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科普中国说“丰收的科技密码”中国农民丰收节专场活动在中国农业大学成功举办。北京市劳动模范、正高级畜牧师吴桂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倪元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毕金峰,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团队高级工程师崔友林
转自:科普中国
近日,科普中国说“丰收的科技密码”中国农民丰收节专场活动在中国农业大学成功举办。北京市劳动模范、正高级畜牧师吴桂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倪元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毕金峰,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团队高级工程师崔友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媛,聚焦农业育种、加工技术、智能农机、食品科学等主题,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科技如何赋能现代农业的精彩科普分享。
吴桂琴以《破壳行动:中国蛋鸡的科技突围战》为题,讲述了中国自主培育蛋鸡“京粉6号”背后的科技故事。她回顾了从依赖进口种源到实现种源自主的二十年攻坚历程,尤其是基因芯片“凤芯壹号”的研发,使中国蛋鸡育种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真正保障了百姓的“吃蛋自由”。
倪元颖在《72变!看农产品如何“身价”翻倍》的演讲中,从不同维度解析了农产品增值路径。她指出,科技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与价值,更推动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实现了农民增收与消费升级的双赢。
毕金峰以《为留桃香:科学家与时间赛跑的“保味战”》为主题,深度解析了鲜桃保鲜与加工等技术。通过低温贮藏、气调保鲜、精深加工等科技手段,桃子得以突破季节限制,以罐头、果汁、果干等形式全年供应,既保留了风味,也提升了产业价值。
崔友林在《机器人种菜走进现实:一棵胡萝卜的无人化生长之路》中,展示了从播种、平地、植保到采收运输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系统。他介绍了播种机器人“小橙”、采收机器人、运输机器人等多款“农业机器人”,这些现代化智能农机设备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与精度,为中国蔬菜机械化提供了示范样本。
李媛在《舌尖上的未来——从分子料理解密美食中的科技密码》演讲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分子料理技术在精准营养递送、特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物理、化学手段精准调控食物的质地、风味和形态。她强调,分子料理不仅是烹饪的艺术,更是食品科学的前沿,正推动饮食方式向更健康、更个性化、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科普中国说”是为科技工作者展示自我而搭建的科普演讲平台,通过“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方式向公众展现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的风貌,自2022年启动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本期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协办。现场通过互动问答、实物展示等形式,生动展现了农业科技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清华附中的学生、教师等150余人参与了现场活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