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国内首档大语文公开课综艺节目《超级语文课》正在热播,一位以“理科思维解诗词,跨界融合进课堂”为标签的语文教师——杨杰,凭借其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与跨学科融合的课堂实践,一路过关斩将,从全国海选的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以全国二十四强选手身份参与节目录制,经过
“请你试着用数学、物理、地理、生物学或其他学科的图形,表示诗中主人公与‘伊人’之间的关系……”
“‘伊人’可以是夸父逐的日,可以是嫦娥奔的月,可以是精卫填的海,可以是愚公移的山……”
“牛魔王不过是没有取经的孙悟空,他们互为平行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你们会想起曾经有一个湖南来的杨老师,给我上了一堂不一样的语文课。那时,你我的距离看似很远,却又特别近……”
近期,国内首档大语文公开课综艺节目《超级语文课》正在热播,一位以“理科思维解诗词,跨界融合进课堂”为标签的语文教师——杨杰,凭借其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与跨学科融合的课堂实践,一路过关斩将,从全国海选的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以全国二十四强选手身份参与节目录制,经过三轮激烈比拼,最终成功挺进总决赛,跻身全国五强的行列。
这位来自湖南师大附中雨花学校的“构课大王”,用实力诠释了新时代语文教育的无限可能。
教学创新:
打破学科壁垒,让语文“活”起来
杨杰的课堂始终贯穿着“跨界融合”的理念。在首轮“拿手一课”环节,他突破传统诗歌赏析的框架,引入理科的知识概念,引导学生将《诗经·蒹葭》中“伊人”这一抽象的意象转化为可视化的图象。通过数轴上距离的变化,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感张力,理性思维与文学感性在课堂中碰撞出火花,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创新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更被课评员评价为“将语文课堂推向多维度认知的典范”。
而在第三赛段“极限一课”的即兴挑战中,杨杰抽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巧妙地将古典意象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将古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转化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实验,让千年送别诗焕发出时代温度。这种以生活化视角重构经典的尝试,正是他“让语文扎根现实”这一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
AI助力课堂,精准提升教学效能
作为节目与希沃AI技术深度合作的受益者,杨杰在备授课中充分展现了科技对教育的革新力量。在《西游记》“四探魔王”精读课设计中,他借助希沃AI的“一键生成课件”功能快速整合素材,并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画特效,打造出兼具文学性与互动性的沉浸式课堂。课后,希沃智能反馈系统生成的课堂活跃图显示,学生互动分布均匀,问答参与度高,印证了其教学设计的高效性。
赛事征程:
从“非常一课”到总决赛的破茧之路
回顾整个参赛过程,杨杰的晋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非常一课”赛段,他经历了“半夜敲门求教同行”“连续熬夜备课”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甚至一度“濒临崩溃”。然而,凭借对教学细节的极致追求,他最终以“深度阅读”与“逻辑拆解”的双重优势征服在场评委与学生,成为整本书阅读赛制的标杆案例。
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让思维进阶
杨杰始终强调“语文课堂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主动思考”。无论是通过跨学科形式解读《诗经》名篇,还是发掘唐诗中的现代意义与永恒主题,他的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将知识传递转化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教育专家李强所言:“杨杰老师的课堂极具创意,既是值得全国语文教师学习的示范课,更是助力学生推开经典大门的钥匙。”
展望总决赛:
创新与温情的终极对决
在即将到来的总决赛中,杨杰将面对“最难一课”的终极挑战。他表示,自己或将选择一篇迄今为止几乎没有示范课例的经典文本作为赛课篇目,给全国电视观众带来一堂可感知的,眼前一亮的,从未感受过的语文课。无论结果如何,这位“非典型语文教师”已用行动证明:教育创新的本质,在于以情怀为根,以技术为翼,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启迪心智的旅程。
杨杰坦言,这一次参加《超级语文课》节目,结识了许多出身名校或教研院所的业内名师,跟他们相比,自己就是一个“无职称,无头衔,无名校光环”的“三无教师”,从未想过能进总决赛。从“三无教师”到“教学先锋”,杨杰在《超级语文课》的舞台上,不仅展现了个人教学风格的多元进化,更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涌动起一场语文教育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融合的革命性风潮。他的故事,正为万千一线教师提供着“创新无畏,深耕不辍”的鲜活范本。
分享
在看
留言
来源:雨花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