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团大作为——渑池县曲剧团蓬勃发展的背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21:03 1

摘要:传统戏《寇准背靴》被拍摄成电影艺术片;现代戏《柜台内外》《大山的儿子》进京演出;现代曲剧《万水千山》被中央电视台录制并播出;保留剧目30余部;

传统戏《寇准背靴》被拍摄成电影艺术片;现代戏《柜台内外》《大山的儿子》进京演出;现代曲剧《万水千山》被中央电视台录制并播出;保留剧目30余部;

走出了3名流派创始人,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名家;

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授予“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

一支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常年活跃于豫、鲁、晋、陕等省区,年均为群众演出430余场次;

这就是渑池县曲剧团。

情关百姓唱和谐。70多年来,该团扎根崤函大地,秉承“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宗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化为前进的动力,与时俱进,成风化人,为民而鼓,为民而唱,用艺术为“仰韶文化发现地、命名地”金色名片增辉。

9月19日至25日,《寇准背靴》《洛阳令》等18场经典曲剧,在渑池县会盟广场精彩上演。

为庆祝渑池“马骐大剧院”揭牌,渑池县曲剧团(以下简称渑曲)团长刘建方带领全体演职人员,给广大戏迷献上了一场场饕餮盛宴。

“马骐大剧院”原是该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区会场,为了纪念曲剧泰斗、渑曲老团长马骐,特别以此命名。

渑曲是怎样的一支团队?何以能让当地党委、政府如此重视?让我们走进有着七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城去追寻答案——

扎根崤函大地 服务亿万群众

曲剧是我省第二大剧种,曲剧艺术孕育民间,因其扎根沃土,紧接地气,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备受欢迎,渑池被称为“曲剧窝”。

马骐,六七十年代已是享誉豫西乃至中原的名角。他在《寇准背靴》剧中饰演寇准,惟妙惟肖,尤其是在剧中展示的踢靴功、髯口功和帽翅功,让人津津乐道,堪称演艺“三绝”,被誉为“活寇准”。

马骐是河南曲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派须生曲剧艺术创始人、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和尊重,被誉为“曲剧泰斗”。

马骐祖籍封丘,1923年2月,出生于许昌一个贫寒家庭,战乱动荡中,为了生计,青年时代的马骐步入戏曲门槛。1953年3月,参加渑池普及曲剧团(渑曲前身),1973年8月,调到洛阳地区曲剧团。2022年2月去世。可以说,渑池是马骐的第二故乡。

1956年10月,渑曲代表洛阳专区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所创演的现代戏《第一眼井》和改编历史剧《杀齐王》,一举荣获剧本奖、优秀演员奖、音乐伴奏奖等多个奖项。当年,马骐的一段七分钟的《寇准背靴》,在河南电台一经播出,便响彻中原大地,从此人们知道了一个叫马骐的“唱家”。

70多年来,在马骐大师的影响下,渑曲以其厚重、大气、朴实的艺术特色享誉中原。演职人员走遍了豫、鲁、晋、陕省区的山山水水,为人们送去了丰厚的精神食粮。

坚持与时俱进 唱响时代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既包含物质的增长,也包含精神的提升。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渑池,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作为仰韶文化的发现地而举世闻名,远古彩陶上,仰韶人留下的狩猎、奔跑、呼号、歌舞的彩绘,彰显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原始印记。

仰韶文化传承至今而不衰。新时代,渑曲赓续仰韶文化基因,坚持与时代同步,为人民而唱。

1983年,渑曲刘育州创作并执导的《大鼓春秋》,代表洛阳地区赴省演出,中国剧协、音协、美协领导和常香玉、马金凤、申凤梅等艺术家亲临观赏,深受好评。

1985年,渑曲邵留群创作的大型历史剧《齐桓公之死》,在河南省首届戏剧大赛中荣获多个奖项,也有了“叫响河南的一支优秀县级专业剧团”的称号。

1998年,姚梦松创作的现代剧《白云深处》,表现改革开放后,当代知识青年励志创业、努力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风貌,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银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2010年,该团编剧衡声晨等根据渑池“感动中原爱心女孩”郑秀珍,救助一位走失六百多里失忆老人的感人故事,创演的《大山的女儿》,荣获河南省第二届县区级大赛金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并应邀进京演出,受到好评。

2014年,由黄森林等根据渑池曹泘沱明代理学大师曹端的故事,创演的历史故事剧《曹端还乡》,以反腐倡廉、清正为官为主旨,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一代廉吏曹端“公生明,廉生威”的传世官箴。该剧连续两年被列为全省优秀廉政剧目。

2016年,渑曲主动对将失传的南村乡镢把戏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挖掘、整理的镢把戏《南村人》搬上舞台,先后被央视和河南省电视台录制播放。

2017年,由著名剧作家、现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陈涌泉,根据渑池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的先进事迹,创演的大型现代剧《大山的儿子》,热情讴歌了农村基层干部心系百姓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助力脱贫攻坚的优秀精品剧作,荣获全省多项大奖。

2018年,《大山的儿子》被推选为全省唯一一部参演剧目,进京参加了全国地方戏会演,先后在中国评剧院、军委大礼堂上演,《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30余家媒体给予报道,被授予2019年度“中国好戏”。

以高尚的精操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渑曲先后创演了《手枪外传》《齐桓公之死》《白云深处》《大山的女儿》《渑池会》《曹端还乡》等30余部原创剧目,在省市历届戏剧大赛中屡获大奖。

受惠政府支持 建强优秀团队

“没有各级政府的支持,剧团走不到今天。今年,县委、县政府又将补助标准提高到6000元每场,还将其他单位闲置的办公场所改造后供演职员工使用,全团上下信心满满!”9月22日,刘建方如是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因受到电影、电视、以及后来兴起的互联网的“冲击”,各地戏剧团体一度萎靡。

据了解, 中原地区自从有戏曲以来,曾经有近80个剧种流行,经过几百年的浮沉,现有30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只有16个。曾经的一县一团格局被打破,有的地方剧团转企改制,有的为集体所有,自收自支,另有一些在时代浪潮裹挟下不复存在。

“早在六七十年代,渑池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主持演员招考。”刘建方介绍,渑池县对曲剧文化的重视,让渑曲得以与时俱进,经久不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曾赠送过2台大型舞台车,三门峡市政府奖励50万元购置灯光、音响。2007年,渑池县政府给26名临时工解决实际困难; 2010年开始的“送戏下乡”为剧团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

“这是繁荣发展渑池文旅文创事业的重要举措,这种将文化基础设施与剧团发展一体推进模式,在全国县级剧团中并不多见。”渑池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玉红说。

凝聚集体智慧 代代薪火相传

“七十多年来,渑曲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精品不断,核心在于坚守、创新和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渑池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晓林如是说。

现年82岁、曾任渑曲演员兼编导的邵留群回忆说:1961年的春天,剧团在他们村演出,马骐老师鼓励他登台演《寇准背靴》中的八贤王”。第一次登台,上台前马骐带他“温戏”,并在演出中机智“救场”。“马老师身为团长,时时处处关爱着整个剧团的下一代。他主张老师要陪学生演戏,手把手帮助学生走上正轨,搞好传帮带。”

马骐自1953年来到渑池,至1973调入洛阳地区曲剧团,从一个梨园娇子,成长为炉火纯青的马派老生,整整20年,为渑池戏曲事业奉献了宝贵青春。在洛阳期间,还多次回归故里传艺授徒,并多次应邀在渑池舞台献演。

1963年、1964年,“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分两批共计42人,在渑池调查研究和辅导。期间,指导排演了《会计姑娘》《一条扁担》《小二黑结婚》《白毛女》《武松打店》《两个队长》等20余个剧目,提高了剧团整体水平。

发扬优良作风,激发奋进力量。

渑曲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三个流派的创始人:享誉全国的曲剧马派“须生”艺术创始人马骐、曲剧周派“旦角”艺术创始人周玉珍、曲剧王派“须生”艺术创始人王荣光;走出了两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骐和张秋兰;走出了四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剧作家:刘育州、邵留群、李学庭、韩尔德;还走出了两个省剧协秘书长刘育州、韩尔德。

戏曲传承,人才为先。渑曲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传承发展的核心,不遗余力培养青年演员。

眼下,俩人正抓紧整理曲剧资料,曲剧博物馆揭牌在即,他们也想出一份力。一摞摞工整的手写原始曲谱,凝结着渑曲人对曲剧的坚守与热爱。

38岁的优秀青年司鼓王军伟和爱人来自新安县,王军伟曾是新安“娃娃剧团”的一员。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们将母亲接到了渑池照顾孩子,租住的房子就在剧团附近。

据了解,近年来十多名年龄30岁左右的外地演员慕名加入渑曲,他们不仅是舞台上的翘楚,而且在网络上也很火,为曲剧艺术传承打开了一扇数字窗口。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