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场由微博吐槽引发的餐饮行业大地震,网红企业家罗永浩与餐饮巨头西贝莜面村的对峙,折射出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深层困境,也将消费者知情权与行业标准的冲突推到了聚光灯下。
近日,一场由微博吐槽引发的餐饮行业大地震,网红企业家罗永浩与餐饮巨头西贝莜面村的对峙,折射出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深层困境,也将消费者知情权与行业标准的冲突推到了聚光灯下。
2025年9月10日,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西贝莜面村:“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条微博瞬间引爆舆论,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断然否认使用预制菜并扬言起诉罗永浩。
一场关于预制菜定义、消费者知情权与餐饮行业透明度的争论拉开序幕,舆情热度迅速攀升至21万余条。
01 事件回顾:从餐桌吐槽到全面对抗
事件始于一次普通的消费体验。罗永浩与同事五人在北京西贝用餐,点了15道菜,消费830元。用餐结束后,罗永浩在微博发表批评意见,随即引发广泛关注。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激烈,连用三个“一定”强调将起诉罗永浩,称其言论“伤害品牌商誉”,“超出了普通消费者行为”。
作为回应,西贝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允许消费者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并公布了罗永浩当日所点13道菜品的“作业指导书”。
罗永浩并未退缩,反而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法律证据,并向食品专家求助检测食物烹制时间的方法。双方对峙持续升级,舆论分为两派:一方支持罗永浩,认为“预制菜高价不透明”;另一方则质疑其“夸大事实”。
02 定义之争:行业标准与大众认知的鸿沟
这场冲突的核心在于双方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差异。西贝强调其菜品属于中央厨房预加工(如净菜处理、羊排切割),最终烹饪在门店完成,符合国家2024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预制菜需为成品”的定义。
然而,在罗永浩及部分消费者眼中,只要非现切现炒即为预制菜。这种认知差距反映了预制菜行业标准与大众理解之间的严重脱节。
西贝在后厨公开直播中展示了儿童餐里保质期两年的冷冻西蓝花,以及“新鲜现做”的肉夹馍需要从冷柜拿出肉和馍解冻使用的过程。这些画面虽然西贝认为符合规范,却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其“预制菜”的认知。
03 价格与价值:消费者为何不满
罗永浩抨击的另一个重点是西贝“预制菜卖现制菜的价格”。现制菜需要人力加工等额外成本,而预制菜往往只需要“一把剪刀、一台微波炉”。
消费者支付现制菜同等价格,却可能得不到新鲜、安全、美味的餐品。价格与价值的不匹配激发了公众的强烈共鸣。
当然,国内并非没有大胆使用预制菜却受欢迎餐饮企业。像“萨莉亚”“米村拌饭”,在已被证实大量使用预制菜的情况下仍然大受欢迎,重要条件就是他们的餐品定价不高,“便宜好吃”成为了一大优势。
但其实,预制菜并不等于低价或低品质,更与“新鲜、安全、美味”毫不冲突,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偏颇的观念和误解,其实正是由于预制菜的标准规范没有完全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光明正大地普及预制菜的观念,使其深入人心,搞得朦胧扭捏,结果造成了大众的误解。
04 透明化尝试:餐饮行业的新命题
面对危机,西贝采取了多项透明化举措。除了开放后厨,西贝还推出了“罗永浩菜单”,公开罗永浩当日所点13道菜,承诺“不好吃不要钱”。
这些举措展示了西贝对自身品质的信心,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餐饮行业在透明化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
相比之下,国内餐饮企业“老乡鸡”采取了更为前瞻的做法:在门店中使用不同颜色,表明菜品是门店“现制”还是中央厨房的“半成品”或“成品复热”,让“吃不吃预制菜”成为消费者的“可选”而非“必选”。
这种做法更好地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想推动餐饮行业预制菜的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使其公开透明,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05 风波结局:如何使没有赢家的战争变成双赢
经过几天的鏖战,罗永浩于9月15日突然宣布“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放弃对贾国龙的诉讼。他在声明中表示:“五十岁后,我亲眼看到无数的中年人,尤其是取得了一些事业成就的,可以为了所谓的‘面子’做出多愚蠢、多不顾后果的事。”
尽管如此,罗永浩仍然承诺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支持,表示:“西贝常年用预制菜或半预制菜欺骗消费者,导致这一次有很多人打算对西贝发起集体诉讼,我公开答应过要帮助他们,这个没法失信。”
虽然有行业数据显示,受累于贾国龙初期的应对失措,风波前期的西贝部分门店客流量下降超30%,外卖平台差评率也激增。甚至有供应商透露“西贝已暂停部分新品研发以压缩成本”。 但随着风波趋于平息,也得益于后面西贝公关的应对得当,门店的总体客流量已恢复到正常水平,有的门店甚至出现客流激增的现象。
同时,通过这场纷争,也使预制菜从遮遮掩掩的幕后走上了前台,借此普及了大众对预制菜的认识,理不辩不明,事不说不清,纷争的结果,虽谈不上双赢,但终究不算是双输,开启了一场对预制菜的全民探讨,也算是一件好事。
06 行业影响:预制菜国标加速出台
这场争议的积极意义在于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完善。据央视新闻9月21日消息,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目前,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这套标准有望实现预制菜统一定义、信息披露、禁止添加防腐剂、强制要求冷链升级。
预制菜产业园
从行业角度看,这场争论虽然激烈,但客观上促进了公众对预制菜问题的关注,加速了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进程。
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满足温饱,更注重食品的品质、安全和多样性。预制菜作为一种便捷的食品,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
预制菜可以通过工业化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预制菜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品种和口味,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烹饪时间越来越短,对便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预制菜作为一种可以直接加热或烹饪的食品,正好解决了人们的这一问题,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预制菜产业园
同时,餐饮透明化已成不可逆的趋势。无论是西贝的后厨开放,还是老乡鸡的原材料公示,都预示着餐饮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更加透明、更加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新时代。
这场争论当然不仅是食品路线的问题,更是“交易成本与信任结构”的问题。 要让预制菜光明正大地走向餐桌,就必须解决好大众对此的“信任—安全”这一核心矛盾,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给消费者——这对任何市场都是成立的。
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