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谈-谈谈沙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3:24 3

摘要:沙市之名,始于唐代杜甫笔下。他在《宿白沙驿》诗中写道 “驿边沙旧白,湖外草新青”,又在《舟中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中留下 “雨喜平沙净” 的诗句,描绘出此地多白沙的景象。王建《江陵即事》里 “十里津头压大堤”“蜀女下河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的诗句,可见唐

沙市之名,始于唐代杜甫笔下。他在《宿白沙驿》诗中写道 “驿边沙旧白,湖外草新青”,又在《舟中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中留下 “雨喜平沙净” 的诗句,描绘出此地多白沙的景象。王建《江陵即事》里 “十里津头压大堤”“蜀女下河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的诗句,可见唐代沙市已是商贾往来之地。

到了宋代,苏轼《荆州十首》中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舟”“风卷白沙旋” 等句,展现出与唐代无异的繁荣景象,其 “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 更是提及荆州望沙楼,此楼为高季兴所筑,用于眺望沙津。陆游《荆州歌》中 “沙头巷泊三千家” 的描述,表明南宋时期沙市已成为大市集,且 “沙头” 之名已久,同时沙市还成为军用镇守之地,有城池设置,《宋史・司马梦求传》中记载度宗末年调司马梦求为江陵沙市监镇,元兵来攻时沙市恃水为防,便是佐证。

元代对沙市城池进行了增筑。据荆州江陵府县志记载,沙市相传为楚古城,有四门,分别是南大寨、北美化、东塔儿、西新开,元末增筑大寨门,里杜曰忽卜喇,乃当日监作者之名。城中有一大冢,周遭数十丈,称敖玉冢,即楚相叔孙之穹。西门有八蛮洞口,旧为望江亭,元大德年间在其上建城隍庙,虽称楚之故地,恐为附会,不过沙市确为楚都近郊之地。另据方志记载,元代在此设立中兴县,至元癸巳年建有中兴县学,其文庙神主清初仍在赤岸头陀寺中。

明代沙市成为大市镇。《荆州府志》记载,徐学谟任荆州知府时,沙市距城十五里,临江通商,城中百需仰给沙市。当时百姓困苦,徐学谟逐户查访,免除无力者的赋役,让富户承担劳役,禁止一切摊派,百姓得以安定。不久,景府奏请赐予楚诸藩故籍沙州及民间闲旷地,左珰又将沙市窜入原奏,大司农未加核实便命抚臣勘查给予。左珰乘驿车亲临阅地,百姓大乱,欲谋杀左珰,徐学谟急令禁止,并百般劝说左珰,以缴纳若干担税租得免。后左珰因沙市名镇赋税少,诬陷徐学谟,将其逮系武昌狱,荆民百余赴京请代,徐学谟终得释放。沙市民感其恩,立徐公祠祀之,故沙市又被称为徐市。

清代沙市不断拓展,成为川楚交通要地。光绪甲午年后,日本人将其辟为通商口岸,沙市上连宜昌、重庆,下通汉口,南达长沙,成为轮船往来频繁之地,气势更为扩张,昔日荆门州沙洋 “小汉口” 的称号,如今当归属沙市。

沙市古名众多,除 “沙头” 外,《水经注》称其 “洲上有奉城,亦曰江津戌,南附马头岸,北对大江之津口,故洲亦取名焉”,此地又被称为奉城、江津戌、江津口。

雷思沛《荆州方舆书》云 “江水又经御路口播于沙市津巷口,即古江津口”“又五里为沙市城”,并提及宋赵雄知江陵时,因沙市无险可恃而筑城,元末伪汉将姜珏增筑,今尚遗基。沙市有忠臣里、孝子巷,其北有天井渊、椒茨渊、娥媚洲等。府、县《志》记载,刘大人巷在沙市尚书刘愍节公隽故第,又名忠臣里,市中又有孝子巷,为孝子张廷贵闾里,还有一门节孝宅在东头白水潭,坊曰永恩祠。

此外,宋时沙市市镇名赤岸,元丰九域志提及潭愈岸湖溪三镇。元代修城,且升为路,《通志》称中兴废县在县南沙市,地名赤岸,元至元中置县,明初省,然陈诗认为元置中兴路而非县,前所谓县学乃路学。至正十二年,天完所攻陷之中兴路即今沙市。沙市古迹还有阜亭,为孙中丞彀侨居时所置,怡志亭是刘氏别业,方鳞时有《阜亭晚集》诗,公安袁宏道的卷雪楼在江干,可俯瞰风涛,其弟小修有《沙市宅上三层楼》诗,王天根亦有《卷雪楼感旧》诗。

府、县《志》还记载沙头即古江津,又名沙市,吴蜀商贾往来必于此更易舟船,杜甫 “鹤鸽飞急到沙头”“买薪犹白帝,鸣橹已沙头”,王安石 “沙市放舟寒月白,渚宫留御古苔斑” 等诗句皆指此地。马头在城南,又名石马头,《水经注》记载昔陆抗屯此与羊祜相对,大宏信义,《纲目》云晋何无忌、刘道规攻桓谦于马头即此。津乡,应劭谓南郡江陵有津乡,今已无闻,枝江西三里有上津乡,《春秋》记载楚御巴人于津乡,汉岑彭攻拨彝陵,屯还津乡。

从唐代至今,沙市历经千数百年,从白沙驿亭到繁华商埠,其沿革变迁见证了岁月的积累与时代的更迭,每一个名字、每一段历史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深厚的底蕴。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