄弟提了想要给安排工作,被他训斥得不敢再提。他对孩子说,你们要靠自己吃饭,不要指望父母。六个子女,没哪个沾了什么“革命干部”的便宜。这点倒是铁板钉钉的,不管外人怎么说。
1957年,他带头下去基层,四十来天吃住在农村,问老农民收成,还喝了一口浑水。有人说省委书记没必要这么辛苦,但谭震林觉得不过瘾。他喜欢搞实地调研,每年都写自个的调查报告,稿子不假手别人。总结会上他还开玩笑说,“照念秘书稿子算啥领导?”其实他有时候也觉得写这种报告很累,容易说错,犯错在所难免,但他不在乎这些。
不过话说回来,谭震林“纪律铁面”,可他在底层其实还挺有人情味。这种一面板着脸讲规矩,一面什么得罪人的话都敢说,也就是他了。可等前线打仗,遇困局的时候,他又能讲和气,给士兵递馒头、盖棉被,记名字,查伤员。他自语,有时候太严苛容易带来距离,但不严又怕出乱子。这样反反复复,说他性格矛盾,一点都没错。
还有件事不能不说,谭震林脑子活,知识面广。抗苏德战争那年,情报报道全靠外部资料,他在地图上画得跟下棋似的。会议发言不用写稿,敌我势力、伤亡对比,张口就来,还都核实过数据。战士们不信,回头总是拿报纸查,结果都是真的。是不是天生这块料?也有人说就是太上心,连睡觉都皱着眉头。
其实这样一个人,很多做法看着容易,其实学不来。捧着三十块存款也好,玩老板打扮也罢,都带着那个年代人的俭朴和一点狡黠。说实话,三十块放今天不过几杯奶茶,但那年头,能拿出来的也不多。他白手起家,带兵打仗,大到战略转折,小到家里兄弟调动,他什么都管。偶尔被人吐槽作风太旧,只好自嘲两句,不以为然。
他做了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经济刚起步。他最上心的不是文件,也不是头衔,是麻纺厂、农场、西湖边上的树。他觉得要先让人活下来,树活了,人活了,城市也就活了。他办麻纺厂,批了土地种麻,再搞农场,就是怕原料断供。他讲管理时思路清爽,没说什么空口号。
到了晚年,他还是那副样子,不爱应酬。七十多岁了,还在工厂剪彩,也会在会议上懒得应付场面。有时候觉得,这种人,一个朝代未必出几个,还是时代推他出来的。硬汉也好,老板也罢,反正谭震林的生活,就是一部跌宕历史剧,做事不留情面,做人却又柔软。
到底三十块存款算不算富农?其实不是这数字的事。毛主席一句“谭老板”,里面既有认可,也带着点幽默。那个年代人不看这一纸钱数,更看一个人的底线。说谭震林“老板”,其实也是一种褒奖。他一生讲原则,但做人又不刻板,能做事,也能顾人情。老板这一称号,表面上风趣,背后却藏着厚重的认可和信任。
所以那些小故事零零碎碎讲下来,三十块不是全部,毛主席随口一笑,是在点出一个品格。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也没挣什么主人翁的钱。把人叫成“富农”也好,老板也好,多是朋友间的善意玩笑。真要说,这些历史片段里,最重要的不是数字,也不是名号。
经历了一堆磕磕绊绊,他走得不算顺,有些决断自己都犹豫。但这些故事合起来,也就是那个年代人的样子:矛盾、坚韧、能开玩笑,也能为正事一锤定音。到底“谭老板”是怎么来的,已经说了太多轮。谭震林就是那样一个,一半柔软,一半倔强,平常生活里一点都不起眼,却能扛下风雨的“老板”。
这,就是属于中国那个年代最独特的老板形象——不是因为三十块钱,也不是因为演绎本事,而是能在复杂、人情、纪律和温度几种矛盾里找回自己的那一类人。
来源:蝉鸣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