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一年级小测,卷子满分,家长端着茶杯在阳台上笑眯眯地说:“这娃清华北大没跑了。”到了三四年级,分数掉到八十多,语气立刻变成:“985也挺香。”再往后,成绩滑到七十,安慰自己:“211其实也不错。”
每次看成绩单,仿佛能用它画出一个家庭的情绪曲线。
小学一年级小测,卷子满分,家长端着茶杯在阳台上笑眯眯地说:“这娃清华北大没跑了。”到了三四年级,分数掉到八十多,语气立刻变成:“985也挺香。”再往后,成绩滑到七十,安慰自己:“211其实也不错。”
初中期末考一过,心态彻底松弛:“调剂别太离谱就行。”
等到高考前夜,终于修炼成佛系:“上个专科稳稳当当,以后考个编制安安静静。”
你们别笑,这不是段子,而是无数家庭的现场直播。
小学阶段的高分,并不是孩子突然开了挂,而是家长在背后疯狂加码的结果。
培训班报得飞起,练习册堆成山,孩子被当成投资项目精细管理。家长嘴里所谓的“勤奋努力”,背后是三分力气的题目被硬生生榨出十分的汗水。短期效果当然显著,卷子上的分数熠熠生辉。
然而,这份“惊艳”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提前消费。就像信用卡透支,账单迟早要还。小学的加减乘除还能靠题海战术填满分数,等到初中的函数、物理实验登场,蛮力就失灵了。
所谓“高开”,其实是人为制造的高潮。
朋友圈里的滤镜一开,人人都能看起来光彩照人;可当哪天原图暴露,才发现其实不过平平无奇。
进入初中、高中,分数的神话开始崩塌。
每次大规模考试,都是一次重新洗牌。不同背景、不同天赋的孩子被塞到同一张答题卡上,二八效应自然发生。小学里呼风唤雨的年级第一,到了初中可能只剩个中上;初中重点班的尖子生,高中就成了普通;等到全国统一的高考,才发现自己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中坚力量。
家长口中的“低走”,其实不过是孩子回归了真实位置。
当所有人都拼尽全力时,最后拼的,是理解力和思维的耐力,而不是补习班报了多少。越往上走,赛道越窄,能冲到顶端的注定越来越少。
成绩并没有掉,只是家长的幻觉破灭了。
最舍得花钱的阶段,往往集中在小学甚至幼儿园。
门槛低,见效快,三天学会二十以内加减法,听起来聪明绝顶。可这其实是教育的错位:孩子在该撒野的年纪,被硬塞了知识,短期成绩好看,但兴趣却被一点点磨光。
等到真正关键的初中,家庭反而力不从心: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指数拉满,家长辅导不动,补习费又贵得吓人。
早期制造的光环,很快坍塌。
家长说孩子“高开低走”,说到底,是在为自己的幻想埋单。从头到尾,孩子没有变化,变的只是家长的剧本。
那该怎么办?
别在该玩耍的时候逼孩子写五十页卷子,也别等到关键阶段才仓促喊“孩子要自律”。教育就像马拉松,不能在前两公里冲刺,然后指望全程稳住。
更聪明的做法,是在小学阶段培养阅读习惯、好奇心和思考力。哪怕成绩不够惊艳,也比死刷题靠谱。
到了初高中,再配合必要的训练,孩子才能真正稳住节奏。
如果家长真想避免“高开低走”,最该做的,不是天天幻想孩子一飞冲天,而是学会接受孩子的真实水平。帮他找到合适的跑道:有人适合学术,有人擅长动手,还有人在艺术、体育领域能发光。
目标的多样性,比盯着分数线健康得多。
说到底,成绩的起伏,本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家长的心态能不能跟得上,比孩子的卷面分数更重要。教育的意义,不是拿着放大镜对照“别人家的孩子”,而是陪着自己家的孩子走出属于他的一条路。
所谓“高开低走”,可能只是虚火退去。
等烟雾散尽,留下的,才是真正能支撑孩子走得更远的底气。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