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11月,我们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参加培训,住在南开爱大会馆,一出门就是陈省身教授故居:宁园,走过宁园,往右相邻着的一座建筑,就是“迦陵学舍”,是叶嘉莹先生在南开讲学、开会、研究之场所。我们住的房间里在3楼,往窗外看,可以清楚看到20多米处安静的迦陵学舍的
2018年11月,我们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参加培训,住在南开爱大会馆,一出门就是陈省身教授故居:宁园,走过宁园,往右相邻着的一座建筑,就是“迦陵学舍”,是叶嘉莹先生在南开讲学、开会、研究之场所。我们住的房间里在3楼,往窗外看,可以清楚看到20多米处安静的迦陵学舍的内景。
第一 、二批税务领军国学培训时,叶嘉莹先生还亲自授课,90岁高龄,一直坚持站着讲课。我们第五批培训时,叶先生已经逾94岁了,给我们上《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以及《古典诗词与现代人生》这两节课的是叶先生的学生——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张静教授。正如这两门课的名称所示,我们来南开培训,主要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要提升素养,感受四书五经等中华典籍的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诗词歌赋中的才情与品格。而叶先生作为历尽世事沧桑的诗人,其本身就是这门课的题目。
培训期间,我们每天都走过南开园的马蹄湖,那是叶先生多次吟咏荷花的湖。在南开大学书店,翻看范增的画集、读了《西南联大行思路》,还带回了叶先生的《与诗书在一起》。四年一瞬,山高水长;四年峥嵘岁月,经历了种种事情。如今,我们领军培训已经结束,这时才有空,静静地打开这硬皮亚光有八大山人画作一般意境封面的《与诗书在一起》,去品触那旧日的时光,以及去感受诗人那真挚的情怀与高洁的品格。
一、叶先生所讲之诗——以诗讲诗
《与诗书在一起》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叶先生品读的诗词,这部分共12篇,应是叶先生讲课纪录整理的;另一部分则是叶先生自己的诗词,一共有六十首。
品读叶先生所讲之诗,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是特点是:以诗讲诗。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何其璀璨、何其壮观、何其丰富,但是这本书只讲了12首诗,而且只有10个作者。按叶先生自己的话说:“我亲自体会到古典诗歌里面美好、高洁的世界,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只有内在的精神和文化的美,才是永恒……”,“不须多,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一首好诗词,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容走进古诗词的世界,那里确有让美好变得更加美好、让忧患变得可以坚持的力量”。
一个月,一首诗。一月份是陶渊明的《咏贫士(之一)》,二月是韦庄的《思帝乡》,三月是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四月是杜甫的《登岳阳楼》,五月是李商隐的《西溪》,六月是苏轼的《定风波》,七月是辛弃疾的《水龙吟》,八月是秦观的《踏莎行》,九月是李清照的《渔家傲》,十月是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之一)》,十一月是王国维的《蝶恋花》、十二月是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并序)》。
十二个月,十二首诗词,陶渊明和杜甫出现了两次,而无屈原或李白,一方面,也许是叶先生觉得,要讲中国人的精神与品格,这十二首诗,这10个人诗人可以作为代表了;而当我们细细往下读,其实,叶先生不只讲了这十二首诗及10个诗人,还讲到许多的诗人以及他们的诗作。我将这种品读诗歌的方式,归纳为:以诗讲诗。
(一)陶渊明与杜甫
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众人皆知,书中叶先生品读的是陶渊明的
咏贫士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这首诗以孤云、独鸟自况,象征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命运,表现出诗人守志不阿的高洁志趣。如何品读一首诗。我觉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必整齐划一,这是诗歌品读的主观性吧,但是一首诗在那里,文字、韵律皆在,对一首诗的品读又不可是“盲人摸象”众说纷纭的,这就是读懂一首诗的客观性要求吧。主客观结合,我想,品读一首诗,有三个点。一是知其意,知道诗在讲什么,是知其意。二是感其美。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总是美的,这种美或是壮丽、豪迈的美,或是孤寂、凄清的美,或是鲲鹏展翅的美,或是潺潺流水的美,总之,它是美的,不然就不能称之为好诗。三是共其情。用张静教授的话说是“升发”,一首诗,我们去读它,总有一些字句是引起读者情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不然,我们不会去读它、去欣赏它,而如果这诗歌能够种下一个好的种子,在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能给人慰藉或力量,那么这种柔韧和坚定,不就是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历经数千年而弥新的原因吗。
在书中,叶先生品读的第一首杜甫的诗是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此诗用传神之笔描绘了一匹神清骨峻、驰骋万里的“胡马”,借此期望房兵曹为国建立功业,表达了诗人刚毅勇决的性格和驰骋风云的远大理想。全诗风格超迈遒劲,豪放乐观,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叶先生的品读中,首先是指出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那个时候他意气风发、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介绍其曾经写过一首《壮游》,写他壮年的远游、追忆他的生平。接着讲诗句的意思,“胡马大宛名”,“胡马”,是哪里产的“胡马”?是大宛产的名马。“锋棱瘦骨成”,这匹马站在那里,很矫健, 筋骨都能露出来。又引用杜甫的另外一首诗“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指出画马要画瘦马,瘦马才能跑得快。再接着继续讲马瘦成什么样,“竹批双耳峻”,“竹批”是指批竹筒的方法,如果我们把一个竹筒斜着批开,那样子就像马的耳朵立起来。竹子是挺拔的,“峻”是像山峰一样直立,这写得很有神气。“风入四蹄轻”,这匹马跑起来像带着风一样,这是写马的能力。“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里,叶先生赞叹“真是写得好!”这是写马的德性。在这匹胡马的眼中,没有空阔之说,只要是这匹马所面向的地方,它都可以跑到。“真堪托死生”,这样的马,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德性,我可以把我的性命交托在马的身上。“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两句包含着儒家的德性。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篇》),评价一匹马是不是千里马,也不是看它能不能跑千里,而是“称其德也”,这样的好马当然是“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除了品读杜甫诗歌的本身外,叶先生还对陶渊明的诗和杜甫的诗进行了对比。她说,你想学作诗,学陶渊明,真的是很难。因为陶渊明不是有心去作诗,他从不雕章琢句,也没有写出诗来跟别人争强斗胜之心,他怎么想就怎么写,写的是他自己的真正感情。“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后山诗话》),就是说,陶渊明不是有心做一首诗,而是“写其胸中之妙”。可是杜甫则不然,他是有心为诗,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所以我们学作诗要从学杜诗入手,陶渊明的那种妙想,真的是写得很好,但是我们学作诗不能从陶渊明入手。因为你不是像陶渊明那样的天才,你没有陶渊明那样的修养,没有陶渊明那样锐敏的感受,也没有他的那种妙想。苏东坡学陶渊明的诗,“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可是苏东波和的诗一点儿也不像陶诗,何况一般人还没有苏东坡的才华,所以不能轻易地学陶渊明的诗。
(二)李清照与李白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是一首具有特殊风格的名作。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叶先生在讲这首诗时,同样是以诗讲诗。并将其与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对照着讲。她说,李清照的《渔家傲》,表现了一个才慧之人在走向人生终点时,对于生命终极意义与价值的一种究诘、反思。虽然未能达到如圣者孔子的知命与达道,也未能向陶渊明有乘化归尽的旷达,但她所表现的既不像杜甫的伤感,也不似陆游的逞气,颇具李白的健笔豪情,有未落入对现实失败的考量。她是全以想象之笔,在“谩有惊人句”之后,写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句,呈现了一片鹏飞高举的气势。这种想象和理想,已然突破了现实中一切性别文化的拘束,是一种高远飞扬的超越。
品读这些文字,让我们如身临其境,就像叶先生就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娓娓道来、细细品味,让我们走进诗里,与诗人在一起,知其意、感其美、共其情。
二、叶先生所写之诗——以思言诗
在《与诗书在一起》中,收录了叶先生60首自己创作的诗词,始于1939年的《对窗前秋竹有感》,止于2014年为恭王府海棠雅集作的《绝句四首(其四)》,时间跨度长达75年,从15岁妙龄少女到90岁矍铄老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记录。这期间,经历了抗战的苦难,经历了漂泊流离的困苦,经历了牢狱之灾,还有少时母丧,老时女殁的彻骨的痛。读其诗词,我实在是感佩其才思、感伤其忧思,感怀其乡思,所以,我将叶先生所写之诗,称之为:以思言诗。
(一)感佩其少时的才思
在书中,收录最早的诗词是写于1939年(时年15岁)的
对窗前秋竹有感
记得年时花满庭,
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
忍向西风独自清。
据叶先生自述,她大约十一岁时,开始跟伯父学着作诗,因为没有其他的生活体验,庭院中的景物就成了写诗的主要题材。夏天的时候,满院子都是花,常常能看见萤火虫在花的枝叶上飞过。可是到了秋天,花草全都黄落凋零了,只剩下竹子依然茂盛。“看看你所有的同伴都凋零了,你怎么忍心自己一个人还清脆依然呢?”这种清澈的心、细致的观察、凝练的文字,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写于同年的《秋蝶》、还有写于1940年的《咏莲》、《咏菊》都展现了年少之时的才情。
秋蝶
几度惊飞欲起难,
晚风翻怯舞衣单。
三秋一觉庄生梦,
满地新霜月乍寒。
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只小小的白蝴蝶在院子中间地上再也飞不起来了。当时真的觉得生命是如此短促,如此脆弱。“嘉莹悯秋蝶”,这不是和“黛玉葬落花”的意境相似么?
咏莲
植本出蓬瀛,
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
何以渡苍生。
1940年,父亲已多年没有音信了,只知道父亲所在的地方国民党军队一个城一个城地陷落。人世间有这么多的战争,这么多的灾祸,这么多的苦难,我们都是在人生的苦海之中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这苦难的一生有什么价值,什么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咏菊
不竞繁华日,
秋深放最迟。
群芳凋落尽,
独有傲霜枝。
1940年,家中院子的花圃里还种过许多菊花。菊花比别的花掉落得晚一点,当所有的芬芳都凋落时,菊花才显出可以经霜耐寒的特性。
一个15、16岁的少女,遭逢战乱,北平沦陷,父亲失散,在家里悲秋天之花落、悯秋蝶之易逝,叹青莲之高洁,咏菊花之耐霜,一个才思敏捷、细腻聪慧的女诗人形象初步展现。
(二)感伤其经历的忧思
叶先生曾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力量。所以,在她自己的诗词中,也多处有“忧时势之多艰,伤命运之多舛”的句子。
1941年,17岁,父散母亡。
哭母诗八首(其二)
瞻依犹是旧容颜,
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
漫将修短破天悭。
时逢战乱,父亲失散,母亲早亡(殁年44岁),这是人生之痛。
1950年,26岁,夫囚女幼。
转蓬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倾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1948年跟随丈夫到台湾,1949年冬天生下大女儿,在大女儿才3个月大的时候,丈夫因“思想问题”被捕入狱。次年夏天,她自己也因“思想问题”被捕,携尚在哺乳期的女儿一同入狱。出狱后,失去了彰化女中的教职,而丈夫仍在狱中,天地茫茫,孤立无援的叶嘉莹携带幼女无家可归,不知如何谋生,此乃人生之忧。
1976年.52岁,白发失至亲。
哭女诗十首(其一)
从来天壤有深悲,满腹酸辛说向谁。
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
其之时,叶先生已经在加拿大温哥华安定了下来,在UBC大学亚洲系有终身的教职,女儿也已长大,成家,新婚不久,然不幸的是和女婿一起双双车祸殒命,白发失亲女,命途之多舛,一生劳瘁,究竟为何,何其深悲?
(三)感怀其一生的乡思
叶先生的家学渊源、师学渊源,使得其身体中流淌着最深沉的中华文化的血液,这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生活中润物无声的浸润,在其一生中,经历国土沦丧、山河破碎之大变故,又历经数十载去国怀乡,如汪洋中漂泊之小舟,不知何时归航,何处靠岸,所以,在叶先生的诗词中,无处不流露出那对故乡、故土以及中华文化精神家园的深深牵挂与思念。
对那魂牵梦萦的北京故土之思1948年,迁居台湾后,回望故土,不知何时归家,对北京故乡的思念无处不在。1951年的
浣溪沙
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惊心节序逝如斯。
中岁心情忧患后,南台风物初夏时,昨宵明月动相思。
1967年,在哈佛当客座教授,作
鹧鸪天
寒入新霜夜夜华。艳添秋树作春花。眼前节物如相识,梦里乡关路正赊。
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已飘零惯,如此生涯未有涯。
读到这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那对故土、故乡魂牵梦萦的深刻思念:“昨宵明月动乡思”,“眼前节物如相识,梦里相关路正赊”、“从去国,倍思家”。
对那须臾不离的中华文化之思。在书中有叶先生自己介绍生平的“写在前面的话”:《从漂泊到归来》,其中谈到她在哈佛用英文讲授中国古诗词的感受: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大陆,我教书都可以随心所欲“跑野马”,可是现在却查着英文生字给人上课,跟在地上爬一样。我之前在北京教书算是“北海”,在台湾教书算是“南溟”,这两个用母语教书的地方我都离开了,只是为了生活不得已留在异国。
一九六八年秋留别哈佛三首(其一)
又到人间落叶时,飘飘形色我何之。
回归枉自悲乡远,命驾真当泣路歧。
早是神州非故土,更有弱女向天涯。
浮生可谈浮家客,却羡浮槎有定期。
“浮槎”是古人的一个传说,有一个浮槎每年来去,如期而至,而为了回到台湾,在中文环境下教书,还有陪伴留在台北的父亲,我要回去。而先生、女儿还留在美国,不知是否能够再回美国跟先生、女儿见面,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故乡北京。
1974年,离别故国26年后,首次回国探亲,写下有1870个字的一首长诗《祖国行》,其中一段写到。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4年尚在文革期间,中华文化与教育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在诗人心中那是血脉里流淌着的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也是对那须臾不能离开的中华文化深深的爱恋。
三、叶先生所吟之诗——以身成诗
1976年,长女与长女婿因车祸双双殒命后,给叶先生以重大的打击,正如她哭女诗中所言,我辛辛苦苦地工作,主要是为了维持我的家,各种艰辛都受过了,我的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经过这样大的悲痛,叶先生觉得,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这不是人生的一个终极的追求。人生要有一个更广大的理想,所以,她决定回国教书,要将古代诗人们的心魂、志意这些宝贵的东西传给下一代。
从这个点上,也许可以理解在其品读的12首诗词中,有唯一一首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李清照才慧文采过人,但也经过国破家亡,颠簸流离之坎坷命运,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也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情。
《渔家傲》中的“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仿佛听见了天帝的询问,殷勤地问我人生的归宿(价值)究竟在哪里?
李清照的问答是“学诗谩有惊人句”: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我的人生价值,只不过写了几句让人称赞的诗句罢了)这是一代女词人对人生意义的最后究诘。在古代,男性的终极价值是修、齐、治、平,身后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理想;而女子,则大多以持家事亲、相夫教子为人生惟一的意义,而极少有人想到一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显然,叶先生在用李清照这首词,来回答自己的人生选择。自1979年回国,在南开大学任教以来,已经长达42年,她在南开成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亲任所长,海外募捐建起了“迦陵学舍”,将个人所有财产全部捐献给南开,设立奖学金,以她的名义设立“迦陵碑.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推广中国诗词文化。正如(前副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刘延东2021年7月7日,到南开大学看望叶先生,并提前祝贺叶先生97岁寿辰所说:“叶先生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研究、传播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传播中国古典文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展示中华文化持久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卓越贡献。叶先生勇敢面对岁月磨难,始终坚守初心,为人们展现了中华诗词真善美的人性光辉,诠释了“弱德”之美的至高境界”。
叶先生在2001年曾经写了一首词:
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中国的古诗中,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文化更博大的情谊。我知道我虽然老了、但对我的理想、感情还是有痴心。我相信只要有种子,不管是百年千年,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诗词一定会开出花结出果来的。
我理解,这首词,就是叶先生对李清照提出的人生终极价值的回答:
殷勤问我归何处 ,一片莲心发华滋。
2021年11月22日
来源:鹏城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