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古建筑新家——马湖府古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0 14:06 1

摘要:位于屏山县书楼镇金沙江畔的马湖府古城,是四川省内最大的文物集中复建地,拥有42处明清时期文物,其中4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迁建、复建,在如今积极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下,马湖府古城日益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成为屏山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

古建筑新家——马湖府古城

位于屏山县书楼镇金沙江畔的马湖府古城,是四川省内最大的文物集中复建地,拥有42处明清时期文物,其中4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迁建、复建,在如今积极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下,马湖府古城日益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成为屏山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艰辛迁建

2007年4月起,为兴建向家坝水电站,一场举全县之力、倾全县之智的“实地调查”攻坚战相继展开。屏山县委、县政府专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移民迁建指挥部,下设若干小组,对涉及8个移民乡镇的85个村、292个组展开调查统计工作。文物调查也同步展开,由宜宾市文物局牵头,聘请文物保护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实地调查,登记统计381米水位线下的文物。至2008年6月,历时14个月的实地调查工作基本结束。这次文物调查工作,摸清了沿江一带文物分布和存续状况的家底。

2008年12月28日,向家坝水电站二期围堰成功截流合龙,按计划,2009年6月汛期来临时,库区水位要上涨至354米线。由此,楼东乡(今屏山县书楼镇)和屏山老县城(今屏山县锦屏镇)的各类文物首先开始抢救性拆除。

至2016年,从屏山县老县城及楼东、新市、新安、福延等地拆卸运送下来的文物全部存放在库房,标志着迁移这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基本结束。

为确保文物安全,拆除工作进展缓慢而谨慎。施工单位必须具有文物施工一级资质,确保文物在拆卸时不受任何损坏。根据工作要求,每一件文物拆卸前必须提前编号,以确保将来能最大限度地复原。拆下来的文物构件再统一运送到书楼镇曾家湾临时修建的库房中,工作组事先已在那里修建了5个大型临时彩钢棚,整个临时库房占地近40亩。

仅老县城的几座城门洞,拆下来的石头就堆积如山,更不用说那些宫观寺庙的巨大石料、木料体积,楼东本地还有凌家祠堂、凌家新房子、凌家老房子、员外府、丹桂湾民居、付骆氏民居、南华宫等大批建筑零部件。城门的条石外观看似大同小异,但都按原先券门、墙基等不同位置做了标识牌;在楼东古街,文物调查组开展了极为细致的登记工作,将古民居屋内屋外的石板都逐一登记,以便后续编号,依次恢复原状。

由于当时尚未有水泥路通往迁建地,全是泥泞路。在运送石材时,货车轮胎往往陷入泥浆中数次打滑,后来施工方调来数台挖掘机在后面强推,才将石材运送至工地上。

迁移位于福延庙坝的文昌行祠也颇费功夫。这是一处明代摩崖造像,据传中间骑马者是按明代马湖土知府安鳌的形象雕凿。施工队到达现场后,发现摩崖造像距离地面有70多米高,笔陡的崖璧上无法作业。后来,施工队巧借第一次围堰涨水的水位,待水涨到370米水位线时,租用楼东最大的货船靠近崖壁,用大型切割机才将石像完整地切割下来。

经两次文物调查和复核,向家坝四川库区淹没的地面文物共计58处。去除类别重复以及文物保存状况不佳、缺乏搬迁价值者,最终确定44处文物搬迁异地保护,另有少部分墓葬(如辛亥志士杨功甫墓)也一并迁建,但未算入古建筑类别中。

逐步复建

根据古建筑修复原则,文物修建单位尽量把原有古建筑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用上,保证修旧如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四川民谚所说“慢工出细活”,不能赶工期。

有的木质构件拆下来才发现已损坏,或者中间已糟朽、被虫蛀空无法使用,就近在福延、楼东民居中拆卸下来的老木料进行替换,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古旧特色。特别是楼东南华宫,采用清代标准烧造工艺的青砖,每块砖都有“南华宫”字样。复建后,所有墙体均再现当年的规模布局,一些原本损坏缺失的砖头,施工方还专门去外地购买古砖补充,确保风格接近。

屏山禹帝宫正殿的4根石柱,大小基本相等,其直径0.75米,高10米,重达50吨,立于鼓形柱础上,浮雕有文雀、蟠龙等瑞兽。为完好地拆卸运转,施工人员先将石柱固定,再拆掉正殿梁架、穿枋等木质结构,启用大型吊车将石柱边支撑边慢慢吊放,避免石柱因突然缺乏牵引力倒地摔断。禹帝宫的立柱运回后,启动了吊机才将石柱复位。禹帝宫门口的石料,全是按当初的编号,实现与原物1:1复原。正殿外的浮雕,都得以完整复建,其人物形象运用夸张、写实等手法,将戏剧人物的心理、神态描绘得入石三分,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艺术。

明代遗存的木构建筑以宫观寺庙为主,如万寿寺、万寿观,气势恢宏,斗拱精巧,立柱为本地所产金丝楠木,是研究明代西南地区营造风格的珍贵实物。在复建时,修复人员需小心翼翼处理木质构造被虫蛀的部分,让重新安装上去的构件获得更长久的生命。

在万寿寺大殿横梁上,留存有一张贴纸,上面是关于马湖府知府兼摄叙州知府何源濬重修万寿寺时的题字,说明在清康熙年间马湖、叙州两地遭受战乱后人口急剧减少,不得不一人领两府职位。在清乾隆《屏山县志》中,记录有何源濬带人前往雷波等地的深山密林中艰辛寻找楠木的经历,清光绪《叙州府志》也有屏山采办楠木的记载,可佐证部分史实。只不过在清康熙年间,马湖地区沿金沙江北侧一线的楠木资源就已被砍伐殆尽。

历时7年的场平、复建工作,直到2019年底才基本结束。那些曾经沉寂百年的古建筑,在异地重建后又焕发了新光彩。

古建亮点

复建后的马湖府古城,将古代城池、土司、牌坊、宗教文化,以及近代以来的客家、移民等元素,错落有致地排列其中。现存的祠堂、会馆、大型民居院落等建筑,集中建于清乾隆时期及以后,体现了经历长达近50年的兵燹后,屏山的社会经济逐步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复苏。

江西、广东、湖北等地移民带来了祖籍地的文化元素和建筑特色,使得马湖府古城内的各个建筑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和赣商文化特色。如楼东凌氏家族原籍江西赣州凌富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始祖凌世才入川,由参与滇铜运输,再到开办煤矿,家业不断壮大。凌氏带头出资倡建万寿宫,作为屏山江西籍移民会馆。万寿宫雕刻精美、用料考究,由牌楼、戏楼、大殿、大殿耳房及东、西厢房组成两进四合院建筑群,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是凌氏家族财力充沛的象征。牌楼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结构的牌坊,刻有“忠孝神仙”4个楷体大字,通高10米,单檐歇山顶屋面,封火墙砖上均印制有“万寿宫”字样。

祠堂建筑中,也以凌氏家祠最具代表性。凌氏家祠建于民国初年,历经百余年仍保存完好。当时凌家的商业足迹遍及重庆、南京、上海等地,他们眼界开阔,在见识了十里洋场的繁华后深受启发,对于注重体现传统文化的祠堂建筑,开先河地采用西式建造风格修建了凌氏家祠。凌氏家祠作为一座中西合璧的祠堂,这不仅在屏山,在西南地区也是仅有此例。

凌氏家祠总面积939平方米,由三进四合院组成,即门庭、中庭、堂屋及厢房,间以天井,四周为青砖黛瓦封火墙体。门庭大门正立面为青砖封火墙式门脸,由青砖、石、少量木材构筑而成。门口镶嵌一副石刻对联:饮水思源蒸尝百代,掌冰著姓昭穆一堂。蒸尝,是旧时大家族在秋冬两季对先祖进行祭祀;昭穆,是宗法制度里对宗庙或墓地的排次,体现家族尊卑和世代繁衍的顺序。

祠堂的外层,是阁楼式布局,从楼梯上去,里面颇有空间。房屋被分隔成一间间小屋,每间大约10平方米。临近天井的一侧,有很多精致而保密的大柜子,是当年凌家存放地契、票据的地方,外人是不能进入这间屋的。隔壁一间屋,是凌家长老商谈大事的地方,楼梯口也由家丁把守,非经长老们一致同意,外人不得入内。二楼房间,则都由回廊相连接。

在复建后的古城内,原属凌氏家族的建筑还有凌氏货栈、丹桂湾民居、凌氏作坊、凌家老房子等。

古城新姿

经屏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数年努力,马湖府古城于2022年元月正式开园运营,各类民宿、土特产、主题馆、情景表演等相继入驻,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物质文化享受。历经600多年岁月沧桑的古城,终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面世。

马湖府古城凝结着30多万屏山人的乡愁记忆,具有浓郁的乡情故里特色。这里集中安置的文物,最早的是清凉寺,可追溯至南宋时期,较晚的贞寿牌坊也有两百来年历史,默默讲述着屏山的历史和先民奋斗的故事。以牌坊和寺庙、桥梁为主体的建筑,汇聚了旧县城、新安、楼东等地的建筑工艺特色;以西门为代表的古城楼,见证了屏山金沙江船工号子的兴衰……这一座座建筑,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留存,不仅深度还原了历史建筑的原貌,还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为屏山人文注入了强有力的时代内涵。

开发利用马湖府古城,是屏山县综合盘活文物价值的一次有益尝试。在这片天地中,既可追溯屏山千年过往,又可以小见大,透过历史细节探寻其背后的深意。将来,在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后,由屏山联动宜宾城区、水富、绥江、沐川等地,马湖府古城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届时必将屏山马湖府古城这张文化名片传播得更远、更广!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供稿:屏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