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部门严打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 今年已处置 1.1 万违规账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0 18:49 1

摘要:在当下数字化浪潮中,网络已然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然而,部分不良现象仍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近日,记者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今年以来,网信部门持续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依据日常管理以及广大网民积极提供的举报线索,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入开展清理利用

未来网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王军伟)在当下数字化浪潮中,网络已然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然而,部分不良现象仍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近日,记者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今年以来,网信部门持续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依据日常管理以及广大网民积极提供的举报线索,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入开展清理利用未成年人形象发布违法不良信息的专项行动,多批次果断从严处置违规账号,累计已对 1.1 万余个违规账号采取禁言、取消营利权限、关闭等强有力的处置措施 ,全力净化网络空间,为未成年人筑牢坚实的网络保护屏障。

图据中央网信办官方网站

据了解,此类违规行为性质恶劣,完全无视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一些账号为了追求所谓的 “流量密码”,将未成年人的童真童趣无情地异化为流量变现的工具,全然不顾这会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从具体的违规表现来看,形式多样且令人触目惊心。部分账号毫无底线地恶搞儿童,以此博取眼球。有的用道具刀假装砍儿童肢体,制造惊悚的 “万万没想到” 场景,严重冲击着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还有的在孩子身上扔食物、乱涂画,美其名曰 “惩罚教育”,实则是对孩子尊严与权益的践踏。

虚假摆拍、制造争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营销账号精心策划亲子冲突剧情,让懵懂的未成年人演绎分手、相亲感悟等成人化情节,甚至教唆孩子模仿成人抽烟,严重误导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在部分短视频里,还充斥着让未成年人展示奢侈品开箱或巨额现金场景的网络炫富行为,以及打着揭露批判、警示教育名义,却刻意让未成年人演绎不当行为、作出危险动作的内容,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更有甚者,一些账号以 “举牌” 售卖定制图片、发布定制舞蹈等为名,引流添加好友,在 “一对一” 交流等隐蔽形式下,传播低俗色情内容,严重污染网络环境 。

在此次整治行动中,网信部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压实各大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指导平台加大对违规线索的摸排广度与打击深度,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从严审核。从源头抓起,通过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让不良信息难以有机会出现在未成年人的视野中;在内容审核环节,安排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审核团队,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每一条信息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积极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工作中,网信部门敏锐察觉到涉未成年人问题出现了新的苗头。部分账号愈发狡猾,通过低幼装扮、添加 “学生” 标签、定位学校地址等看似 “巧妙” 的方式,假借未成年人名义发布不良导向内容。他们妄图以此混淆视听、牟取非法利益,甚至企图在隐蔽环节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网信部门迅速行动,指导平台对相关违规内容和账号从严采取处置措施,从限制账号功能到直接关闭账号,绝不姑息。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强化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跨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让违法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网信部门提示,未成年人模式作为一项便捷且实用的技术工具,在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充分保障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该模式具备一键启动、时长管理、专属内容推荐等多元功能,能够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信息的侵扰。

网信部门指出,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模式的保护作用,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广大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孩子开启未成年人模式,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合理设置使用时长与内容推荐范围,为孩子营造健康的网络小环境。学校也应承担起教育责任,开设 “网络素养” 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信息甄别技巧,让他们学会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与好坏;传授自我保护技能,如遇到不良信息如何应对、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提升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

来源:燃新闻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