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啊,一个叫“桦加沙”的台风还没靠近呢,网上就炸了锅,各种吓人的消息满天飞——什么“接近地球气压极限啦!”“人类史上最强台风要登陆啦!”“灾难级风暴横扫南海啦!”听着就叫人心慌。
最近啊,一个叫“桦加沙”的台风还没靠近呢,网上就炸了锅,各种吓人的消息满天飞——什么“接近地球气压极限啦!”“人类史上最强台风要登陆啦!”“灾难级风暴横扫南海啦!”听着就叫人心慌。
有些自媒体,拿着个“中心气压905百帕”的假数据,跟发现新大陆似的使劲儿吹,说这是“突破自然规律的末日风暴”,搞得跟好莱坞灾难片要在咱家门口演似的!
我说各位,咱可得擦亮眼睛,别被这些谣言忽悠了!权威气象专家早说了,这种说法“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基本气象事实”。到底咋回事?咱这就好好说道说道!
别被“地球上限”吓唬住,历史数据早打脸了!
每次超强台风要来,总有人喜欢搞大新闻,“史上最强”“突破极限”的调调就冒出来。这次“桦加沙”也没逃过——他们把“905百帕中心气压”当“数据炸弹”,看着吓人,实则在台风强度史上,这真排不上号!
要搞懂这问题,得先明白个气象常识:台风中心气压越低,强度越强。但地球从没给台风设过“905百帕的上限”!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的汤杰主任早说了,光咱国家有记录的台风里,就有好几个气压低于900百帕的,“桦加沙”离“极限”还远着呢!
咱翻台风强度纪录看看,真正的“王者”早留了名:1979年有个台风叫“泰培”,在西北太平洋最猛的时候,中心气压低到870百帕,环流直径2220公里,能盖住半个美国!这可是全球有确切纪录以来,气压最低的热带气旋。
就算说登陆咱国家的台风,2014年“威马逊”登陆海南文昌时,中心气压也低至89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70米/秒(17级以上),至今还占着“登陆我国最强台风”的纪录。
更关键的是,按中央气象台9月23日的数据,“桦加沙”实际中心气压是920百帕,最大风力17级(58米/秒),预计登陆强度跟2018年台风“山竹”(登陆时气压955百帕、风力14级)差不多,压根没“威马逊”那么猛。
所以说,“桦加沙”虽是今年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但“接近地球上限”的说法,纯粹是夸大其词,违背气象常识!
谣言跑得比台风还快?这背后有三重推手!
从“威马逊”到“山竹”,再到现在的“桦加沙”,好像每次台风来,谣言都跟着起哄。这种“天灾没到,人祸先行”的事儿,背后藏着三个“幕后黑手”:
第一,流量至上的利益,就是谣言的“发动机”。“最强”“末日”“极限”这些词,听着就紧张,特能吸眼球。现在有些自媒体,为了点击量,不管消息真假,随便凑点数字、夸大描述,就能搞出“爆款”。更有甚者,用AI生成假台风视频,把别的台风灾情画面剪到“桦加沙”这儿,拿煽动情绪代替科学事实。
第二,专业认知的信息差,是谣言的“传播土壤”。“中心气压”“风圈半径”这些气象指标,对大部分人来说太专业。谣言抛“905百帕”这个数时,没几个人知道“台风标准气压通常低于975百帕,强台风多在950百帕以下”的常识。这种认知差距,让夸张说法钻了空子,大伙还以为“905百帕”是多了不起的“天文数字”。
第三,防灾焦虑的心理放大,是谣言的“助推器”。面对台风这种不可抗力,大伙都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思。谣言就利用这焦虑,把危险说重,看着是“提醒注意”,实则靠制造恐慌扩大传播,形成“越恐慌越转发”的恶性循环。
敬畏天灾是应该的,但更要小心“谣言人祸”!
咱说不信谣、不传谣,可不是让大家小瞧“桦加沙”的破坏力。实际上,气象部门早拉响警报了:国家海洋预报台发了今年首个风暴潮、海浪双红色预警,广东不少地方说了,到时候可能启动“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沿海地区也在加固堤坝、转移群众——这些都是应对超强台风该做的。
真正危险的是,谣言和真相混在一起,让人分不清。“地球上限”这种夸张说法被拆穿后,最怕的是“狼来了”效应:以后大伙可能对所有台风消息都反感,甚至不信官方预警。之前广西就有过,有人编“山体滑坡谣言”被追责,不实信息让群众盲目转移,反倒打乱正常防灾秩序。这种“谣言削弱预警效果”的风险,比台风本身还可怕!
好在法律早给谣言划了红线。《气象法》明确禁止编造传播虚假气象信息,《刑法修正案(九)》更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险情、灾情”纳入刑事处罚,最高能判七年!今年以来,浙江、山东等地已有十几人因编灾情谣言被追责,里头还有用AI生成假视频的。这也说明,想靠天灾博眼球、蹭流量,最后得付出代价!
最后想说:对抗风雨,更要守好信息世界的晴朗天!
台风带来的风雨是暂时的,但谣言留下的信任裂痕难修复。对咱中国人来说,“防汛防台”早成了生活一部分——从盯中央气象台的实时预报,到听社区的转移通知,这些靠科学和经验的应对方式,才是经得住考验的“安全指南”。
面对“桦加沙”,咱该做的是:把专业判断交给气象部门,把行动交给政府,把理性留给自己。别转发没核实的“末日预警”,别信夸大其词的“数据炸弹”,从国家应急管理部、中央气象台这些权威渠道拿信息,就是对防灾工作最实在的支持。
毕竟,战胜天灾靠的不是恐慌,是科学和理性。在大自然的风雨面前,守好咱们信息世界的晴朗天,才是最坚固的“避风港”!
来源:嗅探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