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与隋,两道影子在历史的长河里一闪而过,前后脚踏碎了一地传统。天下刚被统一,似乎就来不及欢喜,便又陷入风暴。秦灭六国,那场战事至今还叫人心跳加快。不是简单的暴力扩张,更像彻底的制度狂飙。郡县制替代分封,听起来没什么复杂理论吧?但实际上,旧贵族一下子失去生存空间
秦与隋,两道影子在历史的长河里一闪而过,前后脚踏碎了一地传统。天下刚被统一,似乎就来不及欢喜,便又陷入风暴。秦灭六国,那场战事至今还叫人心跳加快。不是简单的暴力扩张,更像彻底的制度狂飙。郡县制替代分封,听起来没什么复杂理论吧?但实际上,旧贵族一下子失去生存空间,谁还会乖乖接受新规则?!
仔细想想,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度量衡,这些在后来成为进步的代表。可当时那种沉重喘不过气。老六国贵族几乎一夜间沦为阶下囚,民间传来纷纷的窃窃私语,没有谁乐意自己的生活突然被颠覆。那些逼着移民、砸掉旧有传统的动作,谁又能真的赞同?秦的土地私有制释放了生产力,看起来为汉朝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谁知农民没捞到什么实惠呢?!
短短十五年,从盛极转衰。暴政和腐败只是表面伤口,更深的,是新旧利益层的剧烈碰撞。制度一刀切,执行太猛。贵族没了特权,农民没了希望,官僚体系在变革中颤抖,老百姓卷入其中再无退路。谁敢说这不是一次巨大地震?!
各地骚动,反抗越发猛烈。制度本身有进步的影子,但现实远比书里复杂。一方面,秦始皇的改革让中国第一次可以以统一面貌应对外部挑战。但同时,他一意孤行,没给任何人喘息机会。甚至有些政策本身,在短期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消耗。“苛政猛于虎”,这句话也许是后人夸大了,但百姓累了,不愿再忍。
比如修筑长城、驰道,不仅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还让民心流失。地主大量兼并土地,没几人能安稳坐在家里吃饭。史料显示,秦末农民起义,参与人数迅速扩大,这有什么不对吗?又或者,秦政的效率其实也没那么低,很多基础设施为汉、唐所用,可毕竟没有协调新旧势力,两边都得罪了。
有意思的是,等到汉朝来了,原六国贵族换了一批称呼,土地兼并也没消失,农民地位甚至还低。那时人们突然又觉得秦的统一不是那么可怕。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历史的视角总在变。
汉初宽缓政策,为国家积攒了不少口碑。这证明,不过分压迫社会本就可以稳定发展。可又反过来说,秦始皇若不施行极端手段,有可能统一六国吗?时机、环境都难以复刻,谁能下定论。历史没绝对答案。
再说到隋朝,同样短命,却几乎是唐的影子。三省六部,科举制度,一连串政治改革。结束了南北分裂,让华夏再次成一体。只是士族门第势力难以一下削弱,隋推行科举制击中了他们的痛处。可科举刚兴起时,受益的新官僚团体力量太薄弱,士族势力还是主导,这局面一时无法彻底改变。
大运河修建耗费无数财力民力,开疆扩土,派兵远征。这本该让国家强盛,但民力透支,无人善后。隋炀帝被贴上“暴君”标签,明明他做的不少事后来都被唐朝沿用。可隋灭亡之前,社会已成一锅乱粥。士族不断反弹,新官僚集团还没长大,谁能安然度过?隋朝其实是制度更迭的必经疼痛期。它没能完成利益融合,旧根未除,新芽难发。不管怎么说,这种极端变革,注定要有消耗和牺牲。
说隋朝没功绩太片面,大唐盛世的盛况得靠隋的底子发芽。唐初的新贵族官僚集团壮大,政治经济回归理性,社会才稳住。可话又说回来,隋的改革太急,没有给社会填补空隙,这才导致了灭亡。新旧交替总是这样,有赢家有输家,谁也不能全身而退。
看最新研究,比如中国社科院史专业的数据:隋大运河工程实施共动用劳力超过五百万。这是官方辛苦统计,不只是后人臆测。大面积土地分配造成经济断层,士族不甘于失权,起兵反叛。科举初创录用人数也极有限,实际未能形成稳定官僚体系。唐承其定位,科举才逐渐壮大,成为支撑百万文官的大厦。
放在现实里,大变动期谁都不舒服。秦灭六国,隋平南北,都是在强大压力下进行的制度更新。历史总喜欢歌颂盛世,可盛世背后往往印着前人的痛苦。比如隋炀帝大运河,现今看似造福千年,可当时百姓死于劳役的哭声谁听见?对比隋唐制度变革,其实唐初的宽缓政策更受民间欢迎。新生官僚阶层获得足够力量才敢与士族分庭抗礼。若隋朝没有提前打下这些基础,唐朝恐怕也没什么可夸耀的盛世。
再转回秦隋共性,都死于二世。难道是制度问题,还是继承者的识人不明?这点学界意见分歧很大。有说是统治者个性极端导致政治危机,也有人认为太片面。譬如秦始皇和隋文帝本人都极强势,倒是二世而亡的帝王被动裹挟,不知应变。可也有反面证据,说明即使强力领导者,也不能保证新制度立马获得民心。继承者能力有限,新旧矛盾激化,一朝崩盘。
这两朝制度创新没能同步壮大新利益集团,社会没能迅速消化冲击,也许是最大的原因。变革本身没错,唯独没给社会喘息和调整的机会。过渡王朝短暂辉煌,总归要有牺牲品。体系设计太过宏大,却缺乏温和缓解的手段,脆弱本不难预料。
再怎么说,历代制度更迭多来自激烈碰撞,老迈的既得利益集团总是抵抗新秩序。新兴力量尚未形成,当家作主容易,维稳却难。说到底,秦和隋都在极端环境下实施了大变革,没能拉拢足够多的新受益群体,这才步入短命王朝的漩涡。
但也不全是坏事。不管是秦制为郡县制度,还是隋制革新官僚体系,中国后续两千年都有继承和演变。没有他们踩出的路,后来的汉唐也许不会拥有那么大的格局。所以,强势变革很容易引来反弹,但温和转型也常常永远无法动摇根本。究竟哪种更好?往往得看那时具体的环境和社会状态,失衡就必然要倒塌。
制度的变革,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基础,每一环都可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谁也无法预测哪一步是踩空,哪一步成了时代的支点。似乎统一、兴盛、短命,都是过渡时代无法避免的标签。开创与毁灭仅一步之遥,委实叫人唏嘘。
而最终,新旧势力此消彼长,王朝更替自有周期。短暂的痛苦,长远的进步,历史留给后人的,可能就是这样的选择空间。
来源:星垂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