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最致命的,是你绞尽脑汁写了一大堆字,结果读者三秒一扫就弃文而去。后台只剩下一行冷冰冰的数据:“阅读量13,收益0元。”
写文章最怕什么?
有人说是没文笔,有人说是没素材。
其实最致命的,是你绞尽脑汁写了一大堆字,结果读者三秒一扫就弃文而去。后台只剩下一行冷冰冰的数据:“阅读量13,收益0元。”
那感觉,像不像你鼓起勇气表白,结果只换来一句“你人挺好”?
脸上火辣辣的,能煎鸡蛋。
我以前就是那个倒霉蛋,盯着空白文档抓耳挠腮,写出几百字又全删掉。自我怀疑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冒出来:是不是我根本不适合写作?是不是注定只能在评论区给别人点赞捧场?
后来才明白,问题不在写作技巧,而在于开头没抓住人心。
读者点开文章,一眼扫过去没被戳中痛点,凭什么耐心陪你走下去?
人脑的默认设置就是趋利避害。
说白了,先解决痛苦,再追求快乐。
深夜刷手机的人,打开文章时没兴趣听你讲大道理,他们大多正陷在自己的小困境里。比如“为什么我写了十篇没人看?”“别人靠自媒体赚钱,我却还在喝西北风。”
如果你能在开头就捅破这种心酸,他们自然会想继续看下去。
更妙的是,平台算法也吃这一套。
读者能不能在你文章的前30秒留下来,直接决定了推荐量。痛点开头就像钩子,把他们拴住,让后台误以为你的文章价值连城,于是推荐滚滚而来。
但最打动人的,其实不是算法,而是那一瞬间的共鸣。
比如深夜抱着手机看到一句话:“你是不是也曾熬夜写文,却只有个位数阅读?”那一刻,读者心里咯噔一下:说的就是我啊!
这种被理解的快感,比中五百万还解气。
知道痛点重要是一回事,能不能写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别被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写作秘籍骗了,我总结的土办法更实用。
最直接的一招:开怼。
比如开篇就问:“是不是写了两小时文章,后台显示个位数阅读?”像针扎到神经末梢,疼得人想接着看。被命中痛处的人最怕孤单,他们渴望在文字里找到队友。
再高阶一点,可以走故事线。
比如写:“周三晚上11点,我盯着后台数据,文章三小时47阅读,那一刻真想关掉电脑。结果正准备睡时,有人留了条评论:‘看了文章,我终于知道问题在哪。’那句话救了我。”
这样的开头,不光有画面感,还有转折。
读者先陪你沉下去,再跟着你爬上来,心跳也跟着加快。
还有一种是数据砸脸。
比如:“同样的选题,我的文章不到100阅读,别人却10万+。研究了一百篇爆款后,我发现一个秘密:90%都在开头三句话解决了痛点。”
数字带来的冲击,比你喊“很重要”要有杀伤力。
总结下来就是三字诀:真、准、狠。
真,写真实处境;准,瞄准大众困扰;狠,不怕直戳痛处。
如此这般,写出来的文字才会带电。
有人说:“我脑子空白,不知道写啥痛点。”
这就像去菜市场半天,不知道买葱还是买蒜。其实资源多得很。
评论区是第一宝库。
随便找一篇爆款文章,底下全是读者的真实吐槽。比如“写了三十篇没人看”“家人都不支持写作”。这些就是现成的痛点。
第二宝库就是你自己。
别以为失败经历丢人,那往往最有共鸣。写作无人问津、粉丝增长缓慢、收益为零,这些痛苦你都经历过,正好那些还在挣扎的人需要听到你的血泪史。
第三个渠道是热搜。
别光盯着明星绯闻,很多社会话题背后都埋着大众情绪。比如高考志愿、预制菜进校园、职场加班文化。
只要你能把这些热点翻译到写作领域里,痛点自然就浮出来了。
说到痛点,也得提醒几个雷区。
有人写痛点,结果写成了“观察”。比如:“很多人不会写开头。”这只是现象,不痛。要改成:“写了几十篇,开头还是没人点。”这才够刺。
还有人只抖问题,不给希望。像是在说:“你惨了。”读者会直接关掉。指出痛点后,必须给个盼头,比如“别急,我找到一个方法能缓解”。
还有种过火的写法,用恐吓式标题:“再这样写,你就废了!”点进去的确有人,可也会被骂声淹没。
说真的,没人愿意上个网还被骂成废物。
开头抓住人还不够,后面必须有货。
否则就像饭局只上了开胃菜,主菜没影,客人直接骂你小气。痛点开头是敲门砖,能不能留下人,还得看你能不能提供新价值。
所谓新价值,就是把大众困惑翻译成你领域的知识。
比如热播剧里的一个特效镜头,你能写背后的技术。高考话题,你能写职业选择的盲点。预制菜新闻,你能写家长的焦虑。
只要让读者学到点东西或者感受到真心,就有爆款的可能。
最后一点,别写成套路文。
文章里要有你的犹豫、失败、笨拙、挣扎。就像和朋友聊天,说:“我也差点放弃过。”
这种坦白,比一堆辞藻更有力量。
说到底,写文章就像闯江湖。刀剑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不敢正视痛处。
痛点开头就是兵器,能不能用好,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想当年,我从阅读量13到偶尔蹭上十万+,靠的不是奇迹,而是慢慢学会了和读者的痛苦对话。热点是风,痛点是门。
先用痛点敲开那扇门,才能借着风飞出去。
所以啊,别再对着屏幕发呆。去评论区挖一挖,去生活里淘一淘,把那些让你心里刺痛的瞬间写下来。
或许下一篇爆款,就埋在你昨天的痛苦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