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 | “农”墨重彩 绘就齐鲁大地好“丰”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2:28 2

摘要:秋分时节,伴着丰收的喜悦,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山东招远举办。黄河流域瓜果飘香、谷物满仓的盛景,成为齐鲁大地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注脚。

秋分时节,伴着丰收的喜悦,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山东招远举办。黄河流域瓜果飘香、谷物满仓的盛景,成为齐鲁大地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注脚。

“全国农业看山东”的名头越叫越响亮,乡村振兴挑大梁的责任越扛越稳当。端牢“中国饭碗”,离不开山东的坚实贡献;推进乡村振兴,处处可见齐鲁大地的担当与创新。广大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齐鲁“农”人,描绘出一幅新时代山东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丽画卷。

“稳”是历史积淀,是农业大省的底气。“稻花香里说丰年”,我们看到黄河口大闸蟹抢“鲜”上市,让人品味丰收节里的“鲜味担当”,“蟹肥膏黄”装进农人“日进斗金”的“钱袋子”里。“齐带山海,膏壤千里”,从8000年前黄河冲积扇的沃土上,山东先民第一次将粟种埋入黄土,成功“解锁”农业技能点,到春秋时期“通鱼盐之利”,从北魏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到明清时期农业品牌雏形初现,深厚的农耕文明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山东农业发展继续创造鲜活经验,“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引领乡村振兴新经验。今天,山东以占全国6%的耕地、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全国8%的粮食、10%的肉蛋奶、11%的蔬菜、12%的水果和13%的水产品……一连串数字,彰显着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的底气与实力。

“强”是藏“粮”于技,是追“新”逐“绿”,让农业大省上演许多“不可能”。放眼齐鲁大地,传统农业已经改天换地,农业也不仅仅是一产的“稳”,而是一产连着二产、三产,向“新”、向“绿”。随着“电商+物流”的加持,山东的农产品飞向全国各地,绿色健康的山东菜、山东粮、山东农特产品在丰收节向全国人民献上丰收厚礼。山东农业的“强”,依靠科技赋能,得益绿色转型。昔日盐碱地,如今变成“新粮仓”。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探索出“盐碱地+种业创新”的发展模式,夏收时节“济麦60”在垦利盐碱地实现亩产560.4公斤。从“凭经验”到“看数据”,在山东各地的智慧农场,无人机巡航、物联网监测、智能灌溉已成为常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景象,正被智慧农业的全新图景所替代。如果说科技是山东农业迈向现代化的硬支撑,让“靠天吃饭”成为历史;那么绿色转型就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使“绿水青山”真正化为“金山银山”。二者如同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轮,共同推动齐鲁大地从传统农区向智慧田园、生态家园转变。

共赴丰收之约,共庆丰收、共享丰收!山东正在广阔的齐鲁沃野上写就一份厚重而亮眼的“金色答卷”。(文/李瑞强)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