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出东山,玉润千年:探寻玉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7:57 1

摘要: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玉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光芒。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玉就与华夏文明紧密相连,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玉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光芒。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玉就与华夏文明紧密相连,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玉文化的历史溯源

我国考古学者研究考证提出,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它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早在距今 9000 到 6000 年前,东北地区的饶河小南山遗址、赤峰兴隆洼遗址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就出土了玉玦、玉坠等玉质装饰品,开启了 “以玉为美” 的阶段。

距今 5500 年左右,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权贵阶层墓葬中,出现了形制十分接近的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玉器。此后,玉器的功能不断演变。距今 5000 到 4500 年的良渚文化大墓中,出土了祭神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权力的玉钺,玉器进入 “以玉为贵、以玉通神” 阶段。进入夏王朝,部分工具或武器类玉器转变为彰显尊贵地位和祭神的器具。商周时期,玉器使用进入 “以玉为礼” 阶段,种类和数量依等级身份有严格限制与礼仪规范。春秋和战国时期,玉成为珍贵物品,“和氏璧” 便是典型例证。汉代以后,玉器被赋予祥瑞意义,诸侯和王的墓葬中出现玉衣、玉璧等具有特殊通神护佑功能的玉器,进入 “以玉为瑞” 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瓷器和金银器流行,玉器又回归 “以玉为美”,主要作为装饰品,直至今日。

二、玉文化的广泛分布与交流

令人惊叹的是,在中国版图的东西南北四大极上,均分布着丰富的玉矿资源。黑龙江省小南山遗址出土的 9000 年前玉器,堪称 “东亚玉文化的曙光”;距今 8000 多年前,东北西部地区兴隆洼文化的玉石装饰品组合 —— 玉玦和条形玉坠,在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文化中也能看到类似组合,呈现出玉玦装饰审美的统一性,同时又兼具多元性。

史前中国玉文化发展中,各区域先民创造出众多特色玉器。红山人创造了兽面形玦饰、斜口筒型器、勾云形器等玉器,且有 “唯玉为葬” 的习俗;南方江淮之间的凌家滩人制作出玉版、玉鹰、玉人等独具特色的玉器;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及神人兽面纹,更是将史前玉文

化发展推向高峰。

不同区域玉文化之间交流频繁。2024 年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八旗村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出土的玉冠饰,与凌家滩文化的一件玉冠饰高度相似,进一步证明了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的密切交流。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构成的相似玉礼器,在北起辽西、南到江淮之间出现,标志着各地区权贵阶层在原始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方面存在共同性,暗示着较大范围文化趋同过程。

三、玉文化的精神内涵

玉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宁为玉碎” 体现了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 展现了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 象征着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 代表着清正廉洁气魄。玉,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四、玉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 —— 以雅莹为例

直到今天,「玉」依然是中国人心里的独特存在。当看到「雅莹」把「玉」融入到设计中时,着实让人惊喜。雅莹,其中 “莹” 代表明净光洁的玉色,“雅” 代表端方雅正的品格,其品牌理念与玉文化高度契合。通过将玉色融入日常着装,让人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玉的韵味,获得内心安定的愉悦,这种感受源自对玉的文化归属感。

雅莹致力于把「玉之精魂」融入品牌,将玉色更深入地融入现代人生活,让更多人感受 “高雅莹润,德行雅正” 之美。这不仅是对传统玉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创新,让古老的玉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玉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从古代的通神礼器到现代的时尚元素,玉文化不断演变发展,始终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期待未来有更多像雅莹这样的品牌和力量,让玉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这一抹玉色继续润泽中华大地。

来源:玉出东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