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丰”景里的石大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3:15 1

摘要:近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 huge photosystem I-fucoxanthin chlorophyll supercomplex from a coccolit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喜悦

洒满边疆大地

这一天

昼夜均分,寒暑相平

既是秋分节气

更是边疆大地

五谷丰登的丰收时刻

从棉田映日的云絮白

到麦田翻浪的希望黄

从枣园缀枝的玛瑙红

到葡园垂串的紫晶色

石大师生用科技

写下了色彩斑斓的丰收答卷

秋分时节的北疆棉田

石河子大学聂新辉老师

带领的棉花遗传改良团队

正忙着验收

“华新103”的采收成果

作为非转基因不抗棉铃虫

早熟机采常规棉花品种

“华新103”不仅出苗好

长势强、吐絮畅

还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为机采棉高效收获

提供了优质种源保障

在第三师四十五团9连

鲜红的辣果缀满枝头

吉雪花老师团队推行的

高辣度辣椒密植技术

让这里的亩产干椒

突破550公斤

较普通种植增产15%

秋分前后的低温

并未影响辣椒品质

反而让辣度达到最佳值

秋分的阳光铺满玉米地

裹着金黄苞叶的玉米棒

沉甸甸垂在茎秆上

饱满的籽粒满是丰收的实感

我校师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

玉米精准栽培研究团队

深耕玉米高产研究

通过增密种植、水肥精准调控

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手段

有效推动玉米单产显著提升

群体产量实现突破

蔡志平老师团队

驻守的香梨园

更是果香四溢

团队通过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等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实现农药减施30%

果品品质显著提升

1000多亩示范园里的梨果

糖度与口感远超传统种植

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秋分的暖阳

洒在金黄的麦浪上

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其间

姜东老师和万文亮老师

带领的团队迎来丰收季

团队针对新疆小麦灌浆期

倒伏减产日益加剧的生产现状

研发了一种新型的

斜坡式滴灌小麦种植模式

实现了小麦稳产与高产

的协同提高

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五十一团12连

近700亩杏李园迎来丰收

沉甸甸的“恐龙蛋”压弯枝头

今年,我校“访惠聚”工作队

邀请农学院白茹老师

开展整形修剪、人工授粉

病虫害防控培训等

编制“杏李年度管理日历”

提供全周期技术支持

杏李产量较去年提升20%

商品果率达60%

金黄的果实里

藏着师生助农增收的用心

在第十四师二二四团枣园里

红彤彤的红枣挂满枝头

清甜的果香随风弥漫田间

很难想象

如今亩产超千斤的“金果园”

几年前

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

后来即便种上枣树

也因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

水肥利用效率低下

成了“低产园”

在我校红枣科技小院师生们

的共同努力下

已建成375亩

“智能灌排一体化水肥盐调控”

核心示范区

示范区0-1米土层盐分下降50%

枣树增产8%

还实现节水12%、节肥10.4%

每亩纯收益增加131元

第九师一七〇团的戈壁滩上

橙红色的沙棘果实缀满枝头

曾几何时

这片戈壁难长作物

如今,唐诚老师团队

与九师沙棘专班携手

从种质资源圃建设到引选育

从田间管理到剪枝后树冠恢复

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撑

让耐干旱、耐贫瘠的沙棘

扎稳了根

在石河子总场

我校葡萄科技小院

聚焦新疆葡萄产业瓶颈问题

开展葡萄逆境生理

品种选育及提质增效等研究

构建“专家团队+示范基地+农户”

的产学研融合服务体系

精准指导果农实施标准化管理

被服务的葡萄园每亩综合成本

降低约150元至200元

平均单产提高约4%

每亩葡萄增收

约300元至500元

秋分的余晖

洒在边疆大地上

石河子大学师生

用科技守护田间每一颗果实

用创新攻克科研每一个难关

从棉田到实验室

从杏李园到荒漠绿洲

这抹跨越山海的“石大力量”

既书写着作物丰收的喜悦

更见证着科研报国的坚守

除了田间的作物丰收

石河子大学师生

在科研领域同样硕果累累

用技术创新

为边疆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石河子大学合作发表Science封面论文

近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 huge photosystem I-fucoxanthin chlorophyll supercomplex from a coccolithophore》的重要研究成果,该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文达研究团队与田利金研究团队等合作,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范建华教授作为合作作者。

该项研究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首次在2.79Å分辨率下解析了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光系统I-岩藻黄素叶绿素a/c结合蛋白(PSI-FCPI)超级复合体的精细结构,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该复合体高效捕获和传递光能的物理基础。

范建华教授课题组长期聚焦于微藻生物合成与绿色转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发展微藻人工光合杂化体系统,提升光能利用效率与碳氮磷转化效率,服务于环境修复与低碳技术;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微藻底盘细胞,实现蛋白、色素等高值产物的高效表达;评估微藻来源活性物质功效,推动其在医药、化妆品和功能食品中的开发与应用。

石河子大学棉花品质检测与质量追溯专利组合助力“中国棉”数字化升级

张若宇教授团队针对我国棉花产业品质检测技术落后、数据孤岛严重的痛点,突破了数字化快速检测瓶颈,研制关键装备,将单样本检测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以内,极大提升效率与客观性。创新构建了覆盖“采收-收购-加工”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了“皮棉-籽棉-农户”的精准追溯,为质量补贴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整合9项专利形成组合包进行转化,并采用“分期支付”新模式,成功签署1000万元转化合同。技术应用使企业皮棉品质显著提升,收购价每吨提高200元,有效推动了我国棉花产业的数智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兵团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张旺锋

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向,创建了以调控光合性能为核心的棉花优质高产栽培理论,构建了棉花高产生理指标体系及棉花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创建了长期连作棉田缓解连作障碍的优化管理技术,建立了棉花优质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措施,丰富和发展了绿洲农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揭示了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棉纤维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提出了新疆棉纤维品质区域分布规律及品质生态区划;系统分析了兵团机采棉发展过程中原棉质量的变化,提出了机采棉原棉品质提升的关键技术。先后主持完成了有关棉花栽培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973前期研究专项课题1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在本领域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相关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农田残膜高效清杂回收关键技术与装备

奖励类别:兵团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陈学庚

项目发明了残膜回收连续清杂排杂技术,实现了回收残膜含杂率低的目标。发明了刚柔耦合捡拾、纵向运移输送、拾膜速度自动匹配技术,解决了残膜回收过程撕膜、缠膜等瓶颈问题。发明了变径脱膜和无芯卷膜技术,解决了脱膜不干净、易回带和无芯卷膜难、卸膜速度慢的技术难题。创制出一次作业完成秸秆粉碎还田、起膜、输膜、清杂排杂、脱膜、自动卷膜卸膜等多工序的新装备。获发明专利11件、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28篇,制定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3项。通过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科技成果评价,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项目技术4次被列入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技术或主推技术。技术装备通过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检验测试中心检测,2种装备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鉴定,获得“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技术产品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项目在企业实现转化1000万元,建成专用年生产能力400台的专用生产线1条,已批量化生产460台,实现销售412台,新增产值73336万元。项目技术示范应用面积1433万亩,农民节本增效8598万元。该项目为解决我国农田地膜污染、推动技术进步和装备升级作出重要贡献,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工业烟气CO₂捕集利用理论创新、装备研制及产业化应用

奖励类别:兵团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李兆敏

“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重大战略目标,项目面向兵团及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工业烟气CO捕集利用理论创新、装备研制及产业化应用开展研究,开发了高效新型CO捕集材料,在稠油注蒸汽低碳⾼效开发理论方面形成了创新与突破,实现了“少用汽、降能耗、碳回收”,专家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明了烟道气捕集处理一体化注入设备建成了工业化生产线;研发了高浓度CO工业捕集工艺,建成兵团首个2×10万吨/年CO捕集示范工程,为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节能减排和碳汇创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项目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件,美国、欧洲发明专利5件,发表学术论文57篇,出版专著3部,制订行业标准1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黑科技全国特等奖。项目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引领了国内外CCUS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兵团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基于分子炼油的炼厂提质、增效、减排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

奖励类别:兵团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刘纪昌

石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世界原油重质化、劣质化趋势加剧,而我国原油消费量逐年增加,近年来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炼厂重油加工关键技术的提质增效是当前石油化工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将分子炼油技术应用于炼厂中的重油催化裂化工艺、溶剂脱沥青工艺、延迟焦化工艺。基于微观尺度的重油分子结构特征与催化结焦机制,开发了催化裂化抗焦增效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内17家炼厂和苏丹、尼日尔、乍得、阿尔及利亚等四个“一带一路”国家;基于微观尺度的劣质重油组成特性与溶剂溶解性能,开发了环烷基原油超临界分离生产高品质光亮油技术,实现了20万吨/年溶剂脱沥青装置的工业应用;基于微观尺度的重质渣油热裂化反应机理,开发了焦化耦合供氢技术,应用于京博石化10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项目技术围绕分子炼油理念,从微观分子尺度认识重油的组成结构及其在催化裂化、溶剂脱沥青、延迟焦化等宏观加工过程中的转化机制,进行分子级的系统优化,精准调控产品质量,实现对油品分子定向分离和优化利用,达到炼厂提质、增效的目的。

甘草药材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创建及示范应用

奖励类别:兵团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李鸿彬

甘草是我国中药中最大宗的药材,针对药材质量控制中的栽培产量和品质低、检测和评价技术缺乏等制约甘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项目一是建立了甘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厘清了新疆野生甘草资源本底,保藏甘草标本2000余号;采集全国甘草主要产区不同材料463份,建立了甘草资源圃;建立了栽培期两年的甘草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标准并推广种植1.17万亩,新增销售额1.05亿元。二是构建了甘草药材检测设备和技术体系。建立了基于“分子印迹一门效应”的现场快速、高灵敏度、定量的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研制了便携式、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电化学传感电极和检测设备;建立了基于纳米酶仿生材料的传感平台和技术体系,实现了简便、灵敏的检测甘草四种主要活性成分。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试剂盒新增销售额685万元。三是建立了甘草药材质量评价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了甘草四个不同组织的活性成分分析技术,表征和鉴定了1301个成分。建立了甘草主要活性成分异戊烯基酚类物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筛选鉴定出1634个潜在的异戊烯基类成分,对310个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建立了甘草中225个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解析了甘草主要活性成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查尔酮在抗衰老和慢阻肺防治中的功能与机制。

精神心理疾病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构建的综合研究

奖励类别:兵团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张桂青

经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NR3C1基因可以操纵炎症转录因子的表达及选择性剪接模式,从而影响下游靶标的表达,可能导致了PTSD的发生;探索了IBS合并焦虑抑郁的病理生理机制。利用静息态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对车祸后的创伤暴露者进行动态、横向、纵向比较了PTSD的脑功能、记忆、情绪变化并给予叙事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第一次在新疆大样本调查了精神障碍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并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基于“IT+互联网”模式,采用SM4国密标准算法,研发了“互联网+精神疾病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并验证了抑郁障碍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经过精神疾病管理平台的管理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研究团队与中南大学的肖涛教授共同为国家卫健委编写了第一部《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2022》,并在全国60多家医院、部队等机构进行技术推广与应用,培养了心理救援与危机干预人才,建立了人才队伍,为新冠疫情下的民众做了大量的危机干预工作,帮助人们减轻了应激反应,防范与减少了精神疾病的发生。

未来

他们将继续带着石大人的

责任与担当、智慧与热爱

深耕边疆沃土

破解更多农业难题

让更多丰收故事

在天山脚下绽放

为边疆振兴绘就更绚丽的图景

石河子大学

来源:石河子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