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至11日,内江市川剧团携新编大幕戏《云山谣》亮相成都城市音乐厅,作为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的首度展演,此举标志着剧团艺术创作迈向新阶段,演出获得观众广泛赞誉。该剧在传统大幕戏《凤鸣山传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九成以上的革新力度,构建
2025年9月10日至11日,内江市川剧团携新编大幕戏《云山谣》亮相成都城市音乐厅,作为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的首度展演,此举标志着剧团艺术创作迈向新阶段,演出获得观众广泛赞誉。该剧在传统大幕戏《凤鸣山传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九成以上的革新力度,构建了一个融奇幻叙事与生态关怀于一体的现代川剧文本。作品通过一只形似凤凰的灵鸟牵引出跨越十四年的时空谜题,在虚实相生的叙事空间中,完成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艺术诠释,彰显了传统艺术形式与时代命题对话的创新精神。
01传统叙事程式的现代转译
《云山谣》的改编实践,堪称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一次典范案例。该剧脱胎于传统大幕戏《凤鸣山传奇》,由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与内江市川剧团联合创排,编剧余天钜、刘兴明共同创作,并曾获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在此基础之上,《云山谣》在保留原剧核心叙事的同时,实现了多维度艺术创新:其一,将原本线性的叙事结构重构为时空交错的复调叙事,通过现实与记忆的双线并置,强化了戏剧张力与悬疑氛围;其二,人物塑造突破传统行当限制,在保持川剧程式化特征的同时,注入现代角色的心理深度与情感复杂性;其三,舞台语汇有机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视觉技术,借助写意布景与多媒体手段,构建出兼具东方美学意蕴与奇幻感的戏剧空间。
此外,内江市川剧团演员在剧中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戏剧理念的交融互渗。主要演员在表演中既娴熟运用唱、念、做、打等程式化语言,又融入心理现实主义的现代表演方法,赋予角色更丰富的层次。演唱新编唱段时,演员在保留川剧高腔声腔特质的基础上,通过对吐字归音的精细化处理,提升唱词的可理解度,实现了传统声韵艺术与现代审美需求之间的平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凤凰”这一传统意象作出创造性转化,使其从神话符号蜕变为自然生态的象征,体现出创作者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阐释的艺术追求。
02生态命题的戏剧化呈现
《云山谣》的深层价值在于实现了生态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艺术化转译。故事发生于川南凤鸣山下的凤鸣村,在原作《凤鸣山传奇》“飞凤”“救凤”“试凤”“购凤”“盗凤”“放凤”的情节线索基础上,《云山谣》聚焦巡山员牛糊涂与王慧兰夫妇守护龙云山的日常。两人十年如一日巡山护林,却在2010年一场突发山火中遭遇巨变,本可逃生的王慧兰不幸殒身火海,而本无生还可能的牛糊涂却意外幸存。妻子之死成为牛糊涂心中长期难以释怀的谜团。尽管痛失挚爱,他仍独自坚守山林,继续守护龙云山的使命。
作品通过一段现代乡村传奇和喜剧性叙事,生动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农村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中的重要意义,致敬了那些守护绿色家园的平凡英雄。在继承前作框架的同时,《云山谣》构建出三重叙事维度:表层是以护林行动为主线的故事推进,中层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纠葛与记忆修复,深层则延伸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剧中所融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非生硬的话语植入,而是借助人物命运转折与情感抉择实现自然的价值传递。形似凤凰的灵鸟作为贯穿全剧的奇幻元素,既推动剧情发展,也象征着自然的灵性与神圣。其出现与获救的过程,艺术化隐喻了人类从征服自然向守护自然的态度转变。作品通过多年前后的对比叙事,呈现生态破坏与修复两种可能,在悬疑解谜中潜移默化传递生态意识,最终达成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力的高度统一。
03地方性艺术机构的创新路径
《云山谣》的成功创演,标志着内江市川剧团已在地方戏曲院团发展路径方面取得了切实可行的经验。近年来,内江市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前端扶持+后端奖励”的组合机制,以真金白银支持市川剧团精品创作与人才培养。剧团先后推出现代川剧《糖坊风云》、歌曲《甜城甜》、传统大幕戏《绣襦记》等多部作品,成果显著。剧团始终立足地域文化资源,将巴蜀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与人文传统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优势,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内江市川剧团以这部作品完成了从"传统传承者"到"现代创造者"的身份转型,其经验值得整个戏曲界深入研讨与借鉴。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新时代,《云山谣》的创演之路无疑为地方戏曲院团的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在艺术生产机制方面,剧团秉持“传统嫁接现代”的创新策略,在保持川剧本体特征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推动传统艺术实现当代转化。更难能可贵的是,剧团敏锐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将地方艺术形式提升为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展现出地方院团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云山谣》的艺术成就昭示着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的无限可能。该剧通过精湛的艺术创造,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价值理念的有机融合,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04结 语
《云山谣》以“传统叙事程式的现代转译”重构了经典文本的当代形态,以“生态命题的戏剧化呈现”拓展了主题表达的深度与广度,更以“地方性艺术机构的创新路径”探索了戏曲院团在新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该剧不仅成功将《凤鸣山传奇》的民间叙事提升为具有现代审美意蕴和生态关怀的舞台作品,更通过内江市川剧团富有智慧的创作实践,彰显出地方戏曲在回应时代命题、传承文化根脉上的蓬勃生命力。《云山谣》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动人艺术诠释,也为区域性戏曲院团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参与主流叙事、实现自我更新,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内江答案”。
作者简介
龙继祥,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李林浩,四川传媒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来源:时代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