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道光永宁州志》记载,道光元年(1821年)担任贵州学政的钱宝琛(1785-1859),任期巡考,途经盘江,撰七言长诗《铁索桥》。诗云:“盘江山头高矗天,盘江山下藏深渊。双峰擘出巨灵手,划开地肺迸飞泉。悬岩对峙三百尺,俯瞰一气连云烟。阴风怒号老龙泣,白日走匿
据《道光永宁州志》记载,道光元年(1821年)担任贵州学政的钱宝琛(1785-1859),任期巡考,途经盘江,撰七言长诗《铁索桥》。诗云:“盘江山头高矗天,盘江山下藏深渊。双峰擘出巨灵手,划开地肺迸飞泉。悬岩对峙三百尺,俯瞰一气连云烟。阴风怒号老龙泣,白日走匿瘦蛟潜。天公一夕运神化,驱使丁甲来山前。出铁之山三千六,神工鼓铸穿其巅。太乙下窥风雨吼,丰隆赫怒雷霆边。须臾彩虹落天半,危梯怪石相钩连。黔虹二字大如斗,烟云磨荡知何年。我来十月山行险,百步九折纡回旋。陡瞻天堑动惊怖,及上数级如平川。世路险夷何足论。由来王道本荡平。呜呼王道本荡平,寄诗为道司牧贤。”钱宝琛亲历盘江,借道教护法神“丁甲”,赞誉建桥者朱家民。通过《山海经》“出铁之山三千六”,描述铁索桥用铁之盛。引用《楚辞》的雨神“太乙”和雷神“丰隆”,赋予盘江神话色彩。最后钱宝琛回到想表达的主题,尽管“世路险夷”,官场沉浮,但“寄诗为道司牧贤”,为官终究要贤明。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主持纂修《道光永宁州志》的知州黄培杰,也撰有七言《铁索桥》。诗云:“建策能为天下奇,匠心独运险成夷。登桥试望花江水,记否当年公渡时。”这首诗有意思的地方,是黄培杰使用了“花江”,而没有使用“盘江”。称为花江的一段,历史上大致位于关岭和贞丰的交界,而盘江铁索桥是位于上游关岭和晴隆的交界,黄培杰作为关岭的父母官,上下游的两种称呼都在管辖范围,故无不妥。
《永宁州志》还收录了一首道光举人杨茂材的七言绝句《铁索桥》,诗云:“神工鼓铸妙经营。铁索横江砥自平。险阻浑忘心亦坦。儿童歌笑听江声。”杨茂材,字梓园,关岭当地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官至广东西宁知县。《贵州通志》记载,杨茂材为官不顺,虽“有政声”,政绩不错,奈何“性耿直,杵大吏,乞归田里”,即对抗领导,被迫辞职。回乡后“生平好学不倦,门下士列通籍者,不可枚举”。其母蓝氏“治家严肃”,杨茂材“性豪嗜酒”,但谨“遵母诫,终身未敢沽唇。”
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红白战争结束。同治十三年(1874年),时任贵州布政使黎培敬重修被战争损毁的盘江铁索桥。桥成后,撰书“一线缝空”摩崖纪念。石刻体量巨大,长4.3米,高1米。黎培敬(1826-1882),字开周,号简堂,湖南湘潭人。石刻落款:“同治甲戌秋七月吉日;湘潭黎培敬谨书。”同时题写摩崖的还有贵州按察使林肇元,题“铁锁盘江”,落款:“同治甲戌秋七月既望;临贺林肇元书。”林肇元(1828-1886),字贞伯,今广西贺州人。“铁锁盘江”石刻恢宏遒劲,结体宽博,是盘江铁索桥现存摩崖最大的一通,长5.3米,高1.5米。次年,即光绪元年(1875年),黎培敬升任贵州巡抚,林肇元则接替其升任贵州布政使。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摩崖还有“匹练横江”,意境盘江铁索桥宛如白绢飞空。这通石刻比前两通略小,长3.3米,高0.7米,为“楚南昭陵邓庭桂、上湘刘青照谨书”,时间则比前两通的“七月”略晚,为“仲冬(十一)月毂旦”。楚南系湖南别称,昭陵即今邵阳,邓庭桂时授贵州粮储道。清代湖南民间有三乡的说法,上湘湘阴,中湘湘潭,下湘湘乡,即刘青照是岳阳湘阴县人。刘青照,字藜仙,翰林进士出身,工书善诗,时任贵州学政。
同治甲戌年(1874年)黎培敬、林肇元、邓庭桂、刘青照撰书的三通摩崖石刻,与顺治十六年(1659年)洪承畴、赵廷臣、卞三元撰写的三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顺治十六年的重修,耗银不多,工程不大,但三篇重修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同治甲戌年的重修,尚未查到规模,但摩崖石刻体量巨大,几乎占据盘江铁索桥摩崖石刻群的半壁江山,完全压住了铁索桥创建者朱家民的风头。另外还有一个细节,顺治三篇文章中,官职低的赵廷臣、卞三元在文中相互恭维,完全没把职位更高的洪承畴放在眼里。而同治的摩崖石刻出现了类似问题,职位低的林肇元比职位高的黎培敬,题写的摩崖石刻整整长出1米,高出0.5米,完全不讲政治。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